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怡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新时期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生教育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是 ,在 2 0来年的发展以后却也暴露出了许多的问题 ,特别是在整个课程体系的设置方面就更是如此。在我们的研究生教育步入新世纪的时刻 ,有必要认真讨论和解决这些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寇嫒丽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4):427-432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高校中文专业的必修基础课,在教育大众化的新形势下,面临着一系列的危机和挑战。实践教学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独立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的教学改革应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学生为主体,实践参与为特色,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着手进行,以求得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4.
5.
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之意识形态说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丕智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
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中之意识形态说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意识形态与文学亦相应构成等同与消解、决定与从属、主导与结合的不同关系形态.文学意识形态说有特定的政治(阶级)内涵,长期被视为文学本质,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的思想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文学的意识形态属性被人为强行提升为本质,违背了马恩相关论述的原意,在思维方式和理论逻辑上都是错误的,也给文学理论上的诸多问题带来一系列重大偏误. 相似文献
6.
付祥喜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83-88
中国现当代文学选本的存在形式不是稳定不变的,而是随着载体、文艺观念等不断扩展,不同时期选本的分类不尽相同。可以按照功能、载体、专题、文体、时间、民族、语言、地域,把迄今为止的中国现当代文学选本分作八个类别。 相似文献
7.
戴定华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2):264-265
中国现当代文学充分反映了20世纪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对于人文精神的架构和理解,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对于当前高校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作用重大。 相似文献
8.
隋爱国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8(2):96-99
为了有效地应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在当前所遇到的挑战,通过对其教学困境和教学模式利弊的分析,以生存论哲学为理据,提出了现当代文学教学模式生存论转向的新观点,并从教学理念、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等初步探讨了生存论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现当代文学教学只有面向生存、以人为本,将人文性、应用性等统合起来,才能摆脱困境,重铸辉煌。 相似文献
9.
孙会军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5(3):99-104
在现、当代中国文学英译方面,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小说翻译方面,葛浩文是最重要的翻译家。但是,仅仅把葛浩文看成一个翻译家是不够的。他首先是中国文学的研究者和推介者。葛浩文至少从上个世纪70年代初就开始从事中国文学研究,他的研究先于他的翻译,服务于他的翻译,是其文学翻译的基础。在笔者看来,翻译对葛浩文来说,不仅仅是完成一种文字到另外一种文字的转换,更是一种使命,是将中国文学译介到英语世界这一宏大而重要的文化使命。 相似文献
10.
李娜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4(4):124-128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力举措,是专业课程拓展课程深度和延伸课程广度的有力抓手。在梳理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应然性与实然性的基础上,分析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育人模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外延与内涵二维度探讨了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以期为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109-113
常州工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将创意人才策划能力与写作水平整体性实践研究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也作为该专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国现当代文学精品课程建设也紧扣这个重点,在课程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建设的同时,将培养创意型人才作为建设的核心理念,在改革课堂教学方式、增强课程的实践品质、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等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构建了专业基础课与专题选修课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增加了实践课的比重,实践教学的形式多样化;以教改促进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尹康庄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3):73-76
19世纪中期以来中国社会、文化的变更、转型,使创造主体是文人、作家的华文文学得以产生和发展,也同时决定了华文文学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依附关系;而众多现当代作家兼有的华文文学作家身份,又派生了两种文学之间的交叉关系。但华文文学在自身话语体系的构建中也日益显出独立的品格与价值,所以,前瞻未来,华文文学与中国(大陆)文学的关系,应是并存关系。 相似文献
13.
从有效教学角度分析了当前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现状,其具体表现为低效、无效或根本不讲成效,课堂上忽视对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确立多元解读的意识,开掘文本审美意蕴和开发本土作家作品,培育学生兴趣点等方面进行了简要的研究和分析;以《边城》、《紫藤萝瀑布》、《倾城之恋》、鲁迅作品、安徽籍作家作品等为例,论述有效教学的价值和意义;提出中国现当代文学通过有效教学可以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唤醒他们沉睡在心里的那份人类终极关怀的情愫,获得心灵的深化和胸襟的超脱。 相似文献
14.
冯进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5(4)
本文以陆文夫和苏州美食的“纠结”关系为个案,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美食怀旧”现象.笔者首先简述中国现代作家“美食怀旧”的文化背景,然后梳理陆文夫的“姑苏之恋”,最后审视他的中篇小说《美食家》中体现的文化、性别、政治等因素的交织互动,特别是其中男性中心的历史叙事模式. 相似文献
15.
王亚民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5(1):130-136
中俄两国文化的交流源远流长,苏联及俄罗斯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然而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与传播却鲜为人知。文中将对俄罗斯在这一领域里的翻译与研究给予介绍,其中的一些观点以及他们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特点及其评价,对国内现当代文学的研究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成秀萍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98-103
原型批评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文学批评流派。它基于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的精神分析学说和弗雷泽的人类学理论,成形于加拿大文学理论批评家诺斯洛普.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原型批评也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开辟了一条跨越时空的全新路径。 相似文献
17.
张文诺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66-71
当代空间理论的发展形成了二十世纪后期的空间转向,空间转向下的文学空间理论突破了文学研究过分注重时间向度的范式,将空间向度引入到文学研究中,形成一种空间化的思考研究范式。文学空间理论改变了传统文学理论的言说方式、开拓了文学研究的视阈、扩大了文学的研究范围,为文学研究增添了新的学术增长极。文学空间理论是对文学研究本体化、中心化的排斥,它不应再成为新的本质化和中心化的理论。 相似文献
18.
沈远川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6,35(1):130-134
现当代文学课程群建设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传统的课程群建设主要是从学科优势和教师个人研究成果需要出发,忽视了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群的建设应更多地着眼于社会需要、学生个人发展要求和学习兴趣,以此进行课程设置的调整、教材的编写、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和考试方式的改革。 相似文献
19.
晏杰雄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7(1)
在1985年那个火爆的"方法年",钱理群等三人提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倡导用一种整体思维去打通近、现、当代三个时期的文学史.这一概念提出一种崭新的治史思路,立即在学界引起广泛而热烈的反响,随后作为呼应的"中国新文学整体观"、"重写文学史"等命题相继出台,形成文学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问题.奇怪的是,二十多年过去了,尽管倡导的热度不减,却似乎没有产生一部真正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 相似文献
20.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5(5):F0002-F0002
<正>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汕头大学重点建设的学科,形成以王富仁、陈方竞教授为带头人的实力雄厚的研究团队,"新国学"研究、中国左翼文学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转型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