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尼泊尔宗教建筑空间构成特色进行了论述和解析,分析了尼泊尔宗教建筑聚落通过建筑选址、平面布局、竖向布置、建筑装饰等多种形式呈现的空间构成艺术特色,以及宗教建筑环境与普通民众日常生活互相交融的表现形态,指出了尼泊尔传统文化崇尚人神共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融的独特人文魅力。  相似文献   

2.
在生活世界中,人们的意识活动赋予其所指向的对象以意义和价值,这些意义和价值与人们在生活世界中的目的紧密相连。江南的聚落文化和生活空间是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就无锡清名桥聚落而言,道路形式、聚落区域、节点、标志物等都是具有强烈意象的元素,使那里的人们与其所居住的环境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既没有独立的主体,也不存在孤立的世界。对于无锡清名桥的保护必须立足于从整体意象的角度找到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以形成新的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3.
蒙古族是有悠久历史的民族。蒙古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古族族传统和谐文化有其鲜明的民族特征,蒙古族传统文化所孕育的和谐精神可以概括为: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精神、自由和平等的精神、务实和开拓的精诚信精神、英雄情神、自强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其突出特点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因此,继承、发展蒙古族传统和谐文化,对和谐内蒙古的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乡村聚落景观由于所处的自然生态、风俗习惯、社会环境等作用,形成独具特色的乡村聚落景观选址理念、空间布局方法和景观空间形态。本文运用了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理论和列维-斯特劳斯的文化结构理论对湘西德夯苗寨聚落景观设计中的"文化层"逐层探源溯流,对苗寨聚落景观设计"表层结构"中蕴藏的文化内涵(集体记忆认同)进行深度挖掘与阐释,指出德夯苗寨聚落景观设计的文化特质即是创造了天人合一、自然和谐、人神共居的聚落景观空间形态,构筑了有利于子孙后代生存繁衍的聚落景观文化空间,处处体现着和谐的乡土景观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5.
关于山地建筑文化品位,论文就下列问题进行了分析:风水与相地并重、人工与自然共融、建筑与环境和谐、技术与用材多样、独创与传承结合、装饰与文化延续、表现与造型多姿、组织与聚落簇集。以祈其对山地建筑创作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6.
传统聚落建筑的审美文化特征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筑是文化的现象,也是文化的载体。传统聚落建筑作为人居的物质实体,它以服务于人的生命存在和精神自由为宗旨,同时深受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美学思想的影响,表现出自然适应性、社会适应性和人文适应性的美学特征。对传统聚落建筑的审美反思,有利于我们了解中国传统建筑丰富的文化内涵,并推动我国现代生态聚落的建设和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建筑聚落的构成形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建筑聚落为研究范围,通过对建筑聚落的心理意向性构成和自然性构成两种构成方式的归纳和论述,对城市设计中建筑群体构成形态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建筑聚落作为城市初始组成单位,其组织结构秩序在城市设计应用中的现实意义。并将归纳提炼的构成方式应用于大学校园设计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关于心理健康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人是关系性存在,人的关系性活动构成了人现实的生活世界.本文试图从"人的生活世界"视角出发,揭示心理健康的历史时代性前提;以"人的关系世界的和谐"重新界定心理健康的标准;挖掘人生活世界中四种和谐的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共生、人与人的互动、人与自身的同一、人与"神"的共融对人心理健康的意义,真实把握心理健康的哲学性内涵,用"人的方式"关注人现实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9.
日本传统价值观是日本民族与其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长期互动过程中逐渐淀成的文化内核。置身于中国文明的辐射弧内,游离大陆、孤悬大洋之上的岛国环境,都给其价值观打上了独特的印记。强调人与自然融合、人与社会和谐及对外来文明尊崇、趋同的心态意识,又构成了其价值体系的核心结构并支配着日本民族的行为。由于价值体系构成特定民族文化心态的内在层面,所以研究日本传统价值观对深入研究日本民族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从五个方面对日本传统价值观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徽州古民居是生态建筑的典型代表,蕴含了和谐的生态观。文章从"建造技术"、"宗族结构"、"道德自律"等角度对徽州古民居进行剖析,挖掘出其充满人性的生态本质,从而总结出古民居在尊重人与自然平等相处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建筑与环境、与社会、与人之间相和谐的生态观念。这种观念符合当代社会的发展,为在新徽派民居建筑设计中进一步传承与发展本土生态文化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建筑和谐理念在其形成、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中,从朴素自然的建筑实用意识到尊卑有序的建筑伦理观念至融汇升华的建筑理想理念,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本文沿着中国古建筑和谐理念形成的轨迹,分析了中国古建筑和谐理念形成的三个阶段:人与自然和谐关系阶段、人与人和谐关系阶段及人自身和谐关系阶段,探讨了传统文化和中国古建筑的内在联系,试图解析中国古建筑的深刻文化内涵,及对中国现代建筑生态化的启发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环境问题的产生 ,与人类如何对待环境的态度有关 ,而决定人类在环境问题上的态度与行为的是人们所具有的文化模式 ,也即稳定的文化价值倾向。目前世界上的两大文化模式———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 ,对待环境问题的态度是不一样的。西方文化由于其内在的人类中心主义和对环境的掠夺性倾向 ,成为人类环境的一种巨大威胁 ;而东方文化由于其非理性和反人性的特征 ,既不能有效地保护环境 ,也不能抵挡西方文化的冲击。只有强调人与人合作、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主义文化模式 ,才是人类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所在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文化为和谐文化提供了无限的源泉。追求和谐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愿望和理想,中国共产党的几代领导集体都从共同富裕的社会、人的全面发展、政治文明、人与自然的和谐、世界和谐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努力,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果。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些成果有三条宝贵的经验:一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和谐理论是一脉相承、代代承续的,而又在前人基础上与时俱进,有所创新;二是其构建的方法是一致的,主要采用了统筹兼顾的方法,而且一直依靠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来推动和谐文化建设;三是和谐文化的哲学基础也是一致的,中国共产党人既重视矛盾,更重视解决矛盾,通过矛盾转化来达到统一思想,通过发展来促使矛盾转化,通过矛盾——转化——发展的循环来推动和谐,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韦斌 《金陵瞭望》2007,(9):22-23
江宁区汤山街道区位独特,资源丰富,文化深厚。汤山的发展方向是以“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最佳生态人居区、健康运动休闲区、现代产业集聚区”为基本要素(特征)构成的“旅游休闲新城”,形成“城在山中、水(泉)在城中、林在水中、鸟在林中、人在画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南京东郊花园城市。  相似文献   

15.
论江西传统聚落布局的模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聚落布局模式是传统聚落建筑文化研究的中观层次。江西传统聚落布局模式具有受“形势派”风水理论的强烈影响、广泛地采用“横巷式”布局、宗族结构之间的关系极具密切、受到地形条件的制约极大等四个鲜明特征。深入研究这些特征,对于继承和弘扬传统聚落建筑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颇具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对传统建筑文化的系统性与层次性进行了分析和阐述,认为中国建筑文化由外而内可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建筑的外在形式(建筑词汇),其次是建筑及规划的法式、原则(语法),最后是古代中国人所特有的思维方式(深层结构)。提出了中国建筑文化正是由上述三个层次所构成的完整体系。  相似文献   

17.
聚落考古是以聚落为单位进行的考古学研究,目的是探讨聚落社会的结构、聚落社会之间的关系与聚落社会的时空变异,以及聚落社会同环境的关系。嵩山东北地区位于黄河中下游的中原腹心地区,自古以来是人来生存的理想之地。因此,嵩山东北地区其新石器时代聚落有其自身发展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文章论述了儒学文化中“天人合一”客观认识的根本特性,指出,按照这一特征,中国古代环境建设和保护的主张,并未仅仅停留在自然环境的单一层面上,而是形成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多元和谐共处的环境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19.
卢宅是江南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它不仅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一个物质外壳,而且还显示出复杂的传统文化内涵。其巧夺天工的物质创造系统地反映了明清时期东阳的建筑技术和住宅装饰水平;轴线对称、主从分明、功能齐全的建筑规划典型地显示出礼乐和谐的儒家文化;相形取胜的聚落选址、藏风聚气的空间布局则完美地体现了古代盛行的风水理论。极高的文化欣赏价值赋予了卢宅恒久的生命力,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珍贵遗产。  相似文献   

20.
土家族民居建筑与山水画艺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家族民居建筑在湘、鄂、川、黔广大土家族聚居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山水自然景观 ,其建筑与自然山川和谐相处 ,具有丰厚的中国文化内涵 ,是进行山水画创作的重要题材和内容。山水画艺术是中国文化的独特表现形式 ,它所折射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最本质地表现出宇宙与人格精神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