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武汉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2期刊载的江琦先生的《汉口方言声调问题新探》一文对至今为止仍为方言学界一致肯定的汉口方言四声说(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古入声字归入阳平)提出了异议,并进而得出了汉口方言有五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古入声字自成一类)的结论。如果这一结论符合汉口方言实际,那么对进一步精细地  相似文献   

2.
《武汉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2期载江琦同志《汉口方言声调问题新探》,得出汉口方言有入声的结论,认为语言学界对汉口方言“存在着根深蒂固的误解”,因而有必要重新开展调查研究。我是个“老汉口”,多年从事方言教学和研究的工作,对汉口(武汉)方言进行过调查研究,持的是没有入声的看法。我愿意站在客观的立场,发表几点有关的带根本性的意见,供江琦同志和一切熟悉、关心汉口(武汉)方言的同志参考。  相似文献   

3.
入声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方言中是重要的语言现象之一。对入声的认识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汉语史和汉语方言研究成果的价值。入声的研究是汉语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广韵》处于汉语语音史“上推古音、下启今音”的重要地位,所以《广韵》入声的研究也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对《广韵》入声的认识,语言学界还不够一致,其中一个重要分歧就是《广韵》的入声是不足一个独立的声调这一问题。有的人认为《广韵》入声不但在韵尾上有一套清口塞音的韵尾,而且在声调上也有自己独立的调值,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声调;有的人认  相似文献   

4.
观察着眼于两个方面: 一是综合观察各纽古入声字归调保持稳定和增、减又读及归调转移的总情况,二是单独观察其中读去声调数的有关情况。 先观察前一方面。 下表中“A’表示从《李氏音鉴》到《京音入声字谱》,“B”表示从《京音入声字谱》到《现代汉语词典》。后同。  相似文献   

5.
一“是”的意义“于是”在现代汉语中是连词。各种大学教材如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张静主编的《新编现代汉语》、张志公主编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材《现代汉语》都指出“于是”是表示承接关系(有的叫顺承关系、有的叫连贯关系)的连词。但是具体意义和用法在各教材中均未涉及。吕叔湘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以下简称《八百词》)对“于是”的解释是:  相似文献   

6.
在汉语方言中,广州话素以声调复杂著称。袁家骅先生主编的《汉语方言概要》(下简称《概要》)认为,广州话有九个调类,两个变调: 阴平(55或53) 阴上(35) 阴去(33) 阳平(21或11) 阳上(13) 阳去(22) 上阴入(5) 下阴入(33) 阳入(2和22) 高平变调(55) 高升变调(35)  相似文献   

7.
关于广州话字调变读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汉语方言中,广州话素以声调复杂著称。袁家骅先生主编的《汉语方言概要》(下简称《概要》)认为,广州话有九个调类,两个变调: 阴平((?)55或(?)53) 阴上((?)35) 阴去((?)33) 阳平((?)21或(?)11) 阳上((?)13) 阳去((?)22) 上阴入((?)5) 下阴入((?)33) 阳入((?)2和(?)22) 高平变调((?)~*55) 高升变调((?)~*35) 本文准备通过对《概要》所说的两个“变调”的剖析,探讨一下广州话字调变读的性质、特点及其对调类分合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声调是汉语音节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之一。即是说,汉语音节不能没有声调,反之,没有声调的声母韵母组合体不可能单独构成汉语的音节。按说,这该是个不成问题的问题,其实并不然。请看: 1、《新华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汉语外来词词典》,《实用解字组词词典》、《汉语拼音检字》等工具书的“汉语拼音音节索引”等表中的“音节”都没标声调符号。 2、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增订本)》中的普通话音节结构表中“例字”(音节)的拼式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几部有代表性的《现代汉语》教材都认为 er 是单元音韵母。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以下简称胡本)认为:“单元音韵母是由单元音构成的韵母,共有10个;7个是舌面元音,3个是舌尖元音。”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以下简称黄本)  相似文献   

10.
序一1985年李荣先生在《官话方言的分区》一文中把山西省及其毗连地区有入声的方言从北方话分出 ,称作“晋语”以来 ,十几年过去了 ,这期间晋语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温端政教授主编的国家“六五”重点项目《山西省方言志丛书》的问世和国家“七五”重点项目《山西方言调查研究报告》以及其他一些专著的相继出版 ,表明我们对晋语的调查研究已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最近乔全生先生的《晋方言语法研究》即将出版 ,这无疑进一步丰富了晋语研究的成果 ,可喜可贺。近 2 0年对晋语的研究工作多偏重于语音方面 ,成果也比较多 ,相比之下 ,词汇、语法…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汉语里,时间、处所名词能作状语,语法学界的看法是一致的。然而,普通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能否修饰、限定动词和形容词作状语呢?多数语法学家认为不能。目前比较通用的高等学校《现代汉语》教材,诸如胡裕树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  相似文献   

12.
一、引言广济县位于鄂东,靠近江西。这个县的方言在湖北方言中要算是比较特殊的。无论在声、韵、调三方面,都跟以武汉为代表的“西南官话”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就拿声调来说,一般“西南官话”是没有入声的,而广济话却保留了古入声;更特殊的是去声在广济话中竟多至三个,这就不但在“西南官話”这一系统中不可多见,就是从整个北方话系统,甚至整个汉语来说,也都是很罕见的。我们知道,汉语方言中声调之多莫如粤方言,拿九声的广州语跟十声的广西博白话来看,也没有在去声中分出三个声调来。光是这一点,广济方音就很值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先介绍了海内外一些语言学家对上古汉语去声字带-S韵尾以及汉语声调发生、发展问题的一些不同看法,然后从中国古籍中举出许多例证,说明古代的许多叠韵联绵词(如“促速”ts‘oksok等)可能是带-S的复韵尾的一种衍音形式。又从现代一些保留古音特点较多的汉语方言(如闽南方言)中存在的某些单音词衍化为双音词(如“搭”ta(?)→ta(?)sa(?)等)的现象,来证明在上古汉语的入声韵字中,可能存在带-S尾的复韵尾-ps、-ts、-ks等。稍后,它们沿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ps等失去S成了-p、-t、-k,变为古代的入声的;一是-ps等中的塞音受到S的影响,塞音产生变化,全变为-(?)s,后又进一步失去S,变为-(?),这就成了《诗经》时代的“次入韵”。魏晋以后,-(?)尾进一步丢失,它们成了元音收尾韵,声调上也从入声变为去声。  相似文献   

14.
现代普通话没有入声。广大的北方方言区(除山西省及其临近地区外)、西北方言区及西南方言区都没有入声。但是在大多数南方方言区中,例如吴方言、闽方言、粤方言、湘方言、赣方言以及北方的山西省周围,至今还都保留着入声。在我们汉语历史上,入声一直作为一种重要的声调,存在了几千年。我们研究古代语音必须了解它,它对阅读古代诗文也很重要。作为古代汉语的一项基本知识,这里就把入声的来龙去脉讲一个概况。  相似文献   

15.
黄伯荣、廖序东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教材是各高校使用的《现代汉语》教材之一。这部教材共进行了六次修订,每次修订语法体系都有较大变动。作为语法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词类系统也处在不断修订过程中。本文试图通过这部教材不同版本词类系统的比较,使读者了解这部教材词类系统产生和修订的状况、历史背景以及半个世纪以来汉语词类问题的研究状况。  相似文献   

16.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著名小说.“孔乙己”三个字的声调都是上声,该怎么念?两个上声字连在一起,产生了自然音变,第一个上声变得近乎阳平声.三个上声字连在一起,产生怎样的音变呢?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中说:“如果连念的上声不止两个……快读时,也可以只保留最后一个字读上声,前面的一律改为阳平.”  相似文献   

17.
汉语的每一个音节(一般来说,一个音节就是一个汉字.)都是由声母、韵母和声调组成的.声调是某种语言中能区别意义的反映语音高低变化的语音单位.汉语语音学中的“四声”即就汉语的声调而言.“四声”是个历史范畴.在传统的音韵学中,一般说,“四声”指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现代语音学中,“四声”是指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汉语中,存在着利用声调的不同来区分同一个词的不同意义的现象.比如:物体自有精粗美  相似文献   

18.
黄伯荣、廖序东教授主编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现代汉语》,其发行量、影响范围是同类教材之首,现“增订二版”已经使用。“增订二版”(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北京印刷本)吸收了新的研究成果,对原书各部分都作了认真的推敲,调整了一些章节,更适合于教学。但...  相似文献   

19.
<正> 入声的本质,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是入声短促说,一是塞音(-p、-t、-k或由它们演变而成的-?)结尾说。声调短促说,曾得到社会上广泛的承认。如《辞源·入声》条:“发音短促而急,一发即收”。《四角号码新词典·入声》条:“音较短促”。《新华字典·入》字条:“发音一般比较短促”。1981年版《汉语音韵学》第32页:“一个平准的曲线,如果长了一倍,就是平声;短了一半,就是入声”。这些说法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  相似文献   

20.
《中原音韵》是元代的一部关于北曲创作的著作,由著名戏曲家周德清编撰.《中原音韵》对于研究元代汉语语音情况,比如元代的汉语共同语是否有入声等等,均有重要参考价值.作者曾撰文指出,《中原音韵》时代的汉语共同语是有入声的.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中原音韵》时代汉语共同语中入声的数量和韵尾问题,指出:第一,《中原音韵》时代的汉语共同语至少有三类入声,很可能有四类入声.第二,在《中原音韵》时代,汉语共同语的入声韵没有-p、-t、-k尾,只有-?尾.这个-?尾也已大为弱化,只剩下一种轻微的“唯闭”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