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建构中国当代叙事学 ,应克服西方偏见和东方局限 ,树立起“世界文学”的博大胸襟。明清小说评点家们创造的中国小说“读法” ,与儒道禅中的重体验、重直觉、重诗化的体验审美心理学有着深厚的渊源 ,包含了中国智慧 ,是中国式的文本批评。西方叙事学以语言学的理论原则作为解读文学作品的先在的逻辑出发点 ,是文本批评的现代形态。它们各自发现了文本的不同的性质侧面 ,而从更高的层面上看 ,文学本体是人的本体的全面展开 ,语言和心理都体现了人的本体存在。因此 ,从人的本体存在出发 ,就能将西方的语言美学与东方的体验美学沟通起来 ,建构起一个新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叙事学理论体系。本文论述了中西融合的叙事学体系的整体设计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代以来,王国维文学批评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最具现代性特征。其学科性文学批评体系主要体现在:确立了文学的审美"独立"论,摆脱了"依经立义"的教化论文学批评方式;开创了文学批评的"新学语",他从叔本华哲学美学那里借用了不少批评概念,并对之进行中国化改造,使其学术话语既中又西,具有学术的新颖性。此外,还运用了哲学美学、文学心理学、文学历史学等跨学科方法研究一切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3.
现代批评是二十世纪兴起的借用各学科理论和方法进行演绎运思的理论性批评,它摆脱了传统批评对文学创作的依附地位,从不同的角度和现域对文学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研究,开拓了文学研究的思维空间,昭示出批评话语的空前活跃。但是,由于现代批评对各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的过分依赖,使批评在理论所规定的思路中无视文学的自身逻辑,最终偏离了文本原意,偏离了审美,丧失了文学研究的独特性。本文从现代批评与传统批评的比较,现代批评的背景和特征等方面对现代批评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摆脱这一困境的出路。  相似文献   

4.
“情绪的体操”是沈从文笔下经常出现的一个批评话语,有必要加以分析,洞见其文学审美批评.从审美氛围营造的张力维度上和审美规范的自律维度上,达到一种和谐包容的批评自觉,虽然这种努力并没有达到审美批评的理想效果.但其文学审美批评具有反悲剧的湘西边地民间文化精神向度,打破了古典循环论的时间观念;湘西狭小地理空间的边缘化及其文学意义的探索,民间文化空间的开创可说是其现代性视野的表现.由此出发,“情绪的体操”和中国传统文学区别开来,又和现代西方文学传统表现出迥异的风貌,体现了沈从文审美批评的总体趋向.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梳理文艺民俗学研究史的基础上,对当前文艺民俗学研究提出四条反思意见:意识形态维度缺失,符号维度缺失,学科身份模糊及理论主义。进而提出在多维度视角下重建文艺民俗批评的设想,即文艺民俗的审美维度、意识形态维度和符号维度构成文艺民俗批评的三大维度。  相似文献   

6.
英美现代主义文学在20世纪中国的研究可分为三个时期,即民国时期、新中国十七年与20世纪80—90年代,其中出现过两大批评范式,即心理学批评范式与政治批评范式。心理学批评范式肇始于20世纪20—30年代,是民国时期英美现代主义文学研究中的一股重要潮流。新中国早期,文艺批评界将英美乃至西方现代派文学一律贬斥为“反动”、“颓废”、“腐朽”、“没落”的资产阶级文学,政治批评范式由此诞生,并出现了第一次范式转型。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内爆发的现代主义文学大论争是两种批评范式所代表的不同学术理念和价值取向所表现出的公开对立状态,而90年代批评界“话语上的改口”是第二次范式转型的标志。在两次范式转型过程中,学术话语的历史传承与“话语平移”发挥了同等重要的作用。而当下对英美现代主义文学评价的“合法化”状态,是学术研究的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正> 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文学史的丹麦著名文艺评论家盖奥尔格·勃兰兑斯在《十九世纪文学主流》一书中,这样阐明他的观点:“文学史就其最深刻的意义来说,是一种心理学,研究人的灵魂,是灵魂的历史。”这种以心理学与文学之间的关系为主要出发点来研究文学的方法,在西方学术界已形成流派,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当代欧美文艺批评的五种模式中,就有一种是“心理批评模式”。但是,这种方法尚未引起我国学术界足够的重视。通过心理学的窗口去综观文学现象或分析文学作品,对我们来说,还缺少最基本的经验。文学艺术不仅遵循哲学和社会学的原则,同时也遵循心理学的规律。在艺术构思和  相似文献   

8.
创作主体的遗传生物因素是文学心理研究中的一个独特视角。由于种种原因,在文学理论和批评实践中对这一视角有所忽略。我国古代的文学研究本就重视先天禀赋,现代心理学为这种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具体操作可从气质、性心理、疾病等多方面着手。这种视角不能与社会历史视角对立,其结论也须是审美的、社会性的。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美国华裔文学作为研究对象,借助形象学、伦理学、心理学、言语行为理论等研究方法,梳理归纳出现实中国、伦理中国、虚幻中国、英雄中国四种"中国形象",并从写作语言、时代语境以及作者身份三个维度分析了美国华裔文学里中国形象的历史流变,形成机制及功能效用。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门交叉学科,中国文学人类学以人类学的理念与方法来研究文学。在理论上,它主要借鉴了西方的神话-原型批评以及文化人类学中的文化研究。神话原型批评在理论生成上存在着严重的比附性,本身并不科学,对它的过度依赖令文学人类学的理论视域狭窄。从根本上看,文学人类学是一种文化研究,侧重于文学的外部研究,它无法从整体上揭示文学的特性,也无法逃避文化泛化与相对性的困扰。因此,创建本土化的批评理论是中国文学人类学发展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1.
从文化的视角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差异性:从空间维度看,马克思主义属于西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属于东方文化;从时间维度看,马克思主义属于现代工业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属于古代农业文化;从性质维度看,马克思主义属于先进文化体系,中国传统文化属于封建社会文化,带有一定的保守性和落后性。两种文化是各自独立的异质文化体系,但是,在当代中国,两种异质文化相互交流、碰撞、渗透和融合,共同创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  相似文献   

12.
文艺民俗学作为一门新学科,还停留在再现式研究阶段,视角显得单一。应置于意识形态、符号以及学科身份等维度下进行观照,同时警惕理论主义。在多维度视角下重建文艺民俗批评的设想,即文艺民俗的审美维度、意识形态维度和符号维度构成文艺民俗批评的三大维度,文艺民俗学研究才会融贯民俗学和文艺学两大学科,形成一门名副其实的新学科。  相似文献   

13.
原型批评理论从 2 0世纪 80年代中期传入中国后 ,以其方法论的性质和与中国传统学问路数的相似性、民族心态的适应性等 ,在文学研究乃至整个文化领域产生了极大影响 ,取得了诸多批评实践业绩 ,进而形成思潮。但由于外来理论和研究者素质等因素 ,原型批评理论在实际操作中也有很多不适和失误。  相似文献   

14.
试论人格研究的中国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人格研究的中国化是当前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只有中国特色的人格理论才能较好地解释、预测和干预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人格理论的发展、心理学的发展趋势和社会现实对人格研究的需求决定了人格研究必须中国化;人格研究的中国化可以从人格结构、人格动力、人格发展等方面进行;在研究方法上应坚持辩证唯物论的指导思想,继承与发展、借鉴与创新相结合,多元研究取向和多种研究方法并存.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是依据西方实践哲学传统,在当代语境下对马克思经典文本的重新解读.既往心理学对人的研究可以分为心理、行为、环境及交互作用四个维度.这些维度各执一端,没有从实践出发来考察人的本质,导致了心理学中人的形象支离破碎.当代的心理学研究应当借鉴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思维方式,将哲学的实践概念心理学化,站在实践的基础上来关照整个心理学研究,从而构筑心理学中人的全面形象,促进"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的建立.  相似文献   

16.
西方女性主义批评在营造自己的理论过程中,通过对哲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的借鉴、批判、改造,形成多元化的理论格局。其中最主要的学派是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批评、精神分析女性主义批评、解构主义女性主义批评。从纵向看,这些学派表明了女性主义批评的发展脉络;从横向看,则体现了女性主义批评的总体特征。女性主义批评的理论走向是和后现代主义相融合,并在不断的解构和建构中发展自身的理论。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议明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对这一论断可以从五个维度进行理解和解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维度看,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新境界;从历史维度看,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新跃升;从实践维度看,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课题的新领域;从体系维度看,丰富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内涵;从文化维度看,彰显了中华优秀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新活力。这些解析有助于我们深刻把握"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18.
审美维度与社会维度的价值碰撞与对话贯穿于文学批评的发展历史,对中国现代批评而言尤其突出。作为现代审美批评代言人的京派,不但捍卫了批评的审美性,而且启示批评如何在审美与社会、政治的冲突对话中确立自身无可回避的存在意义和个性倾向,同时,不断反思与尝试文学批评双重维度间的平衡与定位,最终以属于文学的方式兼容社会意识。  相似文献   

19.
“格式塔”心理学派所提出的“整体性”、“闭合性”、“同构性”等理论主张 ,作为接受美学的心理分支及其原理 ,运用到诗歌鉴赏上 ,不仅可以从理论维度上破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创作法则 ,而且可以从审美实践上诠释中国古代诗歌独特的艺术意境。其方法论意义可以探得文学接受的审美真谛。  相似文献   

20.
酬唱诗歌是诗人之间各种关系的艺术书写。对酬唱诗歌的多维度研究构成了酬唱诗学。我们试图从文学维度、社会学维度与文化学维度构建酬唱诗学。文学维度力图突显的是酬唱诗歌独特的本质、功能与意义、审美取向与标准,建立自成体系的酬唱诗歌理论;社会学维度考察的是社会身份、关系、目的以及社交场合等社会学元素对评判和阐释酬唱诗歌的作用和价值;文化学维度探讨的是酬唱诗歌所负载的礼仪文化及其文化质感与厚度等相关问题。三重维度的相对独立及互补构建,将对主要建立在独吟诗歌基础上的传统诗学进行全面地补充、修正,甚至颠覆其中一部分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