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求大工业时代的人的解放是马克思终生的理论主题。从这一主题出发,马克思对人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论述,揭示了造成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异化的社会根源,并指出了人和人类社会的理想目标和必然归宿,即全人类摆脱盲目的自然力、社会关系以及旧思想、旧观念的束缚,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变革社会关系,建立共产主义从而实现人类的解放的道路。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的本质内涵,也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深层本质。如果说“自由、平等、博爱”曾经是资产阶级社会发展的旗帜的话,那么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每个人的发展是一切人的发展的前提”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旗帜。  相似文献   

2.
《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重要篇目,从异化的人到人本性的复归是该篇的主旨。异化的人的生命的物质的、感性的表现是私有财产最核心的本质;共产主义的本质是向人本性的复归。该篇中的“社会主义”可以理解为“作为对人本质占有的积极的自我意识”,它自觉地主导着人的解放和复原向终极发展。上述观点对深入理解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3.
“西方马克思主义”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马尔库塞通过改造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提出了“爱欲解放论”。这一理论不仅在西方社会,而且在我们国内,都有着广泛的影响。不少人把它理解成一种主张“放纵性欲”的理论。其实,这是误解。本文根据马尔库塞提出“爱欲解放论”的主要著作——《爱欲与文明》中的论述,对它作出介绍和剖析。“人的解放就是爱欲的解放”马尔库塞认为,精神分析学不仅仅是一种心理学,而且是一种哲学,其主要哲学价值在于向人们揭示了人的心理结构的秘密,并由此在一种新的的意义上规定了人的本质。他的《爱欲与文明》一书的副标题是“对弗洛伊德理论的哲学探究”,所谓“哲学探究”,就是通过剖析弗洛伊德的心理结构理论,“提炼”出人的本质是“爱欲”的思想。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意识”和“无意识”两部分,他在有意识的思维活动的底部,发现了一个一直被人忽视的“无意识”领域。  相似文献   

4.
数字孪生技术应用到现实中的人,产生了“数字孪生人”的概念。现实人映射出孪生人,孪生人是现实人的镜像。数字孪生人满足人的解放需求:数字孪生人的现实性,完成从现实人到孪生人的精准映射,使得现实人的解放有了“参照物”;数字孪生人的反思性,力促孪生人与现实人的虚实融合,不断启发现实人的“自我发问”;数字孪生人的生成性,使得孪生人与现实人在其全生命周期内同生共长。数字孪生人的呈现提供了人的解放条件:“身体的解放”表现为身体“去遮”和身体“修复增强”需要数字孪生人;“心脑的解放”表现为“心灵的解放”和“意识的解放”需要数字孪生人;“边界的解放”表现为“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交往”的边界拓展需要数字孪生人。数字孪生人的赋能提供人的解放路径:解蔽自我需要认识与解蔽外在的自我;改造自我需要指引、体验和梦想自己解放;创造自我需要时间永生解放和空间无限解放。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一些同志在“人”的问题上提出的一种错误观点进行了批评。文章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不能作任何别的解释,人和人的本质都是社会的、历史的存在,而不是超社会、超历史的抽象物;人的本质只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不存在丧失和复归的问题。因此“人的本质丧失—复归论”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而是陷入了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的泥潭。  相似文献   

6.
“人的解放”与共产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为人类的解放事业奋斗和贡献了一生。他没有象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思想家那样,把人类的解放寄托在形形色色的幻想和善良的愿望上,而是立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现实,把“人的解放”作为自己科学研究的总课题和革命实践的对象,直接与科学共产主义紧密相联,从而开辟了人类求得自身解放的正确道路。一、“人的解放”成为科学研究的课题“人的解放”的问题,并非马克思首次提出,但它之成为科学的概念和科学研究的课题,却是马克思的伟大贡献。青年马克思生活于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在当时反对德国当局专制制度的斗争中,对宗教的批判和要求政治解放,是德国群众普遍关心的两个重大问题。马克思最初提出并探讨“人的解放”,就是同这两个问题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7.
以“自由人联合体”为表征、旨在追求以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终极目标的人类未来发展的理想图景是每个马克思主义者始终不渝地为之奋斗的目标,也是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底座。邓小平站在历史与时代的高度,不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学内涵,将人的发展理论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邓小平“人的解放”思想体现在三个方面: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的解放提供物质基础;思想解放是人的解放的必要前提;发展教育,培育“四有”新人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解放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8.
人的解放是马克思思想体系的价值诉求和逻辑归宿。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形成"路线图"遵循以人的本质为根基,以异化劳动的剖析为切入点,以私有财产的扬弃为中枢环节,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终归宿。同时在对"人的解放"思想的逻辑阐释中,马克思发现真正的共产主义不同于以往形形色色的共产主义,它是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是对人的本质的复归,其意味着人本身的解放。马克思对"人的解放"思想的精辟阐释与现实社会发展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不仅在理想信念教育上为新时代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提供了思想引领,而且为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方向。  相似文献   

9.
实现人的解放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所承担的神圣使命。然而,解放本身有着丰富的内涵。政治解放是解放的第一步,也是人的解放的基础。当代政治范式从解放政治向生活政治的历史性转变,为人的全面解放提供了现实条件。当代中国由于历时性向共时性的转变,在实现人的解放这一道德使命过程中,执政党与政府必须有清醒的边界意识,即必须恪守权力行为的边界、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分离。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休闲问题引起了社会乃至学界的高度关注。然而自著名休闲学者约翰·凯利提出:“休闲是一种使人‘成为人’的 过程”以来,这一命题表现出了持久的生命力。但如今,究竟如何阐释和深化这一命题却成为当务之急。通过休闲活动中的 “认识自我”“解放自我”“创造自我”,从而使人成为“求真”“向善”“寻美”全面自由的人,已成为必要。这一探究对于深入休闲 本质与构建和谐社会均有重要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1.
道德发展与人的解放表现为一个相同一的历史过程。人的主体进化经历了自然人、经济人和社会化自由人三个不同阶段,道德发展也相应经历了一个从臣民道德——市民道德——新公民道德的辩证发展历程。"臣民"在原始社会单纯表现为自然的奴役,在阶级社会则具有自然奴役与社会奴役双重内涵。资本主义社会的"公民"本质上是"市民"之抽象政治法律形式,社会主义社会从根本上消除了人的解放之制度障碍。迥异于资本主义市(公)民道德的新型"公民道德"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才能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2.
在对人的存在形态和现实本质科学把握的基础上,马克思从三个角度论证了人的解放的科学内涵:一是人的解放的层次性,即类的解放、群体的解放和个体的解放的统一;二是人的解放的多维性,即人从自然力的盲目控制下获得解放、从社会关系的盲目控制下获得解放、从人自身的束缚中获得解放;三是人的解放的辩证性,即人的解放与社会进步的统一、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统一、崇高理想与现实运动的统一、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张筱萱 《金陵瞭望》2009,(10):49-49
据南京公民身份证号码查询服务中心公布南京名叫“解放”的公民不超过80人。其中叫做“×解放”的有68人,叫做“解放”的有6个人.而叫做“解放×”的仅有1人。这一个个面孔各异的“解放”,也许年龄、职业、境遇各不相同,但他们的发展轨迹中的一部分被特定的年代烙刻上了许多共同的符号,  相似文献   

14.
福柯否认实在的、一致的和普遍的人性的存在,认为它只是历史性建构起来的观念。就精神气质来说,福柯的反人文主义是一种超越传统人文主义的“人文主义”。他对现代人的形象进行了独特的描述,认为现代人是权力对现代个体全面奴役的产物,进而批判了现代西方文明泯灭差异性、用普遍性凌驾一切的本质。在福柯看来,现代社会通过三种客体化的方式将人改造成符合主体标准的现代人。针对现代人的历史境遇,他提出了局部斗争和现代生存美学作为人的解放的方案,但是两个方案存在着很多缺陷。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是马克思和他的伙伴们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发现、发展并不断完善中才逐渐形成的。人的解放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要人成为"真正的人",也就是要摆脱外在事物对我们的奴役,在做事情时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性,实现自身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马克思将这一价值理想奠基于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现实基础上,探讨人的解放的实现条件,寻找人的解放的现实道路。在我们当代中国,新视野下人的解放就表现在追求中国梦的实现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6.
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及其大规模应用使人类迈入“智能+”时代。从批判“异化劳动”到提出 “消灭劳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分工造成的“异化劳动”思想在“智能+”时代已具有经验的现实。“智能+”时代,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为“消灭异化劳动”创造了日益充分的条件。“软工作”兴起意味着劳动复归为一定程度的人的本质活动。资本与劳动的博弈出现了有利于劳动的趋势。“智能+”时代,“软工作”兴起,变革僵硬的劳动制度、建立新的劳动认知框架成为时代发展的内在要求。整个社会应遵循协同、互利、合作、共赢的价值准则。资本主义历史暂时性和社会主义历史必然性更加凸显,劳动正义必将成为整个社会共识。信息革命以来劳动形式和劳动内涵的不断嬗变确证了“智能+”时代是复归人的本质时代。  相似文献   

17.
由于劳动和对象的分离使人的劳动活动处在一种分裂的状态中,人对劳动便产生占有或不占有两种关系。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工人丧失对自己劳动的占有即资本主义的片面占有,异化劳动使人成为“非人”。因而,在扬弃异化劳动的共产主义社会,向真正的人复归的人的本质除具有人的劳动类本质外,还必然具有对劳动的全面占有这一本质规定,这是我们统一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异化理论、关于人的类本质和现实本质的两个著名论断及其全部理论旨归所得出的必然结论。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人的本质”学说是为了无产阶级和人类的最终解放这一伟大目标而提出的,从出发点来看,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具有进步意义.然而在今天,马克思“人的本质”学说是否依然具有科学性,学界众说纷纭,并无最终定论.相反,随着“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观念的深入人心,这一学说更是激起了人们的思考.因此,重新审视马克思“人的本质”学说的科学性,反思人的所作所为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没有撰写方法论著作 ,原因是 ,他认为建立在唯物辩证法基础上的反思历史 ,批判现实 ,改造社会 ,去除异化 ,公开地向广大世界挑战 ,谋求全人类的解放 ,最终实现人的真正本质和人性的全面复归 ,更胜于对一般纯粹的方法和逻辑的研究。所以自从184 4年认定“人生的目的就是要使多数人幸福”之后 ,就不再是一个书斋里的学者 ,而是终生都在为砸碎无产阶级身上的镣铐奋斗不息 ;并由此创立了他的社会历史观和实践方法论  相似文献   

20.
作为在当代的新型存在方式,主体在赛博空间中的存在及其境况,是作为一种人类解放学说的马克思主义需要进行检审并给予回应的重大时代课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那种声称主体在赛博空间中获得了解放或者赛博空间是主体解放场域的观点,只看到了问题的虚幻表象。事实上,赛博空间是主体身心分离后身体缺位的意识自由的场所,这种意识自由本质上是数据中介下的意识的任意性。现实的主体在赛博空间中异化为一种虚拟主体。数据化的虚拟主体的背后实际发挥支配作用的是资本权力,这反映出赛博空间本身异化为资本主义生产工具的现实,并由此产生了相关的伦理难题。对此,应当在赛博空间明确历史唯物主义主体性的基本要求,确立人的感性意识,以现实地吹散赛博空间的解放迷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