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受“城中村改造”主流思想影响,国内学者过于关注城中村问题及其解决路径,对其客观性和正面认识不足。城中村除了给人留下脏乱拥挤、令人堪忧的物质空间环境等负面印象之外,也有其存在的客观性,并在提供低成本生活区、吸纳流动人口等方面发挥了正面意义。对于初入城市的人来说,城中村对于低收入务工者、“底层白领”等人来说是相对低成本的生活场所,是进入城市的通道和创业的平台。如果失去城中村这样的低成本生活地区,城市就必须接受工作和生活成本增加的现实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2.
罗彩 《东方论坛》2021,(2):123-130
“性分”思想是郭象哲学的核心与基础,在其整个理论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郭象“性分”思想统合了先天、不变、必然的“命”与后天、可变、偶然的“遇”,并以“遇”为“命”,强调“性分”的自然而然与理当如此,这就决定了“性分”思想具备先天与后天、不变与变、必然与偶然的矛盾两重性特征。此外,对郭象“性分”思想矛盾两重性的评价也应一分为二。就抽象理论方面说,郭象“性分”思想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及个人身心的安顿;就具体现实方面说,郭象“性分”思想不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及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3.
才性问题是中国古代人才思想中的重要论题之一,对其讨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达到高潮,而以刘邵《人物志》与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最具代表性。刘邵的人才思想虽受到了曹操“唯才是举”思想的影响,但更注重从名理学的角度探讨人的天赋素质与人德行、才能的关系,并坚持“学习有限论”。颜之推则对汉代以来“唯德是用”的人才观提出了异议,并强调后天学习对人自身发展的巨大作用。二人均主张“德才兼备”的选才标准,体现出了共有的批判性和独立思考精神。  相似文献   

4.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求知”被看成是塑造“君子”理想人格所必备的美德,因而深入地探讨了人愚智的成因,揭示了“求知”源于人生命的自由意志;探讨了人的知识智慧形成的先天素质和后天习染等问题,指明智慧与道德是形成理想人格的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坚持了知行统一观;在坚持社会进化论和民本思想的基础上,把“开智”与强国统一起来,提出了“民智者,富强之源”的重要理念。  相似文献   

5.
西汉初年的思想家贾谊在吸取前人思想、总结秦朝灭亡的教训以及分析现实社会矛盾的基础之上,阐发了以民为本的仁政思想。他认为施仁义、行博爱才是治国之本,统治者应该用贤爱民、重本抑末、慎用刑罚才会天下大治。他认为人的道德品质不是生而俱有,而是“教习然也”,是由后天环境影响和学习所造成的,因此主张通过以礼为主的后天教育,来使人性向好的方向发展,才有利于国家的兴盛。贾谊政治思想中蕴含的哲学理念对其政治主张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唯物史观视野下的生态城市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将人与自然的关系放在了显要位置,它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依托的。人是自然的产物,自然是人的无机身体,只有尊重自然规律进行人化自然的合理改造才能够保障人的生存和发展权利。从唯物史观的视野对生态城市建设问题提出理论设想,分析现代城市发展问题,并结合中国传统的“天时”“地利”和“人和”的思想,提出“三个统一”的生态城市建设构想,即城市建设与自然系统相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与人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7.
人的知识是先天就有的,还是后天从实践中获得的?“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呢,还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列宁《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这是历来哲学家们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认识论上两条根本对立的哲学路线,即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与唯心主义的先验论的斗争。明末清初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夫之(一六一九——一六九二)的朴素唯物主义认识论,就是在同宋明理学的唯心主义先验论斗争中产生、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8.
松浦寿辉的《名誉与恍惚》,描写了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初期,上海租界工部局警察芹泽一郎因其一半朝鲜血统和反战思想受日本军队和警察局同事等人歧视、利用和出卖,从而丧失“名誉”和“家园”的故事。在同胞的排斥与迫害下,芹泽对“祖国”日本的归属感完全丧失,在战争中逐步认识到军国主义教育的欺骗性和军国主义行径的野蛮性,最终自我意识苏醒,摆脱“他者”身份,寻得归属之地,在多元文化融合的香港走向“自我”重构之路。  相似文献   

9.
我国素有“多子多福”的说法。几世同堂,祖孙多代人丁兴旺,关系复杂,亲属称谓自然也五花八门。 亲属有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之分。直系亲属指和自己有直接血统关系或婚姻关系的人,包括父、母、夫、妻、子女等。旁系亲属指直系亲属以外在血统上和自己同出一源的人及其配偶,包括兄、弟、姐、  相似文献   

10.
城市公共空间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因素和形式,在公民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城市公共空间具有特殊的教育内涵,是兼具外显性和内隐性的统一体,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教化途径。从认知规律角度看,城市公共空间蕴含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涌迫力量”,是思想政治教育一种新的教育“言语”形式,是“在场”的言说和“不在场”的教化,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区别。因此,应从以下方面深化这样的教化作用:建立富有“共通感”的教化对话,以“场所感”促进公众与城市公共空间价值导向相向而行,在“意象”中推动教化主客体不断趋向统一,创造“触发器”以促发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实践。  相似文献   

11.
龚自珍是近代开端时期的一位颇有影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社会批判家。文章试从伦理学角度探讨了其人性论思想。龚自珍反对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程朱理学的道德先验论及其对人性的压抑 ,提出并论证了“性无善无不善” ,善恶乃后天形成和“人心有私”的观点 ,肯定了人的正当欲求。龚自珍的人性论思想带有个性解放的色彩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尤其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在思想上则具有开风气之先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形而上的层面考察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了他早期独具特色的“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对人来说作为自然界的存在”,“自然界对人来说作为人的存在”,人与自然之间是你中有我和我中有你的关系,“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和“人的自然的本质”统一于社会。马克思的早期自然观对于我们今天思考和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众所周知,我国的农村人民公社解体于20世纪80年代上半叶,而城市人民公社却解体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后者为何提前解体?一是“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导致城市人民公社难以为继;二是国民经济调整致使城市人民公社由衰而竭;三是党的最高领导人沉默无语引致城市人民公社在中央层面上的“不了了之”,而地方层面上却以“名存实亡”形式解体。  相似文献   

14.
“神人合一”思想是中国道教思想的典型特征之一。研究发现,道教“神人合一”思想的直接来源是西汉儒者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其间接来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天人合一”思想,其根本来源则是远古和上古时期的“神人合一”思想。《太平经》“神人合一”思想的内容极为丰富,是对远古和上古时期“神人合一”思想的回归与超越,其实质则反映了修道之人对于人与人及自然和谐完美、与道合一、修道成仙之境界的追求与向往。《太平经》“神人合一”思想的提出,从形而上的层面为道教神学提供了本体论意义,从形而下的层面指出了修道之人得道成仙、长生不老的可能性和途径,成为了修道之士的终极理想和追求。  相似文献   

15.
篆刻家鄂力,身上有着蒙古族血统的地道北京人,还是正白旗。鄂力称自己是“怪人”,从姓上看,鄂,不念e,而发ao音,单字“力”也是人如其名,有力度,更有一股有意味的力量,再与篆刻结缘,这“力”可就不一般了。  相似文献   

16.
城市的街心     
《城市的街心》抒写的对象是“城市”,这个城市唱着“超时间的冷漠的歌”,作者对它的态度是“抗议”。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是对现代文明对于人的异化的警惕。  相似文献   

17.
张芸 《东方论坛》2016,(1):33-40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语区家乡文学(Heimatliteratur)的主题是讴歌“乡村”“土地”“田园”“家乡”“血统”等传统农业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同时对以大都市文明为代表的现代文明进行猛烈抨击,对理性主义、现代主义等思潮进行强烈质疑.家乡文学的思想倾向十分保守,甚至有一定的反智主义倾向,展现了德国社会思潮从民族主义向种族主义过渡时期的一种文学形态.在文学趣味和风格上成为纳粹第三帝国时期血统与土地文学(Blut-undBodenliteratur)的前驱.  相似文献   

18.
一、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理论的人本主义溯源城市是由人组成的,城市的形成源于人的迁徙或繁衍,城市的规模由人口的数量来衡量,城市的布局和设施应该为人服务。因此,人应该是城市的主体和核心,“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思想,是指城市发展要充分考虑和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促进人们健康发展,在公平原则下城市每位居民都应能享受到平等、自由的权利和轻松、安全、舒适的生活工作环境。人本主义规划最初起源于古希腊雅典卫城,占希腊智者派学者普罗泰戈拉说过:“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个观点,体现了西方早期的一种人本主义思想,成为以后…  相似文献   

19.
“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人的本质的科学理解的思想形成历程来把握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的。马克思从实际活动的人出发,提出了“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在人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并且由生产力来决定。人的本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人的本质的发展过程和社会发展过程具有一致性,这就是马克思对于人的本质发展规律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在康德的认识论中,综合是一个关键性的范畴,它决定了先天和后天的知识如何统一成为具体的、可以被认识的 知识。因此,理解“综合”的范畴,对于我们把握康德哲学的认识论,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的任务就在于论述“综合”在于 人的表象能力,而不在于对象,这充分表现了康德哲学主观唯心主义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