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于莹  李明璇 《理论界》2013,(8):48-50
招贴设计,又名海报设计,是分布于户外各个公共场所的广告。现代的招贴设计发展日新月异,其不仅具有广告宣传作用,还有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如何将中国元素利用到招贴设计当中,使它拥有更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问题。本文简析了中国传统元素中可以被改良利用到当代招贴设计中的元素,例如剪纸、书法、水墨画等,以关联的招贴作品为例,论证了招贴设计对中国元素的借鉴方法。  相似文献   

2.
王馨  王峰 《兰州学刊》2011,(8):190-192
中国元素是中国民族动画的灵魂。文章对国内外独具代表性动画作品进行具体分析,探索其所表现出来的民族化审美特质,试图就中国元素在动画作品中的运用进行深入论证,以期对动画作品中的民族审美特质和中国元素之关系作一定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元素是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财富,现代纤维艺术应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中吸取营养,将其精髓融入到现代纤维艺术创作中。本文通过对现代纤维艺术作品中体现的传统元素部分的分析,讨论如何在中国传统元素中吸取营养以及其在现代纤维艺术中运用,阐述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纤维艺术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4.
博物馆文创产品及其包装可以看作为博物馆文化推广的延续,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通过安徽博物馆文创产品及包装中出现的问题与故宫文创的成功案例比较,对安徽省的非遗资源进行分析,从中提炼出图形元素并进行相关的字体、图案的设计,运用在博物馆文创产品及其包装中,能提升消费者的审美观,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并切实保护与传播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博物馆的宣传度,推动文化事业的长效发展与运作。  相似文献   

5.
上海世博会的重要功能之一是通过对中国元素的遴选/组合、编码/解码,实现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从上海世博的宣传片到世博会的选址和规划,从中国国家馆到省市区联合联合馆的主题确立、标志设计、场馆外形到内部的展示内容,从以中国元素活动周为代表的各种演艺活动到外国场馆中对中国文化的借鉴,中国元素可谓渗透在上海世博的方方面面。上海世博的中国元素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通过中国元素及其组合,传达出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城市智慧、生存智慧以及对和谐共生、天人合一的理想与追求,这些都成为构建中国国家形象的精神内核。但是,上海世博通过中国元素来建构中国国家形象会否实现设计者的编码与参观者的解码之间的无缝对接而不致于遭遇对抗式解读?本文提出‘元素主义’的思维陷阱、中国形象给谁看?——‘他者眼光的想象’与‘中国文化的自省’和‘一体与多元’:文化的地方性与中国国家形象问题等三个问题并进行了初步思考。  相似文献   

6.
<正>时代的发展使得精神、文化性软消费不断提升,成为现代消费的一种发展趋势,因而使现代包装设计面临比以往更大的挑战。民族化包装是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一个特殊类别,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及象征寓意的图形符号运用到本土包装设计中,可提升商品的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初,西方音乐进入中国社会,与此同时,中国文化也影响着西方文明,由此出现了一批富于中国文化元素的西方音乐作品.其中有的受中国民间艺术形式的影响,有的以中国古典诗词为创作基础,有的采用了中国曲调.尽管这样的作品数量不多,且在运用中国文化元素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甚至误读,但无疑表明中国文化对西方音乐曾经产生过不小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传统吉祥文化内涵引导下的包装设计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装设计作为我国设计产业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包装设计管理的相对滞后使得目前大量的包装设计不合理,造成设计资源极大的浪费,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这种以环境为代价的设计方式与我国传统吉祥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天地人和的内涵不符,也与以人为本、以环境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相悖。笔者认为,把传统吉祥文化的内涵注入到包装设计管理中,运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深层剖析我国包装设计中出现诸多问题的根源,从保护设计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思考我国包装设计管理中科学化、特色化、个性化与建设和谐社会的关系,以及在传统吉祥文化内涵引导下的包装设计管理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杨柳 《学术探索》2013,(1):136-139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的传统元素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许许多多我们可以借鉴的文化精髓。中国传统元素体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这一风格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和精华,同时也体现出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审美情趣。只有真正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才能将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表现出来,也才能将中国的传统元素在包装设计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充分体现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使之走向世界。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需要我们把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到世界各地,增强中国的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生产、设计出更多的由中国制造的世界名牌产品,到那时中国才会真正成为世界强国。  相似文献   

10.
部分国外产品因技术领先,在中国市场占有份额很高。部分国内消费者对国外品牌情有独钟,青少年群体尤为突出。这种崇拜有其深层根源。对洋品牌的崇拜,不完全等于文化自卑。走俏中国市场、或为中国人接受的洋品牌,大多含有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先进文化元素。学习并创新高科技,并将中国先进文化元素融入国内品牌,是祛魅器物崇拜、增强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方略。  相似文献   

11.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广泛运用于现代包装设计中,由于其丰富寓意和独特造型,使包装设计别具风格,在丰富包装语言的同时也使传统民间艺术的使用价值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相似文献   

12.
徐志啸 《晋阳学刊》2007,(3):102-107
叶嘉莹研究中国传统诗学的重要特点之一是运用西方理论评说中国古诗,其出发点是因为看到一些西方学者和国内的青年学者在诠释中国古诗时往往出现偏误,她觉得有责任做纠偏工作。而在实际评说中国古诗的过程中,她感到运用西方理论评说中国古诗,非常有必要,它有助于对中国古诗的深入认识和理解,特别是在具体阐释分析上,她自己即以比较现代的观点阐释了陶渊明、杜甫、李商隐的诗作及其特征,同时又提出了运用西方理论评说中国古诗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工业设计已成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利器,我国工业设计业面对强大的国际竞争对手,必须走迅速崛起之路。针对目前国内企业对产品工业设计重视不够,设计理念相对落后的现状,我国工业设计行业应抓住国外设计行业进入中国市场这一契机,借鉴、吸收国外工业设计经验,加大与同行间交流合作的力度,发挥熟悉国内市场的优势,积极参与竞争。同时国内工业设计业要在争取政府支持的前提下,努力提高读者论坛人才素质,扎实开展设计实践,在竞争中成长壮大。  相似文献   

14.
我国政府已把动漫作为重要发展的文化产业,中国动漫业成长空间十分广阔。但目前还存在动漫产业受到国外的冲击,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动漫产业中被边缘化等问题。重温经典,我国动漫产业很早就开始了对传统文化元素的挖掘。当前的中国动漫业应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创造性地把中国传统文化运用到动漫产业中来,这是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一条现实之路。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东盟“10 1”为中国糖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与此同时,中国糖与泰国糖之间的竞争也从传统意义上的“隔岸观火”进入到“短兵相接”的时代。国内生产结构的调整和对WTO规则的把握运用,将最大限度地左右整个糖业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海外中国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国内学术界对海外中国学表现出日益浓厚的兴趣。到今天,海外中国学研究已发展成为国内学术界的热点。  相似文献   

17.
宋雪梅 《理论界》2012,(8):145-146
印度作为一个与中国一样正在崛起的新兴发展中大国,又是与中国为邻的南亚强国,在其有声有色的大国外交及周边外交中,经常体现出对中国因素的潜心关注和巧妙运用。本文从地缘政治、历史、现实、中巴友好以及印度国内因素等方面探析印度对外关系中中国因素存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文章在总结国内产业安全评价方法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食用植物油加工业的实际情况,构建了中国食用植物油加工业安全评价体系,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该行业2006~2012年的产业安全状况进行估算。估算结果表明:2006~2012年中国食用植物油加工业一直处于不安全状态。  相似文献   

19.
从中国元素看中国式广告的崛起及发展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德珍 《学术论坛》2007,30(7):113-116
中国广告曾走过模仿与追赶西方的道路,现在到了创新与崛起的中,许多国家的广告从民族文化中汲取营养,结出了丰硕的成果.文章尝试从中国元素的角度探讨中国式广告的发展道路,认为中国元素是中国广告崛起于世界的根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式广告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20.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包装的促销作用日益明显,包装系列化设计的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包装色彩系列化设计是包装系列化设计中最主要的一种形式,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具体包装设计策略。通过不同形式的色彩设计,企业可以达到对不同产品行销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