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洪堡特从人类学与民族学的角度去探讨语言的本质问题,提出了语言世界观的语言学说。他认为,语言既能揭示未知真理,体现普遍的人类精神,又能揭示不同的世界观,反映不同的民族精神。因而,人类精神与民族精神构成了洪堡特语言学说的核心。洪堡特的语言世界观,反映了其对语言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深刻认识以及其对人、语言、客观世界的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孔德的实证主义--对孔德实证主义体系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证主义是孔德确立的关于实证科学的哲学体系,被认为与神学、形而上学互不包容。孔德认为,在某种意义上,实证主义即是实证科学,而实证阶段是人类智慧发展的最高阶段。他对实证科学按简单到复杂的标准进行了分类,找出了各实证科学之间存在的“渐进的相关性”。孔德指出,实证精神集中体现了实证主义的内涵,观察和合理的预测是实证精神的主要特性。在与神学、形而上学反复比较的基础上,孔德归纳出实证精神的特点及实证精神充满的由“相对代替绝对”的这一趋势。孔德的实证主义虽然有其不足,甚至其学说之间互相矛盾,但其对社会道德、秩序、进步、和平、和谐这些理想的追求,至今对我们的社会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精神信仰研究的新视角:间接测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精神信仰是人类特有的精神世界 ,是形而上的但历来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之一。人们除了维持正常生存活动的物质世界外 ,还有特有的精神世界 ,它是人类精神为逃避无限和永恒的压迫、摆脱自身在宇宙中的漂泊和孤寂而构筑的“精神家园”,藉以获得生命的确定和归宿。只要人的生命存在 ,不管他是否意识到 ,都离不开精神信仰以及对终极世界的依托和关怀。信仰激励着人们历经千难生存下去 ,以实现人生的价值 ;有了信仰 ,寻常的生活才富有意义。一、传统精神信仰研究的范型对人类终极关怀的精神现象的探究长期驻足于哲学、宗教和社会学领域。这表明…  相似文献   

4.
廖建平 《江汉论坛》2003,(11):65-67
钱穆的人类生命观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探讨了人类生命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类生命是从宇宙大生命中分得的小生命,这种生命虽然相对于自然来说很渺小,但他可以用从自己生命活动中产生出来的人文对抗自然;探讨了个体生命与人类生命、他人生命的关系,认为人类生命寄托在个体生命中,要通过个体生命表现出来,人类生命是个体生命有价值的依据,个体生命之间应该保持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精神属性是人类生命的最高本质。钱穆的人类生命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江西社会科学》2018,(4):239-245
时代精神是反映历史发展趋势、推动生产社会化和社会平等化持续进步的文明意识。长江精神、长城精神、长征精神统称"三长"精神,形成了共同的精神理念,其精神内涵凝聚了中华民族精神。兼容并包、自强不息的长江精神,和睦相处、刚健有为的长城精神,不屈不挠、坚定不移的长征精神,已超越了原有历史定位,体现了天、地、人合一的哲理,展现了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为人类创造的辉煌、宝贵、具有正面价值的精神财富。"三长"精神对当今中国时代价值的塑造与弘扬,具有强烈的激励作用、强大的凝聚作用、积极的驱动作用和奋斗进步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 ,徐复观对中国道德精神的高扬 ,对人立足于生命和现世进行道德追求的强调 ,对西方文化重知识、重宗教传统的批判 ,体现了他对中国文化传统独到而深刻的理解。他的这一思想 ,对于把握中国道德精神的价值与意义 ,对于建设中华民族的现代精神文明 ,对于帮助人类走出现代性困境 ,具有相当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
朱熹的精神哲学伴随着对心性问题的讨论而展开,其理论兴趣多集中在对人的精神生活、精神追求、精神境界与精神修养上,这使其有别于西方的精神哲学,探索他的精神哲学不仅可以促进学术的研究,而且也可为解决现代人类所面临的精神问题而提供某种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8.
杨志军的《伏藏》是一部精神寻道的小说,无论"伏藏"还是"掘藏",都是他对人类最高福祉的探源与追寻。人类精神的博大深邃,隐现于黑夜不经穷尽其力的求索则无以展露真相的奥秘,是杨志军洞悉并且深感敬畏的,他殚精竭虑构造了一部庞大精密的迷宫,悬疑只是小说迷宫的外壳,而迷宫深处的秘境才是《伏藏》的"伏藏"。杨志军证悟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是人类精神的守夜人,作品主人公掘藏者香波王子一路的掘藏和重生,就是杨志军的精神修炼,他追寻人类精神守夜人的漫游,使个体信仰的灵魂超越宗教看到普世信仰的曙光而抵达人生的胜境。进而杨志军也有勇气担负起守夜人的职责,在黑暗与光明的世界沉默地积聚力量,以他的方式看护人类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9.
《环湖崩溃》昭示着当代生态小说在思想与艺术性融合方面所能达到的可能性: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原点,思考的重心始终对准存在的终极价值;从人类的精神机遇出发,探询时代精神与人类终极精神之间的落差及英表现、补救的可能性;在人类精神的深层冲突中,引导道德、良知辐照内心世界,表达自身对终极未来的坚定信念和希望。  相似文献   

10.
<环湖崩溃>昭示着当代生态小说在思想与艺术性融合方面所能达到的可能性: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原点.思考的重心始终对准存在的终极价值;从人类的精神机遇出发.探询时代精神与人类终极精神之间的落差及其表现、补救的可能性;在人类精神的深层冲突中,引导道德、良知辐照内心世界,表达自身对终极未来的坚定信念和希望.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四个方面考察了神对人类精神发展、优化的价值:神给人类精神的发展提供了第一个抽象思维的集中点;神使人类精神自由的本质得以想象性实现,又得以在现实中规范和确定;神既契合了人类的信仰本性,又是人类精神对兽性的超越和人性的追求的一个寄托点。但“神”作为一个虚幻、荒诞的观念,随着科学的发展,已经历史地贬值了  相似文献   

12.
金娜 《北方论丛》2012,(2):131-133
舍勒面对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主张德行的复苏,他认为,基督教伦理中那种休戚与共的精神构成了现代人走出精神困境的道路之一。精神存在于自律性法则和意识层面之中,这使得人类可以通过自我意识而独立于自然界。对舍勒来说,真正的道德是以永恒不变的价值秩序为基础的。  相似文献   

13.
精神动力是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的特有现象,是人类实践活动的重要因素.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学术界对精神动力的研究逐步繁荣起来.由于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精神动力理论迎合了当代中国的实际情况,为解决当前各种社会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撑.为此,国内学者纷纷用这一理论分析我国的历史和现实问题,着力解决当代社会精神动力的需要与缺失之间的突出矛盾.将国内学者们关于精神动力的内涵、价值、意义、结构等问题所作的研究进行简要述评以供学术讨论极有意义.  相似文献   

14.
冰心在将近一个世纪的创作中形成的独特的文学精神,其不朽的文化价值在于:冰心不仅为人们刻录了20世纪中华民族以及整个人类的百年生态史和精神史,而且为人类找寻到健全合理的存在方式;她对于人的类本质的深度发现与把握,丰富了中国文学人性史和中华民族精神史;她对于爱的元语言的揭示和对于爱的本体论的演绎,为人类建构相互沟通的爱的一元文化提供了精神资源;她将五四现代理性精神灌注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之中,建立起20世纪人类新的人文理性精神。她的文学精神体现了与进步人类永远相伴同行的和谐的东方文化精神的崇高理性与深邃智慧,尤其是她对人类生存方式的选择,更是代表了人类文明的大趋势。对于曾经被极端化的对抗欲念遮蔽了理性的中华民族,对于21世纪全球化浪潮下的人类,冰心的人文理性都不啻一部精神文化启示录。  相似文献   

15.
胡山林 《殷都学刊》2009,30(3):74-78,93
苏轼是中国文化巨人,他对人生问题的处理方式和人格魅力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性格最典型的模式,给后世留下巨大影响,探索其精神构成的秘密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在思想方法上,苏轼善于从终极(宇宙)和社会两种视角观察思考问题,自由地飞翔于天地之间,因而在思想上他能够自由地取儒道佛三家之精华,在处世上他能够超脱地与人生困境相周旋.面向宇宙的沉思打破了常规思路,解放了被日常的世俗之见所拘禁的传统思想,使迷乱的心灵得到安宁,获得一种勘破事物真相、回归心灵家园的温馨感.苏轼的人生智慧其实也是中外哲人共同共通的人生智慧,这种智慧对人类的精神生活具有永恒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工业文明的快速发展,提高了人类的生活水平,但也影响了人类的价值观、道德观。过度的物质追求,破坏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原本和谐的关系。以吉卜林的短篇小说为研究对象,以生态批评为理论基础,分析吉卜林短篇小说中的自然、社会和精神生态思想,探寻人类社会中存在的道德、精神、人际关系等问题的根源,并呼吁人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社会建立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高老庄》是贾平凹创作的思想性、艺术性日臻圆熟的又一部力作。在这部作品中 ,意想具体 ,理性的光芒突出鲜明。他力图通过全方位的审丑、性焦点下的审丑、对国民精神衰微的检讨和对传统文化和人类精神进行了深刻反省和思考 ,渴望从平实的生活泥淖中浮出精神的莲花  相似文献   

18.
史铁生是一个将人生与写作同构的精神跋涉者.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以沉重的肉身向往闪烁着精神之光的神秘星空.他的创作执着于对命运、生死、困境、爱情等一系列“文学母题”的思考和追问,于绝境中追逐希望,于写作之夜冥想世间万象.他对于人生意义的孤独探求,对人类命运的无限隐忧必将成为时代背景下一种纯粹的理想,一种升华的精神.  相似文献   

19.
李振松 《理论界》2006,(3):185-186
祝允明人格精神的复杂性,呈现为人生的社会责任与个体自由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的对立统一,源自他所处的时代与生活环境,源自他人生理想与人生目标的双重性,源自他对儒、道等多家文化思想的吸纳。正因如此,使得祝允明的人格精神颇具魅力与风采。  相似文献   

20.
现代国家的正当性不断受好古者的质疑,他们认为是现代国家把人类生活不断碎片化,把人类不断引向了堕落。对文艺复兴时期人类精神生活的分析发现,人类的精神孕育了现代国家,而不是现代国家塑造了人类。对现代国家的指责,恰恰反映了人类对自身精神的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