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校师生关系是高等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教学的效果。师生关系建立的传统途径主要是当面的课堂沟通、个别沟通和以书信为媒介的间接沟通。网络信息时代,师生沟通方式呈现出多样化、虚拟化、快捷化、双向互动等特点。基于当代高校师生关系的消极特征,分析了理想师生关系应具备的特点。手机媒介以其强大的优势成为师生交往的重要工具,在高校师生人际关系建立和维护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关怀型师生关系理论虽是由西方教育家系统提出,但在中国历史上也早有一些类似观点的萌芽和做法。这一理论在德育实践中的推广和运用对解决高校"基础"课的现实困境,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有积极意义。在"基础"课实践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实施项目小组式的差异化教学,因材施教;充分利用多种沟通途径,建立持续性的师生对话平台;融会师生主体间性的基础上积极投入,敢于付出等路径构建关怀型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3.
论网络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网络空间,教师的主体性减弱而学生的主体性增强,传统主客体关系向主体间性转向.主体间性理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的理论视野,它在实践过程中常受制于诸多现实的障碍,这些障碍主要表现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性不足和主体交往互动性沟通的缺乏.因此,必须通过提高师生交往资质和建立合理的交往互动关系,以实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向主体间性的转向.  相似文献   

4.
论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工作职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艳 《云梦学刊》2005,26(4):140-141
学科馆员是信息资源与学科用户之间的桥梁,主要应在院系用户培训、专业文献信息服务、图书馆与院系师生之间的沟通与协调以及为图书馆提供学科用户所需文献目录等方面全面履行其职责。  相似文献   

5.
"双主互动"是一种符合客观教学规律的科学理念,其要义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它依据现代教学论与主体教育理论的基本思想,强调教学过程整体性、协同性、互动性与共进性,将合科学教学与民主教学的时代精神,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运用"双主互动"教学理念,应营造师生互动的良好情境,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注重教学过程的沟通互动,在合作信任中实现教学相长,达成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6.
构建和谐大学师生关系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大学师生感情趋于淡薄,师生交往存在功利化、庸俗化倾向.这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人本理念的缺失、师生间交往思维和习惯的冲突以及师生素质修养等有密切关系.建立和谐的大学师生关系,要求高校与大学师生应充分认识师生关系的重要性,营造有利于师生交往的良好氛围,使师生养成良性交往的互动意识和相互包容的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7.
随着时代发展要求有更多能灵活使用外语的人才,而传统的语法翻译法教学“费时低效”,学生外语综合运用能力薄弱,特别表现在语言的表达能力(说、写)方面明显低下。外语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是基础外语教学中的基本教学法。通过师生的有形互动和心灵沟通的无形互动,调动学生学习外语、学好外语的积极性、自觉性、兴趣性,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有效性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以此从学生需要出发,通过问卷调查,提出五项措施:一是教育内容应突出科学性,体现时代性;二要重视学生主体性,活跃学生思维;三要强化实践体悟,做到知行统一;四要加强师生交流,促进情感沟通;五要建立反馈系统,及时了解学生需要。  相似文献   

9.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分享彼此的思考与理解,交流彼此的情感与体验,从而达成共识、实现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 "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在数学教学中,要完成教学任务,就要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真正达到师生双方的心灵互动式沟通.  相似文献   

10.
师生互动涉及教育过程中的一对相辅相成的主体,是产生教育效果、达成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关于师生有效互动,学界多描述性论说,鲜有界定性概念或标准。师生有效互动包括三个要素:过程的双向性、内容的教育性和效果的系统综合性。三要素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师生有效互动无疑有助于促成受教育者的知识习得、能力培养、情感熏陶和价值建立,同时它对教师提出了教育理念、学科功力和教学历练方面的更高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