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西方政治学中政治体系概念、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国家观以及列宁的无产阶级专政体系概念的系统梳理和比较分析,指出无论是对国家抑或是对政治体系概念的分析都应从两个层面上来展开,一是国家或政治体系的本质,即国家或政治体系是一定阶级的专政,是统治阶级通过国家对社会实施领导和管理的政治权力或者国家权力,这主要表现在以国体和政体为核心的国家政治制度之上;二是国家或政治体系的实际运作过程,即国家政权在实践中的具体运作过程,这主要表现在政党、国家政权机关与社会团体的关系之上。长期以来,我们对前一个层面的问题已有十分充足的了解,而对后一个层面的问题则主要借鉴西方政治学的政治体系概念来进行阐释,其效果并不十分令人满意,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无产阶级专政体系对国家或政治体系的实际运作过程进行考察的经典分析理论,长期以来被我们忽视了,或者说是被西方政治学的政治系统等分析理论遮蔽了。因此,在使用政治体系或国家的概念时,应注意它们不同层面的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的紧密联姻,对于中国文化和政治的发展都有直接与深远的影响。我国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应正确厘定政治与文化的界限,在政治与文化之间把握政治的“度”,树立政治边界意识,处理好树立政治边界意识与讲政治、政治参与以及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3.
罗伯特·A·达尔(RobertA.Dahl)是现代政治分析领域的泰斗,耶鲁大学政治科学系的斯特林荣休教授.2008年3月他接受了美国《政治科学评论年刊》主编、华盛顿大学教授玛格丽特·利瓦伊(Margaret Levi)的专访.这次访谈是两位美国院士之间充满活力与智慧的高端对话,也可视为达尔对自己人生感悟和学术经验的最后总结和他对政治科学的最后奉献.重点话题是达尔在民主理论、多元主义和权力研究方面的核心概念、理论建构和由此引发的学术争论,同时穿插着谈论了他的人生际遇、方法论旨趣和现代政治分析方法与其卓越成就之间的内在关联,并讨论了利瓦伊尤为擅长的理性选择方法.本访谈原载于2009年美国《政治科学评论年刊》,翻译时略有删节.  相似文献   

4.
霍布斯对自由的论述不仅对自由意志问题的讨论具有深远的影响,而且也是他的政治理论的-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于我们理解他的政治理论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重建霍布斯对自由的理解,试图揭示他的自由理论在当代自由意志的形而上学和政治哲学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从"政治三元论"出发,追溯历史发现文学的伤痛缘于政治人为的狭义化,"政治"概念的含混是文学与政治关系争论不清的根源."政治文学"以政治生活作为作品"核心轴",审美地反映人类的美好政治理念和情感,具有理想性、否定性的特征.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的阐释放弃了一个重要的想象维度--乌托邦,实际否定了文学与政治在理念层面结合的...  相似文献   

6.
论文主要从政治文化与文化领导权等理论视角来认识与把握改革开放30年文学与政治的关系.论文对文学与政治关系30年间的发展脉络、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进行了梳理;对政治文化、审美文化、商业文化三大主要文化形态作了粗略总结;对经典作家文化领导权理论作了具体分析与阐释.论文针对文学与政治关系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粗浅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7.
通过暴力革命理论、历史虚无主义理论和整体性历史辩证法的研究,霍布斯鲍姆接受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并将其作为批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社会现实问题的方法。霍布斯鲍姆站在民族发展和政治意识发展的高度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了批判,提倡将民族和国家、事实和价值、历史和现实统一起来考虑。面对全球性、世界性问题的产生,霍布斯鲍姆构建了整体性的历史辩证法,强调在线性历史的基础上研究历史中人的连续性的意识,从个体的、群体的连续性的意识特别是政治意识出发来分析整个世界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8.
现代性·解放政治·生活政治——吉登斯的思想地形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考察吉登斯的思想发展历程,现代性是其学术研究的连贯课题。同时,他对现代性的反思又是围绕解放政治这一核心思想展开的,解放政治是现代性发展的基点和动力源泉。启蒙运动以来,解放政治的发展并没有把人类带入一个完全解放的社会,相反,它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一系列后果严重的风险。为此,吉登斯提出了生活政治的设想,以实现对解放政治的超越和对高度现代性社会的重建。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大部分自然学科都来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完善。随着社会发展,现代数学不论在纵的方面还是在横的方面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这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但是,一些不文明的社会现象也可以成为某些学科诞生的主要动因。例如,任何一个国家和宗教都对赌博、沉湎游戏的现象展开过旷日持久的斗争,对战争更是深恶痛绝,可正是这种机会性的游戏和战争即刺激了数学某些分支的产生与发展。这些学科建立之后,就广泛地被用于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又进一步推动了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国现代科学全书*政治学卷>的总序,从比较分析的视角,对政治学学科发展、演进的脉络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总结,对政治学、政治哲学、政治科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特点、基本内容、研究方法及其在各发展阶段上所取得的成果进行了系统总结.  相似文献   

11.
节日是生活中的特殊时日,节俗行事则是文化、信仰、政治、经济乃至军事等多元因素的集中展示。敦煌文献中有关节俗及其行事的记载,是近距离观察晚唐五代敦煌社会与政治的一个独特窗口。归义军政权通过对各类节日及其行事的掌控、主导和管理,进一步明确了社会等级,维护了伦理制度,强化了权力秩序,并“再确认”了归义军政权的合法性与权威性;这不仅是归义军有效统治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维护了敦煌地区社会稳定,还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2.
在革命经典文本中,对于身体及其欲望的基本处理路径就是政治化,用马克思主义式的宏大叙事进行规约和编码;而在"后革命时代",马克思主义式的宏大叙事已因语境的延异而陷入绝境,发生了认识论断裂,表征为各种微观的文化政治。近年来,"底层书写"对身体、政治和性进行解辖域化并生成为微观政治。通过对《少男》文本能指的认知论断裂分析,比较这两种同具左翼色彩的文本对身体、政治及性之关系的异质性编码路向深描,尝试挖掘文本欲望叙事的生命政治踪迹。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的士阶层对社会政治、文化等都有重要影响 ,对先秦道家来源的探寻 ,也不可能离开士阶层。先秦时期的士阶层即是“游士”。所谓“游士”,首先指的是离宗国、去乡土 ,以文才武艺游移于列国间的士子 ;其次 ,先秦士阶层的社会地位名存实亡 ,因而他们上下游移 ,上可至“士大夫”,下则为“士庶人”;第三 ,是指游离于当时社会政治、文化生活之外的士子 ,即“隐士”。可以说 ,隐者群落的思想和行为孕育了道家学派。但道家并非一般的隐者 ,道家风骨集中体现在“避于俗世”、“隐于自然”。“避”是对外在世界的否定 ,“隐”则是对心性之自然的向往  相似文献   

14.
秦汉时期的黄帝传说以黄帝的生平、功德、政事、世系为核心,构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系统.在黄帝传说中,圣王、正统、神仙三者被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体现了大一统政治所应遵循的基本政治原则:天人关系原则,政治道德原则,权力分配原则.依据黄帝传说所体现的政治原则和政治象征意义,秦汉时期的统治者和儒生、方士进行了积极的政治实践,促成了一种独特的政治文化模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周立波在其农村题材小说中不断地书写农民,并试图让笔下农民与时代生活和政治密切钩连。他刻划农民形象,描画农民会议,表述农民政治心理,目的就是要刻划具有时代感的农民,从而建构具有现代政治意识与觉悟的农村世界。即建立农民群像、农民精神与生活、农民政治构筑的农村共同体。虽然周立波是深入民间较深的作家,但不变的左翼之态无形的制约了他对农民个性的深度开掘,且凸显地政治热情无意间挫钝了他表达农村生活美的锋芒。本文再解读作品中的农民、会议、政治心理,就是从周立波农村题材小说创作中找寻当下农村题材小说深掘的必要与可能。  相似文献   

16.
辛亥革命是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开端,是以民主为政治目标,以共和为政治制度,以宪政为治理模式的政治革命。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民主立国、共和建国、宪政治国,使中国政治从传统走向现代:政治统治合法化,政治结构合理化,政治行为多元化。辛亥革命的是非功过,至今招谤涉讼,但遗产丰富,启迪深刻:民主、共和、宪政是政治现代化的历史趋势,是漫长的历史过程,是复杂社会系统,需要立足现实实践,循序渐进,不断发展创新。  相似文献   

17.
陶东风教授近年采的学术思想可以归纳为建构、反思和公共性三个关键词,体现他的根本思维方法、问题意识和学术兴趣、政治追求和现实关怀等三方面特点.在"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和建构论之争"中,他倡导走向多元对话的建构主义.他对新时期文学从"精英化到去精英化"的过程进行了知识社会学的反思,肯定了去精英化的正当性,也察觉到其中的犬儒主义倾向.他通过对某些大众文化现象的解读,力图重建政治批评、开拓阿伦特政治哲学意义上的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   

18.
地缘政治·国际关系·中国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地缘政治”概念的基本含义和两种用法,分析了冷战结束、尤其是苏联解体以来的国际关系发展的趋势和所谓“三三制式”的地缘政治格局,研究了中国在新的国际环境中的政治地理态势和安全保障问题,提出了建立我国自己的“战略疆域”观念和体系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19.
列奥·施特劳斯将古希腊的诗与哲学之争描述为阿里斯托芬与柏拉图针对苏格拉底的身份与品性问题的争论。《云》中的苏格拉底是一个缺乏政治智慧或审慎德性的自然哲人,其无爱欲性和非诗艺性对城邦造成了伤害。柏拉图对这些指控进行了针锋相对的辩驳。《会饮》贬低和否定了诗人的爱欲,肯定了哲人爱欲的至上性。《王制》不仅证实了哲人的政治智慧或审慎,而且建构了哲人独特的诗艺性。柏拉图从城邦伦理和哲学真理的双重角度对诗的批判彻底颠覆了阿里斯托芬所宣示的胜利,要求诗从属于哲学。施特劳斯对诗与哲学之争的阐释回应了尼采的苏格拉底批判,并从中孕育了古典政治哲学的主题。  相似文献   

20.
青年政治社会化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一环。中国共产党是推动青年政治社会化的主导力量。通过梳理青年政治社会化的理论渊源,分析中国共产党推动青年政治社会化的实践历程,进而总结出中国共产党推动青年政治社会化的核心要义对发挥青年群体的政治力量,对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