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埃及考古学是世界考古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时间范围包括 :史前考古 ,法老时代考古和希腊、罗马统治埃及时代考古 ;空间范围根据埃及地理蒂貌的不同可划分成 :尼罗河流域考古 ,三角洲地带考古 ,东西沙漠与绿洲考古 ;埃及考古学对于了解、研究古埃及文明具有重大的意义 :埃及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摇篮之一 ,古埃及文明是世界古代历史最悠久的古文明 ,古埃及的遗物、遗迹最丰富。面对新的世纪 ,为了更“深”、更“广”地进行考古发掘与研究 ,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结合经济建设 ,保证考古发掘工作的顺利进行 ;加强国际合作 ;采用新的科学技术与手段 ;处理好考古发掘与文物遗址保护之间的关系。埃及考古学在埃及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没有埃及考古学所提供的遗址、遗物及其奠定的基础 ,就不可能有今日埃及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21世纪》2006,(8)
1、“学术桥”项目——清华的留学预备课程清华大学“学术桥”项目的前身是由清华大学对外学术文化交流中心主办的“清华大学出国留学培训项目”。申请者成功地在清华大学完成1年的“学术桥”课程并达到国外合作大学的入学要求,即可被国外大学录取。该项目科学的课程体系、严格  相似文献   

3.
《21世纪》2006,(7)
1、“学术桥”项目——清华的留学预备课程清华大学“学术桥”项目的前身是由清华大学对外学术文化交流中心主办的“清华大学出国留学培训项目”。申请者在成功地在清华大学完成1年的“学术桥”课程并达到国外合作大学的入学要求,即可被国外大学录取。该项目科学的课程体系、严  相似文献   

4.
20 0 2年 4月 5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王仁湘、高广仁、邵望平三位考古学者在四川大学博物馆举行考古学系列学术讲座 ,讲座由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和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主办 ,在蓉文博机构专家学者和川大考古学系师生聆听了三位先生的学术报告。王仁湘研究员的演讲题为“青海民和喇家遗址”。喇家遗址 2 0 0 1年被评为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遗址位于青海东南隅的官亭盆地 ,年代范围大体在公元前4 0 0 0— 30 0 0年之间。王先生认为 ,这个遗址反映了喇家先民受到洪水和地震双重袭击的状态。遗址内的遗迹单位均保持原始状态…  相似文献   

5.
宿白先生提出的“凉州模式”“云冈模式”是中国佛教考古研究的重要里程碑.佛教造像“模式”成立与否的论证应建立在考古类型学的分析之上,并结合历史背景讨论其存在的可能性、来源及影响等.佛教造像“模式”成立的标志是:是否在内容上自成体系、是否占据主导地位、是否产生巨大的影响力.“长安模式”是否成立是目前佛教考古学研究中亟须解决的学术问题.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人类学会主席团成员、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厦门大学人类学系兼职教授贾兰坡先生今春应邀到厦门大学讲学。贾先生讲授了“旧石器辨认、打制方法和旧石器研究”、“人类化石的发现与发掘方法(要略)”、“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研究现状”、“中国考古  相似文献   

7.
日本考古学界自60年代出版《日本考古学》丛书(河出书房)之后,开始全面、有系统地对古代中日文化交流进行研究。不过,在1978年以前,这种研究多半是以《考古》、《文物》和《考古学报》“三大杂志”公开发表的材料为基础,不仅资料受到限制,而且多数研究者并没有实地参加过中国的考古调查与发掘的经历,在结论上有时难免隔靴搔痒。1978年之后,大批年轻的日本学者被派往中国各地留学、参加实地考古调查和发掘,从而写出了一些有较高质量的研究论文。从考古学上研究中日古代交流也就成了热门课题之一。反观中国,目前对上述研…  相似文献   

8.
苏秉琦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新中国考古学的奠基人和考古教育的主要创办者,在苏秉琦先生几十年的考古生涯中,主持或参与了多个著名考古遗址的发掘。考古实践使苏秉琦先生开始致力于理论研究,使中国的考古学科更加走向成熟做出了重要贡献。对辽河文明特别是对以红山文化为代表的一系列考古学文化的研究,促成了苏秉琦先生一生的重要成果之一——中华文明起源课题的诞生。  相似文献   

9.
由于社会环境、历史传统、知识来源、个性特征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近百年来的中国现代考古学史上存在多个学术流派,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和嬗递关系.本文对各流派之间的源流关系及其历史动因进行了系统分析.民国时期中国考古学主要存在科学考古、传统考古和马克思主义考古三个流派.建国后的中国考古学,先后以"史语所传统"和"中国学派"为主流,它们的兴替深刻地反映出时代的变迁和学术自身的演变.当代中国考古学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呈现出新特点,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向"史语所传统"回归的倾向.  相似文献   

10.
甘肃酒泉西河滩遗址史前大型聚落遗存的发现,是近年来中国考古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其对于河西走廊史前考古学文化谱系的建立,进而全面认识我国西北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的类型与分布等,具有重大学术价值。也是西北地区聚落考古研究一个难得的典型案例。根据其文化内涵特性,提出“西河滩遗存”的概念。  相似文献   

11.
苏步青校长  苏步青先生是我国老一辈杰出数学家、教育家、著名社会活动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复旦大学教授 ,是我国现代数学的主要奠基者之一。1 90 2年 9月 ,苏步青出生于浙江省平阳县。 1 91 9年赴日留学 ,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日本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电机系。 1 92 3年 ,苏步青又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系 ,是那年唯一被录取的中国留学生。 1 92 7年毕业后免试升入日本东北帝国大学研究院。 1 93 1年毕业并获理学博士学位 ,成为在日本获得这个学位的第二位外国人 (第一位是陈建功 )。同年回国 ,先后任浙江大学数学系副教授…  相似文献   

12.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考古学已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历程,具有了丰富的学术积淀与突破,不仅具有证经补史的学术功能,也早已成为中华文明体系探索与研究的重要支撑力量,是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表征。中国考古学派的形成和考古学科体系的完善已表现出其特有的基本特征,目前中国考古学的人才队伍建设也表现出三大转变。新中国高校考古学人才的培养也有了六十二年的历史。近十余年来开设考古专业的高校不断增加,考古学招生人数不断增长,考古专业人才培养已涵盖了所有层次的人才水平。21世纪中国高等院校培养考古英才的标准是懂得文物考古法规、多学科基础知识扎实、学术思想进步、具有娴熟的田野技术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综合人才。现代中国考古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应立足于目前高校自身的人才培养现状,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及瞄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来调整和改革培养模式,这样才是克服困难、应对危机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3.
从中央大学和金陵大学时代开始,南京大学就形成了重视文物研究与考古教学的传统,20世纪20—40年代,在中央大学和金陵大学从事文物研究与考古教学的著名教授有柳诒徵、朱希贵、胡小石、商承祚、徐中舒、夏鼐、曾昭燏、李小缘等多位学者。自1953年起,南京大学历史系经常性地邀请南京博物院的考古专家曾昭燏、尹焕章、赵青芳等人来校讲授考古学通论、考古专题等课程。在1966年以前,考古实习一直作为历史系高年级的实习课程之一。  相似文献   

14.
冯友兰评传     
<正>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省唐河县祁仪镇人,中国现、当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1915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1923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23年6月回国,任中州大学文科主任,后执教于清华大学,曾任校长、教授等职。冯友兰先生1948年以前研究唯心主义哲学,其后逐步转变为辩证唯物主义者。他的代表作有《中国哲学史》、《贞元六书》、《三松堂自序》等。  相似文献   

15.
马来西亚留学转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来西亚留学继续转热。其原因是: 1.马来西亚留学适合中国的工薪家庭子女。2.马来西亚留学的“双联课程”可以作为留学的“国际跳板”,即攻读学位期间留学生可转向教育水平更高的第三国继续  相似文献   

16.
1984年哈佛大学教授张光直在北京大学考古系所做的“考古学专题六讲”是对中国考古学科影响深远的系列讲座.张光直首先从考古学的属性与基本方法入手,详细梳理和辨析了“资料”(data)、“技术”(technique)、“方法”(method)和“理论”(theory)等关键概念,并由此深入探讨考古学研究的基本逻辑与方法.张光直进而把考古学理论与中国考古材料有机结合,探求中国古代研究的世界性问题,也即在世界文明的大背景下审视中国文明的独特价值,并最终获得了关于文明起源“连续性的”(世界性的)与“突破性的”(西方式的)两种模式的深刻认识.  相似文献   

17.
<正>西夏学与考古学关系密切,西夏学发轫于考古,没有相关文物、文献的发现就没有西夏学的今天。牛达生先生长期致力于西夏考古学研究,既是考古调查与发掘的参与者,又是西夏历史文化的研究者,从文物考古入手,结合传世文献的记载,以探究西夏历史的真实面目,在印刷术和钱币研究等方面卓有成效,蔚为大家。即将出版的《西夏考古论稿》(二)即是牛先生多年研究成果的又一次结集,其认真的研究作风和严谨规范的学术风格在该书中多有体现,值得大家学习。  相似文献   

18.
主持人语:为纪念清华大学校友、著名历史学家何炳棣先生90华诞,清华大学历史系和《清华大学学报》编辑部于2007年4月14日联合举办了“如何研究中国社会·经济·观念史———庆祝何炳棣先生90华诞”学术讨论会。现将座谈会学者发言分两次刊出,本次以社会经济史为重点,下次以社会  相似文献   

19.
学术界一般把描述、解释和复原视为考古学不同研究层面上的三个主要目标。随着考古学研究的转型,考古阐释的方法、手段也在发生着变化。自现代考古学诞生以来,考古阐释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进化论、传播论和迁徙论、文化功能研究、过程考古、后过程考古(阐释考古学)等几个阶段。国内的同类研究也经历了一个由自发到自觉的过程,从文化历史考古学向过程和后过程考古学研究并举的过渡中既有收获也有经验教训。在新的学术条件下,全面复原古代社会、重建古史的历史使命迫切需要以考古学为中心的多学科阐释方法、手段的不断进步。  相似文献   

20.
清华大学 90年来的历史 ,在中国现代学术建设的过程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光辉业绩 ,久为世所公认。应该注意到 ,2 0世纪中国的许多学科 ,是在清华发轫萌生 ,清华的前辈学者为此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理工科如此 ,文科也是一样。大家记得 ,陈寅恪先生说过 ,一个时代的学术有其潮流 ,在潮流间的学者为预流 ,不居于潮流的为不入流。清华文科的不少先生正是站在时代潮流之前沿 ,“能开拓学术之区宇 ,补前修所未逮 ,故其著作可以转移一时之风气 ,而示来者以轨则。”[1] 勇于站在学术前沿 ,建立新的学科 ,正是一种创新的精神。我在这里想谈一下中国考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