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海市闸北区金融服务业发展对策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市闸北区"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在分析区金融服务业发展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闸北区加快金融服务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就如何在"十二五"期间,加快闸北区金融服务业发展,抢占金融服务业制高点,打造上海"金三角",提出了制定和完善闸北区金融发展规划;坚持差异化发展,体现闸北特色;强化服务,打造优良金融生态环境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十一五"以来,杭州临安市坚持把发展服务业作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和引擎。全市服务业发展呈现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基础设施投入加大,就业功能增强和社会贡献日益显著等特点。通过对其服务业发展新合力以及区域位置、投资结构、城市化水平、消费方式等制约因素的分析,提出"十二五"时期全市服务业优化结构,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西部各省(市)服务业发展水平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西部各省(市)服务业发展水平为评价对象,确立了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以2006年西部服务业的统计数据为例,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服务业评价模型。通过模型分析得到:西部各个省市服务业发展很不均衡,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其发展水平明显分为三个梯队。针对区域服务业发展差距较大的现状,文章提出了西部联动发展服务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2015年绍兴柯桥区力推"服务业兴区"战略,服务业发展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双翼齐飞。然而,全区服务业仍存在传统消费热点不多;对外贸易下滑等瓶颈,特提出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做好各项服务支持;找准重点突破口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11月26日,以"协同创新·智慧城市与现代服务业"为主题的"2012长三角现代服务业合作与发展论坛"在无锡举办。来自浙苏沪两省一市的近30个城市的市(区)长就长三角城市服务业发展重点、合作机制等话题进行探讨,达成了进一步加强服务业各领域合作的共识,讨论通过并共同签署发布了《无锡·协同创新、智慧城市与服务业发展市长宣言》,这也是长三角区域在现代服务业领域推进一体化进程的第一份合作宣言。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在论坛发表主  相似文献   

6.
交通基础设施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深刻改变了服务贸易模式,本文探究了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关联对制造业区域转移的影响效应,对于构建协调、可持续和高质量的区域经济格局具有一定意义。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并结合行业-地区层面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关联显著促进了区域制造业迁出,且交通基础设施和信息技术发展均能够增强这一作用效果。异质性分析还发现,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关联只对区域劳动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迁出、东部地区制造业迁出发挥正向促进作用;低端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关联对区域制造业迁出的促进作用大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关联的作用。本文从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关联视角出发,为加快制造业区域转移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实现耦合发展是中国破除经济发展相对困境的重要路径。采取协调度指标分析后发现,中国的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耦合程度不高,且发达区域的耦合程度显著高于欠发达区域。构建数理模型,从动力层面实证分析了影响中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耦合的因素,表明市场动力、内生动力对全国及各区域的影响较大,而内源动力、外部动力、竞争动力、政策动力的影响较小,并从挖掘内生动力、激活内源动力、拓展市场动力、引导外部动力、刺激竞争动力、调整政策动力等方面提出了加快耦合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为实现加快提高全国服务业平均水平的目标,对全国各经济区域服务业进行研究,将全国各省市按经济结构相似性划分为八个具有代表性的经济区域来评价。然后运用主成分分析法通过从发展水平、产业规模、增长速度、产出效益四个方面,选取包括人均服务业法人单位数、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等多个指标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来评价我国区域服务业的发展。通过实证分析,结合影响各区域服务业发展的相关因素,提出相应的扩大服务业规模、产业结构优化、提高服务业发展速度等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9.
现代服务业集聚竞争力评价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服务业集聚竞争力界定的基础上,借助结构方程模型,建立宏观层次的现代服务业集聚竞争力评价模型,以中国2002—2007年28个省域作为研究样本评价中国各区域现代服务业集聚竞争力,清晰认识不同区域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的优势、劣势和差距,找出培育和提升本区域现代服务业竞争力优势最为关键和重要的集聚竞争力要素;并从宏观视角构建现代服务业集聚竞争力统计模型,科学评价中国现代服务业集聚竞争力及其区域差异,从而有针对性地为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十一五"时期,衢州服务业呈现较好发展态势,其服务业发展总体水平在四省九市中有比较优势,但也存在发展相对滞后、产业集聚度不高等问题。建议以县域经济为切入点、以服务业集聚发展为抓手、以培育龙头消费性服务业企业为突破口等,加快衢州服务业发展。  相似文献   

11.
区域服务业竞争优势是区域要素的比较优势的集成,其大多来自于有利的资源条件、相关支持要素、产业组织结构与产业政策引导等因素。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区域角度研究服务业竞争优势,构建区域服务业竞争优势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利用产业经济学等相关理论对黑龙江省服务业区域竞争优势进行综合评价,提出提升竞争优势的路径与方向,为制定区域服务业发展战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国内生产总值被公认为衡量区域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本文从分析第三产业占秀洲区GDP比重及增长速度入手,探究嘉兴市秀洲区服务业发展存在的不足与瓶颈,提出充分发挥两大平台作用,提升服务业发展速度等加快秀洲区经济转型升级,促进服务业扩量提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学术界一直存在着关于重化工业发展与服务业发展孰先孰后的讨论.一种观点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大力发展服务业;另一种则是必须先发展重化工业和深加工工业,然后才能发展服务业.文章重回Chenery工业化模型,以人均GDP检验了中国及各区域的工业化进程,认为中国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但各区域相差悬殊,加快城镇化是加快重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的共同前提和持续动力.  相似文献   

14.
文章在对中国省级区域服务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利用中国省级区域的2004~2009年的面板数据检验了城市化、工业化对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影响。结果发现城市化、工业化都对服务业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二者的交互作用却不利于服务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李顺毅 《统计与决策》2016,(15):129-132
文章基于2007年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微观数据的30164个样本,运用Heckman样本选择模型实证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企业出口二元边际的影响.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企业出口增长的集约边际和扩展边际都具有正向作用,即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仅促进了原有出口企业的出口额增加,同时也推动了更多的企业参与出口;在影响程度上,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集约边际产生的效应大于扩展边际,即促进出口企业增加出口额的作用更加突出;从不同区域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中西部地区出口二元边际的促进作用比东部地区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6.
着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我国实现经济结构优化的必然选择。文章针对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综合发展实力评价这一问题,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较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因子分析法和AHP法对其加以量化研究,最后以上海某区生产性服务业为例展开实证分析,旨在为"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综合发展实力评价"这类问题的研究抛砖引玉,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7.
文章针对偏离份额分析法(SSA)中区域内部结构与划分差异所带来的敏感性影响等问题,构建了区域内部偏离份额分析法(ISSA),以弥补SSA中内部产业竞争力比较的不足;结合SSA与ISSA法构建了二维综合分析模型。并对广州市服务业十四个细分产业2005~2009年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服务业的研究中缺乏对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很多学者仅仅关注于服务业的区域差异,但研究发达地区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更具有实质意义.文章应用DEA的Malmgluist指数法对广州服务业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环境变化进行深入的战略分析,以给出我国服务业发展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9.
加快服务业统计改革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本文分析了服务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服务业统计的现状,并就服务业统计中存在的不足、主要目标和发展方向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国际服务业生产率的发展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产率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在全球呈现出“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总趋势下,服务业生产率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在分析服务业生产率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采用IMD中参评的45个国家(地区)的1997—2005年服务业相关数据,构建了多层线性模型以探索国际服务业生产率发展规律。研究表明:国际服务业生产率呈线性增长趋势,各国服务业生产率水平差异明显,但各国服务业生产率增长速度差异不显著;中国服务业生产率与国际平均水平差距较大,起点较低;在期初,工资、劳动者素质、信息技术对服务业生产率均有正向作用,而技术创新的影响不显著;随时间的发展,劳动者素质、信息技术对服务业生产率没有显著作用,而技术创新的正向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