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2.
以《桃花源记》中林语堂和A.R.Davis的译本为研究对象,从Toury的描写翻译学出发,采取Halliday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文本分析方法,从及物性的三个方面,即过程、参与者和环境成分对两个英译本的词语特征进行分析,发现林译本词语操作具有明确和简化特征,戴译本暗含和显化特征更为明显。林译本总体趋向传统化期待常规,而戴译本趋向陌生化期待常规。 相似文献
3.
翻译过程中文化图式建构与文化传递——以林语堂《桃花源记》英译本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项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活动,翻译过程中文化图式的构建正日益受到关注。林语堂在《桃花源记》英译过程中运用文化图式构建策略,采用多样性的翻译方法,合理建构历史语境的文化图式,激活现存文化图式,预测异质文化图式,以此进入英语世界文化视野,传递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4.
5.
陶渊明一生创作了大量恬淡自然的田园诗和被人称颂的散文。他似乎在小说创作方面没有留下具体篇什,“陶渊明与小说”这个课题极少有人涉足。事实上,陶渊明对古代小说创作产生过一定影响。本文以《桃花源记》为例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6.
许潮创作的<武陵春>继承了<桃花源记>的故事主题、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又从遇仙主体的深化、对社会犀利的批判、人物形象的丰富和剧作诗化特征四个方面对<桃花源记>进行了发展. 相似文献
7.
8.
李军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2(2):65-67,83
《桃花源记并诗》体现了陶集的精华,历来对《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之间关系的评说莫衷一是。其二者间的关系是解读这部作品的重要依据,根据陶渊明自身诸方面的情况对之分析,可以看到陶渊明有着当时一般文士所欠缺的人文意识,它不仅影响了陶渊明的处世为人,且在陶诗中有着深沉的表现。 相似文献
9.
杜涵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24-27
中国封建社会中,每当社会矛盾尖锐时,中国人就会萌生出走意识。《硕鼠》中的乐土描述的是劳动者的乐园;《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是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而水浒则反映了江湖士人的政治梦想。这些文本中的出走意识有三个特点:主人公的出走是被迫的;出走对主人公的生命精神起着有益的保护作用;出走的妥协性决定了其悲剧性。 相似文献
10.
王维诗歌对《桃花源记》的接受与改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维的诗歌从语言词汇、意象意境、叙述结构等各方面对《桃花源记》作了全面的接受;同时又对《桃花源记》作了巧妙的改造:将《桃花源记》所隐含的道家和道教的文化寓意暗暗地置换成了佛家尤其是禅宗的"悟道"过程,体现了一个大诗人应有的个性和创造力。 相似文献
11.
《桃花源记》并诗属于小说体裁,本文从八个方面说明其理由;同时论及《桃花源记》并诗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各种显化策略:如:衔接显化、释义显化、修辞显化和语词显化等,在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本中都得以很好的体现。这些显化策略使译文连贯通顺、内容充实、语言意象丰富、意义清晰,进而达到既能有效完整地传达原文的内容,又令相异文化背景下的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 相似文献
13.
陈寅恪、唐长孺先生是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领域公认的大师。两位先生均对《桃花源记》这篇名文做过精审的考证。两位先生的研究成果成为该研究课题的代表性论断.本文对陈、唐两位先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对比分析。揭示出唐长孺先生对陈寅恪学术的继承过程。并对与陈、唐两位先生相左的论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域理论对翻译有很强解释力。在语域理论框架下,文章以三个《论语》英译本为语料,探讨了基调与《论语》英译本特色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不同译本在角色关系、权势、社会距离三个次范畴方面,各具特色;同时,研究还揭示了语境对语言使用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5.
潘程环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33-136
关于《桃花源记》所表现的思想,历来倍受争议。有人说它纯属作者的虚构幻想,其实它是有多方面现实渊源的;也有人说《桃花源记》存在复古倒退的消极思想,其实作者的怀古就是对现实的不满和否定;还有人说陶渊明虚构描画出这种美好的理想社会图景,是麻痹人民的革命斗志,引导人们逃避现实,具有消极作用,其实《桃花源诗》(并序)所表现的思想并非要逃避现实,而只是表现了他对理想的向往,并表达了普天下劳动人民的共同心愿而已。 相似文献
16.
17.
鲁迅的《阿Q正传》作为剖析旧中国国民性格的典范之作不乏英译本,本文将运用司显柱的功能语言学视角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对William A.Lyell的译本进行翻译质量评估。首先对原文进行语域分析,然后分析译文对原文的概念及人际意义的偏离,最后,根据语篇的类型,对发现的偏离进行统计,得出对译文质量的整体性结论。 相似文献
18.
19.
胡红辉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44-49
《论语》英译的各种翻译策略已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但《论语》中投射语言翻译研究还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为此,文章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篇功能分析方法,从主位结构和衔接两方面探讨和比较了《论语》原文及其四个英译本中投射语言语篇意义的实现方式。我们发现,译者在翻译原文投射语言时,采用不同的主位结构及衔接机制,造成译本所表达的语篇意义有所差异。这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译者翻译目的的不同及对原文投射语言语篇意义的理解差异,从而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