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灼,字晦叔,号颐堂,南宋前期文学家、科学家和学者.今存《颐堂文集》五卷、《颐堂词》一卷、《碧鸡漫志》五卷、《糖霜谱》一卷,及逸文十余篇.他无心功名富贵,早年曾短期为吏,终身隐居不仕,正史无传,稗官罕记,迄今生卒不洋,爵里待辨,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今以粗疏之见,勾索蛛丝马迹,对其生年爵里作一初步考辨,以就教于同好.  相似文献   

2.
范仲淹于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十一月徙知越洲,在任一年零四个月,写下了不少诗文,《清白堂记》是其中著名的篇章之一。《清白堂记》是一篇寓意深刻的散文。读了这篇文章,人们就会为它高尚的情思所激励,为它佳妙的艺术表现所熏陶。它可以与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相媲美。  相似文献   

3.
焦循及其戏曲著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循及其戏曲著述汤振海焦循生于1763年(清乾隆二十八年),字理堂,一字里堂,晚年自称里堂老人.在他的各种著述中以里堂命名的就有《里堂家训》、《里堂札录》、《里堂道听录》等。关于焦循的籍贯历来有甘泉、江都、邗江、扬州之说。其实这中间并无悖异,只是地方...  相似文献   

4.
《小石潭记》是一篇精美的游记散文.作者是世称散宋文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柳宗元(公元七七三年一八一九年),李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县)人.他曾经因为参加当时政治上比较进步的王叔文集团而遭到排斥,被贬官到永州(今湖南省零陵县),在那里生活了十年.当时的永州,虽然是一个异常荒僻的地方,但天然的山水风景却很优美.柳宗元身遭贬谪,内心感到极度的烦闷,因此,常以游览山水自娱。他到处搜奇觅胜,并一一作文记载.有名的《永州八记》,就是他的这些山水游记的代表作.“八记”各自成篇,但前后连贯,构成一个整体.《小石潭记》.就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  相似文献   

5.
葛文氏是明代西安府三水县(今陕西旬邑县)乃至陕西地区的著名女诗人,她缵承家学,其诗辞义典雅。著有《君子堂集》《幽居草》等,惜今皆散佚。目前所知葛文氏存世诗作37篇,内容涉及酬唱赠答、个人抒怀、咏物言志、悼亡哀逝等题材,为考察诗人生平及著述提供了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6.
拙作《鲁迅记事散文漫说》认为,鲁迅散文除《朝花夕拾》十篇外,还应包括鲁迅杂文集中一般认为是散文的十二篇。这二十二篇散文中偏于记事的十一篇,已在前文论及,这里考察余下的十一篇。②从作者与所记人物的关系看,除《阿金》记自己所不相识的人和《无常》、《女吊))记自已儿时喜爱的戏曲形象外,其余八篇都是记与自己有交往的人物,分别考察如下。  相似文献   

7.
钱撝禄所撰《田间年谱》,记其父钱澄之行事止于清康熙十一年(六十一岁),后二十一年史事则付诸阙如。今接续旧谱,自康熙十二年续补,在编纂上以钱氏《诗文集》为基本依据,而参以其他著述。  相似文献   

8.
林非 《江海纵横》2010,(5):30-31
林非(1931-),江苏南通(海门)人,当代著名文学理论家和作家,195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文学系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中国散文学会会长,中国散文家协会名誉会长。林非先生以其理论研究和文学创作的实绩充分体现了他“两栖”文学名家的杰出身份。林非先生迄今共出版30余部著作,已经出版的学术著作有:《鲁迅前期思想发展史略》、《鲁迅小说论稿》、《现代六十九家散文札记》、《中国现代散文史稿》、《治学沉思录》、《文学研究入门》、《鲁迅和中国文化》、《散文论》、《散文的使命》、《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鲁迅》、《林非论散文》等;他的散文著述有:《访美归来》、《绝对不是描写爱情的随笔及其他》、《西游记和东游记》、《林非散文选》、《林非游记选》、《令人神往》、《云游随笔》、《中外文化名人印象记》、《离别》、《当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库林非卷》、《世事微言》、《人海沉思录》等;回忆录有:《读书心态录》、《半个世纪的思索》。林非还主编《中国散文大词典》、《中国当代散文大系》等。其学术论著与散文创作均追求独创个性和文化内涵,海外学者对其评论颇多,有些论著和作品已被国外翻译出版或发表。散文代表作:《话说知音》、《离别》、《询问司马迁》等被选入中学大学课本。  相似文献   

9.
沈从文湘西题材散文研究述评云冬1932—1938年间,沈从文在创作他的小说代表作《边城》、《长河》等的同时,还一鼓作气创作了《记胡也频》、《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湘西》等五部散文长卷。这五部散文长卷若从体裁上分,自然可分成记传式(或...  相似文献   

10.
2004年,段建军、李伟的《写作思维学导论》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此书开创了写作理论的-个新体系,已被教育部指定为"十一五"规划教材.最近,作者同系列著述的第二部《新散文思维》又由商务印书馆推出.本书以新时期特别是三中全会至20世纪末的散文即新散文为研究对象,描述了新散文发展演变过程及内在思维规律和属性,详细展开新散文创作思维过程,以期揭示出散文创作的-些内在思维规律.  相似文献   

11.
《古典戏曲存目汇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956页载:“谢天瑞,一作天祐,字起龙,号思山。浙江杭州人。或谓河南人。约万历中前后在世。”然此说误谢天瑞和谢天祐为一人。据史志载,谢天祐,一作天佑,字敬所,豫章(今江西南昌)人。明万历时曾为金陵富春堂校刻传奇。所作传奇有《靖虏记》、《泾庭记》、《覆鹿记》(《古典戏曲存目汇考》误  相似文献   

12.
南朝梁元帝萧绎博综群书,多才多艺,著述词章,多行于世,展现了南朝梁贵族极高的文学素养和崇文的风气.其一生著述近四十种,然多散佚,今存《金楼子》六卷本系从《永乐大典》中辑出,以鲍廷博知不足斋本为最善.此书具有极高的文献、史料和文论价值.  相似文献   

13.
吕祖谦《吕氏家塾读诗记》、《吕氏读书记》题名相似,各书目对《吕氏读书记》记载较少,已有记载之间也存有矛盾,这给吕氏作品整理及研究带来诸多不便.通过对书目、序跋及网络资料查询,可以确定《吕氏家塾读诗记》与《吕氏读书记》是吕祖谦两部完全不同的作品,《吕氏读书记》今疑已亡佚.  相似文献   

14.
瑞安孙诒让(1848—1908)是晚清一位对经学、诸子学以及古文字学都有重要贡献的著名学者.他一生著述繁富,已刊定者有二十余种.未刊行的尚有数种,《经移》盖其一.以其未经刊定,学人未见,故各家著述多无言及是书者.孙氏玉海楼藏书,和孙氏手校、手稿本,现多由杭州大学图书馆收藏.在他诸多的手校、手稿本中,有关《经移》一书的,我见到过两个本子.一是孙氏以江西刻阮元校勘的《十三经注疏》为底本,通校全经,多有朱墨校语于书眉.这个本子,共一八四册,杭大图书馆编《馆藏善本书目》(下简称《书目》)著录作:“经移手稿不分卷”.这部分孙氏校经的成果,我巳依例选录、整理,汇成专著,题作《十三经注疏校记》(下简称《校记》),并撰文介绍,此不详述.另一个本子,就是这里要说的“《经移》稿本”.该稿本,《书目》著录作:“经选节本不分卷清孙诒让撰手稿本有玉海楼藏印.”今按:这个稿本,小三十二开,十六页,中有空白数纸,原题“经移”二字于册端,册中夹有浮笺.  相似文献   

15.
随笔(Essay)是日本散文的主流.它是同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而平安时期清少纳言的《枕草子》和镰仓时期鸭长明的《方丈记》、吉田兼好的《徒然草》被称为日本古代散文的"三璧".  相似文献   

16.
隋代有《集灵记》二十卷存世,在唐代有十卷本流传.《隋书》和《旧唐书》的《经籍志》都将《集灵记》归入“史部·杂传”类,是由于对该书性质认识不清,分类欠妥.在宋代《集灵记》散佚,并开始陆续辑录.今存《集灵记》中六条灵异故事来源于民间传说,除第二条是五代十国时期定型的故事,第五条灵异故事的定型时间难以确定外,其他四条灵异故事都最晚在萧梁时期定型.从《集灵记》的著录归类、名称和现存内容来看,属于灵异故事的编集本.  相似文献   

17.
由于徐君平《三经音辨》《韩退之别传》的亡佚,学界一直难以研究其书的思想内涵.又因其生平资料较少,后人对其著述内容、学术思想了解较少.今对徐氏《音辨》《别传》等书进行考辨,并进一步探究其与荆公新学的联系,以此揭示其作为荆公新学传人的重要学术地位,同时对于徐氏生平履历和著述加以考论.  相似文献   

18.
园记是中国古代文学体裁中的重要一支。中唐柳宗元以散句单行的自由文体创作了大量的亭记堂记,为园记这种散文体裁的定型和流行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他在园记中揭橥、总结了文人园的美学真谛和造园的审美法则,成为中国园林美学思想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  相似文献   

19.
陈后山曾说:“退之之记,记其事耳;今之记,乃论也。”意谓宋人作记有违于唐大家之正法眼。王介甫更认为:东坡《醉白堂记》如同韩、白优劣论;显见菲薄之诮。批评的矛头,则不约而同地落在一个“论”字上,对宋代论文者的这些看法,金人王滹南则极力辩驳:“夫文岂有定法哉?意所至则为之题,意适然殊无害也”;“议论虽多,何害为记”。他甚至说唐人作记“记其事耳”的特点,是“本短于议论”的结果。①褒贬如此各持一端,究竟孰是孰非? 检点《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卷四十八至卷五十四,共得《记》三十六篇,记亭,台、堂、阁者二十有四。其中,确实很突出地反映了东坡作记每每多好议沦的特色,本文就对这一特色及其得失、优劣作一些  相似文献   

20.
欧阳修的著名散文《昼锦堂记》有一个脍炙人口的传说:欧阳修应韩琦之邀,为韩琦新建的“昼锦堂”作记。文章写成后,欧阳修派人给韩琦送去。送文章的人走了,他又派人将其追回修改。修改的结果,只是将开头两句的“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改成了“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为什么加了这么两个“而”?读一下就会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