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代的翰林学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本文试图从唐代政治中枢演化的角度,对翰林学士这一重要职官作一个历史考察。唐初,三省分立、三省首长共掌宰相职的中枢政治机构设置不久就遭到了破坏,其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皇帝经常临时差遣一些亲信文人、学士进入宫禁,“内参谋猷”,草拟书诏,直接侵夺中书省的职权。翰林学士即是由身份低贱的宫廷御用文人发展为拥有巨大权力的“内相”,而成为唐代后期政治中枢的重要成员的。翰林学士职  相似文献   

2.
唐代后期的重要职官吏部尚书在法理上具有应有的职能,与前期并无二致,但这时吏部制度已较成熟完备,而唐代官僚系统的中枢运行体制发生很大变化,尚书省职权与地位的也因之变动很大,吏部职能的体现并不如唐前期充分。在实际作为上,其担任者仍一定程度的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历史作用,有些吏部尚书发挥职权的影响颇值得关注。但整体而言,这一时期的吏部尚书因承袭前期完事的制度职能,在本身制度建设上贡献不大,其与政治的关系更多与其担任者本身地位及时局变化有关联。  相似文献   

3.
唐朝翰林院及其文词学士起初地位十分卑贱,被称为“伎术杂流”。开元二十六年(733),唐玄宗命于内廷翰林院内别置学士院,翰林供奉改称翰林学士。自后,翰林“俾专内命”,职权急剧扩展,和枢密院、“中书门下”一起组成唐后期新的政治中枢,翰林院被称为“内署”、“禁署”,学士被称之为“内相”。文词学士贵幸成为“内相”之后,其与院内诸伎术杂流的关系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相似文献   

4.
吏部尚书是唐代重要的中央职官,执掌人事权,负责铨选、考核官员等职责.在唐前期职权与地位不同寻常,且多兼任宰相,与唐代政局联系紧密,处于最高统治者关注的地位.吏部尚书对唐前期政治有很大的影响,受局势变动等影响很大.凡此,皆与其本身职能及担任者的不同地位关联较大.  相似文献   

5.
唐代的学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士的称号,早在秦以前《周礼》、《庄子》等书中已提到过,当时是指在学的贵族子弟或学者、文人。后来,演进发展成为“以文学语言被顾问,出入侍从,因得参谋议、纳谏诤,其礼尤宠”的官职。随着历朝制度的变迁,各有具体的内容。本文仅就唐代的学士,试作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6.
隋杨广晋邸王府学士及其与政治、文化之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隋开皇九年平陈、十年平叛 ,确立了南北统一的形势 ;隋于此推出其旨在巩固统一的“太平之法”。隋晋王杨广在平叛战争结束后易镇维扬 ,成为有隋治理南方的最高军政长官。杨广驻节江都期间 ,所结构的晋邸王府学士 ,是其所谓“文化战略”展开的文化建置 ;杨广“统临南服”而江左有长达近十年的政治稳定局面 ,大致凸现了这一战略及其战略构件合理建置的政治成效。滥觞于江都晋邸王府学士而长达近 2 0年的文化典籍修纂 ,是隋史上一个持续的文化发展进程 ;其间 ,杨广撤府北上 ,晋邸南士及晋邸南方文化典籍大规模北播中原 ,并及晋邸学士襄力于大业初国家图书校理 ,不啻促进了隋代南北文化步入融通发展格局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7.
唐代翰林院与学士院是两个功能有别的内廷机构;翰林院学士与学士院的翰林学士,是两种不同等级的差遣使职.李白所冠学士属翰林院.  相似文献   

8.
吏部尚书是唐代重要中央职官,其职能与地位在制度上并无较大变化,但职权大小略有不同,表现在职能发挥上,后期受各种因素影响和制约,吏部尚书在制度建设上不如前期,由于前期吏部尚书职权较大,对吏部建设出力较多,因此,后期时吏部职能相对完善或定型,其担任者情况略有不同,后期更多选拔有人事职官历练者担任.无论如何,唐代吏部尚书的职能在法理上,属于吏部长官,这点无可置疑.  相似文献   

9.
论唐代翰林学士院之沿革及其政治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翰林学士院制度的出现,是唐代政治制度演变的一个重要内容,经过德、顺、宪三朝终于成为定制。本文试图考察唐代翰林学士院的沿革、职掌,探讨翰林学士院在唐代的重大政治影响,这对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是有裨益的。一、唐初的弘文馆翰林学士,顾名思义,即墨林文翰之拔萃者也。至于翰林学士院,据《新唐书·百官志》的解释:“学士之职,本以文学言语被顾问,出入侍从,因得参谋议、纳谏诤,其礼尤宠;而翰林院者,待诏之所也。”  相似文献   

10.
《文史哲》2017,(6)
唐中宗景龙年间设置修文馆学士一事,见载于多种典籍,但矛盾之处颇多,似乎没有绝对准确的记载。通过对相关典籍的比勘考证,可知景龙二年、三年、四年皆有选任修文馆学士之事,在这三年中任过学士的共有二十九人,与《玉海》叙录《景龙文馆记》所云学士数吻合。但《绀珠集》、《类说》、《唐会要》、《新唐书》等典籍中所说的"大学士四人,学士八人,直学士十二人",只是景龙二年设置修文馆时计划员数,在随后的实际操作过程中,三类学士的确切员数都与原计划不符。景龙修文馆学士重形式尚技巧的宫廷文学创作活动,虽然在当时影响甚大,在唐代文学中占有一定地位,但总体上价值不高,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初盛唐文学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1.
贞观朝氏族观与文学观由同一个文臣学士集团在同一时间段内确立,二者的确立过程是一个交叉并进、相互激发、相辅相成的过程.贞观氏族观念与前朝相比出现了明显的转变,流露出浓厚的崇文倾向,这一转变直接导致各地文学家族的兴盛,刺激并促进了"唐代文学"观念的确立.贞观朝的文馆学士多来自南北不同类型的文学家族,是家族文学的庙堂代言人,他们的文学观念在相互碰撞中趋于统一,对于"唐代文学"观念的确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琼州学院学报》2016,(6):45-49
历史上佛道二教不断发展的同时都主动向世俗封建政权靠拢,衍至唐代二教都得到充分发展。二者的兴盛与唐朝的政治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在发展的过程中借助统治者们的扶植与尊崇、经济上的支持、良好的学术环境为佛道二教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反之,唐代政治运用佛道为其服务,佛道二教的发展为唐代统治者的治国提供了舆论影响,巩固其政权的统治。认清这一关系,有利于我们从宗教这个角度更深入地去了解唐朝社会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3.
靳强 《江汉论坛》2012,(3):47-53
我们以两《唐书》地震资料为中心,并参照《册府元龟》、《唐会要》等诸史籍,对唐代地震记录做一较为详细勾稽,并就唐人对地震的认识以及唐代地震记录的不均衡及其原因进行初步探讨。唐代虽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获得了高度发展,但对地震的认识及地震的记录情况并未超过前代。此外,唐代的地震记录在地域上亦极不平衡,这可能与文化发展程度相关,大抵是文化程度越高的地区,保留下来的记载越多。同时,与政治中心所在地亦相关联。总体而言,京师地区或与京师地区越近,有关地震记录及灾情记载就越详细,这或许是中国古代地震记录的一个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14.
在商人发展史上,唐代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唐代商贾阶层,由于其所处特定的历史环境,形成了许多明显不同于前代商人的新变化、新特点。政治意识的显著提高,就是其中之一。 一 为提高政治地位而竭力挤入仕途,是唐代商人阶层政治意识显著提高的集中表现。商人跻身仕途唐以前虽然也有,但受几成习惯的重农抑商思想的局限,商人入仕并不多见。唐初,商人在  相似文献   

15.
《江西社会科学》2016,(2):106-115
以传统的监察视域而言,唐代的地方监察体系大致由两部分构成:唐前期的监察御史巡按州县、大臣出使巡察地方;唐中后期则归因于开元二十一年设置的采访处置使制度。就唐前后期的这些常规性方式而言,均职司监察。但若以监察的实效性来论,则几于形同虚设。事实上,唐代地方层级上贯通着多重监察路径。而在这些颇具实效的地方内部监察系统中,身为州府僚佐的录事参军之于地方政治和监察,均饰演着极为"剧要"的角色。录事参军的主要职权即为监察权,不仅涉及对州府内部官员的行政监督,同时又深入到州府财政、户口、粮食等多重领域的监察之中。对州府录事参军的考辨,可补传统监察视野的罅漏,亦能感知其在唐代地方监察体系中的真实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6.
唐代的制举,作为将"举士"与"选官"相结合的特科,它的逐渐确立和不断调整、完善的过程,与唐代铨选制度的完善大体是一致的,更能体现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精神和原则.本文通过唐初、高宗武则天时期、玄宗时期及安史之乱以后至文宗大和二年四个阶段的考察,分别论述唐代制举的科目和地位,并结合唐代政治和社会形势的变化,分析制举在唐代的动态发展,以及制举在大和二年废止的背景.  相似文献   

17.
董劭伟 《兰州学刊》2011,(7):141-149
唐代中央职官制度继承了前此演变数百年至隋基本定型的三省六部制,其中尚书省是唐代中央行政执行部门,设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这一职官设置对唐及其以后各代的制度皆有深远影响。吏部尚书作为吏部长官,其地位不同寻常,在仕途中多与宰相有重要关系,随政局变化,政治制度发生变化,更多吏部尚书担任者的仕途衰退期亦反映了其职权与地位的衰退,这与唐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有内在的联系。吏部尚书职掌在法理上虽并无根本性变化,但职能发挥却与前期有所不同,呈式微之态。  相似文献   

18.
行政超越职权是一项重要的行政法学理论和行政法治实践问题,尽管我国行政诉讼法确立了行政超越职权的概念,但仍然存在诸多困惑,学界至今也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理论,这给整个行政权的控制理念和控制模式都带来了影响。基于此,从根本上厘清行政超越职权的内涵、性质、法律表现及责任承担是非常必要的。我们认为,对行政超越职权既不可以泛化,也不可以缩小。它必须认定在发生于行政过程中、是行为主体与职权的错位、是行政违法的特殊形态、其法律空间是行政法。对于行政超越职权的责任追究则应从更为广义的角度考察。基于目前我国行政超越职权法律责任的状况,行政超越职权应当承担政治信义淡漠的责任、法治至上背弃的责任、行政过程瑕疵的责任、个体权益侵害的责任。  相似文献   

19.
一、行政指导是行政模式演变的产物 行政指导是行政机关为实现一定的目的,依法在其职权范围内,以建议、劝告、引导、指示、鼓励等非强制手段,使行政管理对象接受其意并付诸实践的一种新型行政模式。行政指导的产生与现代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的发展密切相  相似文献   

20.
唐朝的因灾蠲免程序及其实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么振华 《人文杂志》2005,(3):120-125
唐代对自然灾害及其赈济非常重视,建立了一套包括地方报灾、御史检灾、朝廷下令损免等内容在内的比较系统完整的因灾蠲免制度,并将其纳入唐律。在报灾检覆过程中出现的匿灾、妄报及相关的营私舞弊行为,与唐代文官的考课制度有很大关系。这使得唐朝的因灾蠲免实效受到政治状况与吏治好坏的影响,在唐代不同时期由于官员不同,因灾蠲免的效果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