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本文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结合作者的训练实践设计了对比实验,以验证背心负重训练对100米、跳远和跨栏项目的成绩影响;利用配对T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背心负重训练对成绩有显著提高,并简要分析背心负重的优点,同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方晴 《现代妇女》2005,(6):20-21
我的冬子是民航的驾驶员,身材很高,模样挺帅。我常打趣他:改行做"男空姐"一定赏心悦目。南航不是都有男空姐了嘛!你那么英俊的脸藏在驾驶室里多委屈啊。冬子认真地摇头,脸都红了。哎,这么害羞,算了,只能做幕后了,我坏笑。其实,我才不舍得我的帅哥抛头露面呢!结婚证早就领了,可关于婚礼的事,冬子一直不表态,总说这个事啊,一定要慎重。他就是个慢性子,我心里急却不好发作,毕竟,淑女是要装一阵子的嘛!终于等到他换休,却约我在航空俱乐部见面,还神秘兮兮的。讨厌,天天开飞机还没开够啊,本来商量好去影楼取婚照的。俱乐部离市区好远,我带着一肚子…  相似文献   

3.
一、开展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意义重大 自20世纪中期起,人口老龄化逐渐成为全球性趋势,进入21世纪,已成为人类发展的主要特征。联合国曾提醒各会员国要“铭记21世纪老龄化是人类前所未有的,对任何社会都是一项重大挑战”。  相似文献   

4.
牛仔很忙武汉的汉正街,人声鼎沸,熙熙攘攘。物流公司位于巷子里,生意兴隆,有搬运工近百人。众人中,戴牛仔帽、留络腮胡、光膀露出六块古铜色完美腹肌的他无疑最抢眼,熟人亲切地称他"严师傅",网络上称之为"板车哥",身份证上大名严家满,女儿在短信里叫他满满。见到严师傅,费了一番周折。打通他的电话时,接电话的并不是他本人,而是他的三哥,他一口拒绝了采访要求,借口"没电了,现在有别的事要忙",匆匆挂断了电话。无奈,只得来到汉正街大海捞针。蹲点一上午,很幸运地在中心商城一  相似文献   

5.
明红 《当代老年》2006,(9):30-30
从1925年11月6日在法国雷诺汽车厂做钳工开始,邓小平就与汽车、特别是轿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热爱汽车,希望中国有一天能有本民族的汽车工业。 上世纪70年代末,外国轿车进口较多,外汇吃紧,国家考虑搞轿车组装,决定在上海建一条轿车组装线。  相似文献   

6.
钱炜 《中外书摘》2010,(4):95-95
喜欢读书缘于天性,可是对于我们这些60后来说,读书是件很奢侈的事。刚刚学会读书写字时,正值70年代中期。  相似文献   

7.
上世纪70年代初未成家时,不占地、不占房.只有一张床,住某单位单身宿舍。因爱书成痴,日积月累.床下已收藏满满一箱好书了。成家后.几次迁居.都是从一个不大的平房搬到另一个不大的平房。考虑到自己是倒插门女婿.随妻子孩子和岳父岳母同住在一起.随身携带物品不宜太多。再说,人家对你那些印刷物并不稀罕.旁眼睨视为牛溲马勃。  相似文献   

8.
林颐 《老年世界》2014,(11):26-26
我生于70年代,小时候,我们一家都住在大杂院里。同一个院子,有好几户人家,公用厨房,公用盥洗室。那是一段充满了气味与声音的日子。  相似文献   

9.
邵玉田 《老年世界》2011,(22):29-29
上世纪70年代,我与老伴两个素不相识的青年,同赴一个水利工地。因为都爱好文学爱好音乐,走到了一起,结为伉俪,从此携手于事业,男耕女织,相濡以沫,不经意间已跨越了四十个春秋。  相似文献   

10.
胡昌方 《老人世界》2013,(10):35-35
上世纪70年代,徐立清担任济南军区政委。笔者曾在济南军区服役18年,有机会了解到徐立清将军的许多感人事迹。尤其是他让级别、让军衔、让职位的“三让”风范,始终镌刻在我的心扉。  相似文献   

11.
地震记忆     
对于生于1970年代的我们这代人来说,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和2008年的这次汶川大地震,算是留在集体记忆里最深刻的灾难了。只是,唐山大地震的时候,我们还小,想象中,地震像是随时从黑夜的麦田中窜出的庞大怪兽,围绕它产生的,尽是些光怪陆离的幻象。而这次,汶川大地震却如锐利的尖刃,在我们的心里刻上一道清晰的伤痕。  相似文献   

12.
真子 《现代交际》2006,(7):10-11
60、70、80年代.三代人构成了现今职场最美丽的风景。“60年代”自言辛苦,因为他们有太多的压力;“80年代”自言辛苦,因为他们承受了太多的误解;“70年代”呢?要在“60年代”和“80年代”的夹缝中寻求发展,他们也很无奈。  相似文献   

13.
每一代人的手里都有过一手好牌,那就是他的青春。但并不是每一手好牌都能打出最大的价值,很多时候,好牌砸在自己手上了,或者干脆就自我牺牲成就了别人。比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他们的个人梦想曾经被人造神话和宏大叙事的光焰所覆盖,70年代出生的人,则始终在类似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精神与物质的冲突”之类的永恒二元张力中受到撕扯,备感焦虑,等到“醒悟”过来的时候青春已飘然远去。  相似文献   

14.
闻着醋香去插队 记得那还是在上世纪70年代的一天,父亲回家后突然笑着问我:“军子,爸给你找了个吃老陈醋的机会,你愿意去吗?”“愿意!”我笑嘻嘻地答。真没想到这一个小小的承诺,竟然让中学刚毕业的我,就从冰城开始了到山西老家插队的生涯。  相似文献   

15.
上世纪70年代在我们厂里建的“三合一”,那可是全厂职工家属的政治文化中心,更是吸引附近老百姓眼球的热闹地方。  相似文献   

16.
我与父辈     
上世纪70年代,记忆深刻的,对我来说不是革命,而是饥饿和无休止的劳作。 大姐有病,常年躺在床上。给大姐治病,成了我们家人心中的重心。大姐曾在上世纪60年代的革命初期,同她的同学一起,大串联到过省会郑州,因为想家,又挤不上进京的火车,也就只好徒步返回,错过了她一生见到毛主席的机会。  相似文献   

17.
毕汝谐 《老人天地》2010,(11):30-31
上世纪70年代初,我如醉如痴地阅读贺麟译黑格尔的《哲学史讲演录》。我的一位近亲见状,道:“我可以介绍你去见贺麟。”我大喜过望。  相似文献   

18.
    
杨献平 《中外书摘》2014,(8):104-108
一白秀花的爹大名白喜增,娘叫赵二妮。20世纪70年代早期,两人结婚,夫妻房事也热火朝天,赵二妮那块地点了种子,翻犁万遍,也算不断萌芽、冒苗儿,可怀了几次孕,都流成了血水,直到31岁,才生下白秀花。没儿子的人家常被人背后叫“绝户头”,白秀花一边自己长着,她爹娘还想要个儿子,也费了不少力气,制造丁不少声响,可赵二妮肚子就是雷打不动,绝不从命。  相似文献   

19.
张越 《金色年华》2010,(9):24-25
记忆中的第一次同情和怜惜我记事晚,能完整地记住事情,恐怕要到五岁以后了。我的家境普通,父母都是一般职员。家里有我和姐姐两个孩子,还有姥姥,算是不穷也不富的人家。那时20世纪70年代初,我大概五六岁。那年过春节,我穿着一身新衣服,被妈妈领着出去串门。走着走着,妈妈小声说:“你看那个小妹妹多可怜!”  相似文献   

20.
谢良宏 《老人世界》2010,(12):15-15
老家浙东鄞州瞻岐的东面有一个闻名全省的盐场,也是全区最大的晒盐场,盐场建成那年,又恰逢恢复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故取名为“联胜”盐场。上世纪70年代起,父亲就在盐场的三门碘闸上整整守候了22年,直至他退休回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