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公民社会理念与和谐社会建设——政治生态理论的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纽结。调整、理顺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重点在于从建设公民社会的理念出发,改革与社会主义公民社会建设不相适应的制度机制,使之满足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当前中国的和谐社会建设,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改革,关键在于制度设计与执行的社会化、公开化与民主化。而实现“三化”的逻辑前提,是尽快确立构建社会主义公民社会的社会发展目标与进程。只有社会主义公民社会,才会是社会化、公开化、民主化的文明社会,才会是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也才会是孕生良好制度的法治社会。简言之,社会主义公民社会,是建设民主与法治的和谐社会的逻辑前提。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总要求和主要任务都强调了道德因素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培养公民德性。文章分析了公民道德教育的内涵并反思我们对其内涵的已有理解,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理念和本质特征三方面论述了对公民道德教育的诉求。  相似文献   

3.
胡怀利 《社科纵横》2006,21(8):57-58
和谐社会的建成需要一定的条件,公民社会的探索可以说是一条很好的道路。本文试着从公民社会的特征入手,寻找构建和谐社会与公民社会的途径,公民社会的建成是达到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4.
吕洪霞 《创新》2010,4(1):108-111
公民意识作为现代民主法治中的民众意识,是对传统的臣民意识的超越。它的存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价值功能。但沉重的传统承袭时时都在试图摧毁人们心中的公民意识的萌芽。因此,培育良好的现代公民意识,无疑会对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全面发展的和谐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李萍 《探求》2008,(3):34-38
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只有广大公民积极有序的参与政治生活和社会管理,才能达到真正的社会稳定与和谐。而构建和谐广州的重要标志之一也就体现在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方面。实践证明:广州在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的同时,为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和地方政府自治也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为构建和谐广州构筑了公民参与的立体平台。  相似文献   

6.
赵延民 《学术交流》2007,(12):159-162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要注意分析影响社会稳定与社会和谐的因素,解决好关系社会发展全局的热点问题,这些因素和问题,表现在我国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危害,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解决和说明几个理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完整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把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的执政能力之一,将和谐社会建设放到了突出位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十一五”时期加强和谐社会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方针和部署,将促进社会和谐作为“十一五”时期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高度重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次理论升华。深刻理解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意义重大。为了推动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社会的理论研究,本刊编辑部近日组织了一组专家笔谈,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8.
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和特征。为此,必须弄清楚“社会”、“和谐”、“和谐社会”的多层含义,并在此基础上揭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从而明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  相似文献   

9.
我们应当从社会转型的大视角深刻认识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高度深刻认识社会和谐的理论地位和现实意义;从现代化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多层次地把握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定位;从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上准确地把握社会和谐的总体要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从转型期社会现实要求出发抓准构建和谐社会的着眼点和着力点。  相似文献   

10.
楚丽霞 《社科纵横》2008,23(9):22-23
公民的道德责任在构建社会和谐中具有四个方面的重要作用,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基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是增强和谐社会能力的关键;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健康发展的保障.公民的道德责任教育实质就是一种使社会成员成为具有高度责任心的公民价值观教育.为此,在公民的道德责任教育的实践中,应注重发挥主体性、体现自主性、注意层次性,以保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社会的生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沈原 《社会》2007,27(2):170-170
在当今全球化的潮流中,国家权力和市场联袂登台,携手推进商品化。这个急剧扩展的进程将经济(和政治)领域极大地膨胀起来,挤压了社会领域。这就迫使“保卫社会”成为当代社会学的核心议题。不过,在中国市场转型期的独特背景下,由于以往的“再分配体制”从根本上压抑了自组织的社会生活,因此,“生产社会”而不是“保卫社会”成为第一位的任务,它既是一个社会实践的任务,也是社会学认知的任务。同样由于历史条件的独特聚集,“生产社会”表现为二重性,即我们不得不在同一个时空条件下,将波拉尼意义上的“能动社会”与葛兰西意义上的“公民社会”共同地生产出来。此种社会生产的特殊性决定了人们在社会行动的层面上必须同时打造“阶级”和打造“公民”。本文旨在说明“社会生产”的二重机制,并借以探讨“公民社会”的微观基础。  相似文献   

12.
韦朝烈 《探求》2006,(4):10-13
公民社会组织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但中国公民社会组织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着自主、自治、自立性差,公信力不足、动员能力不强,人才缺乏,资金短缺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是促进公民社会组织健康持续发展、促进其社会功能充分有效发挥,进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3.
Human society is unique in the animal kingdom in the degree to which it depends upon its members reflective awareness of self and society. Whereas much has been learned about the sense of self,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sense of society. This paper develops three points about the human sense of society: First, this sense is a feeling of life, what German writers have called Lebensgefuhl. The paper begins by defining feeling as a psychical moment or'phase'of bodily activity. The paper later develops die idea mat what is felt of society is always an embodiment of its vital form; its social life. Second, die sense of society is a feeling of society, as distinct from a feeling in society and from a feeling of self. The middle third of die paper distinguishes these concepts and links die feeling of society to writings of Freud and Durkheim in which elements of this feeling are found. And third, feelings of society prominently include participation, love, and play. These feelings, which are embodiments of vital social form, are illustrated and discussed in die penultimate section of die paper. Having registered these three points, die paper concludes with a brief summary and discussion of implications for expanding die scope of inquiry in social science.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结合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论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强调促进社会和谐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相似文献   

15.
山林与社会     
渠敬东 《社会》2023,43(2):1-17
社会存于人世间,也存于人世外。任何一个文明体的存在,都需要拥有一种超越性的精神世界。中国文明始终以政统和道统的双重体系而发展,而山林文化系统则是承载道统的本体构造。这个理想的世界将一种恒久的精神力和神圣性注入人的心灵之中,成为了道统的依存之所。山林文化系统形成于魏晋隋唐时期。佛道二教对于士大夫内在精神的培植,创造性地将孔子思想中的隐逸观与老庄哲学中的自然观结合起来,中国文明由此进入了一个以诗文书画为载体而传承、守持和弘扬道统的时代。山林文化系统始终与人世间、王朝政治以及天下图景保持多重和多形态的互动。关于山林与社会的讨论,意在反思现代社会中人与世界的关联方式,给出另一种文明意义上的可能路向。  相似文献   

16.
李红钦 《社科纵横》2008,23(11):25-26
和谐社会不仅仅是社会学和政治学的概念,也是伦理学的概念.和谐是一种伦理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也就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伦理基础.  相似文献   

17.
市民社会是西方自由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论题.本文依据大量第一手的材料,运用观念史追溯和分析的方法,较为详尽地考察了泰勒关于市民社会观念的起源、流变以及它与西方复杂的自由传统之间的关联等方面的问题.通过这一考察,有助于我们在进一步提升泰勒政治哲学重要性的同时,更深刻地体认西方自由理念的精深奥义.  相似文献   

18.
和谐社会经济发展问题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建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新观念,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社会没有战争与灾害的威胁;生产与消费的和谐,使企业生产的数量和质量能满足市场的需要;需求与供给的和谐,使人们日益增加的物质和文化的需求与社会供给达到平衡;社会就业的和谐,使社会具有劳动能力的人能够找到相应的职位;循环经济的发展是当今乃至未来社会发展的主题;所有制结构的和谐,改变传统公有制结构的独统天下,加快民营经济的发展,在竞争中推动社会经济的进步。  相似文献   

19.
低碳社会的构建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与整个社会的文化价值理念密切相关.文化以其独特的信仰和信念倾向、伦理道德判断、价值标准的考量渗透于经济、科技等活动中并为其提供持久的动力源泉.因此,为了促进低碳发展,在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和政策优化的同时,更应重视文化领域的变革,通过强化低碳文化理念的社会认同、深化低碳文化理念教育、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智慧等途径,实现由"控制自然"向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理念转型,由"唯经济主义"向人的全面发展理念转型,由"消费主义"向低碳节俭理念转型.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