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艺复兴运动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发端于德国的宗教改革运动是欧洲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一次大决战”。从时间上看,宗教改革运动发生在文艺复兴运动过程中,因而两者必然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文艺复兴运动以摆脱宗教束缚,解放思想和精神文明的创新为特征,并由此从宗教生活世俗化、领导者的培养及新教教义的形成等各方面,推动和促进了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路德宗教改革系统阐发了因信称义的福音主旨,促进了宗教信仰观念的世俗化,打破了教会宗教信仰垄断地位;批判了宗教神权对世俗权力的僭越,极大消解了宗教专制愚昧,重塑教会与世俗政权职能边界,推动教会向社会领域回归;对宗教基本命题的新诠释,冲破了教会禁欲主义,缓解了属灵与属肉、宗教职能与社会职能间的紧张关系,彰显了宗教道德的世俗价值意义,推动了中世纪宗教的世俗化进程。然而,由于未能从根本上否定封建专制制度,路德宗教改革只能实现信仰理性的有限伸张。  相似文献   

3.
伊凡四世政府在教产世俗化问题上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尽管如此,随着中央集权和专制制度的巩固,到彼得一世的宗教改革之后,俄罗斯教会各方面势力已非往昔,彻底从属于世俗政权。作为俄国历史上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者和君主专制制度的开创者,伊凡四世主张的教会革新及百章会议正是这一漫长历史过程的发端。  相似文献   

4.
资本主义兴起于西欧。从知识的世俗化与大学教育的复兴、宗教改革运动、文艺复兴运动等方面分别论述了它们在资本主义兴起中所起的作用,即培养了资本主义的文化气息、精神根基和文化观念,并且为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5.
基督教精神具有深刻的悲剧性。从基督教精神的形成、发展过程看,早期基督教精神中罪与罚的观念、爱的精神表现出对苦难的深刻体认和超越。中世纪基督教精神在教权的作用下出现了极端世俗化的倾向,制造了无尽的人间苦难。宗教改革运动还信仰于个人,还《圣经》以权威,实现了基督教精神的现代化,使之成为一股促进社会发展的力量。宗教改革运动所体现出来的行动的勇气和反抗的精神闪烁着悲剧式的英雄主义的光辉。  相似文献   

6.
为调解德国宗教改革时期(1517-1648)新教与天主教之间的纷争,神圣罗马帝国在法律层面上通过了多项决议,尤其是《奥格斯堡宗教和约》和《威斯特法利亚和约》,主要表现在宗教合法化、自由化甚至中立化等方面.帝国从中表现出了日渐清晰的政治理性原则,直至完全抛弃了宗教因素的影响,确保了近代早期德国宗教关系的和平稳定.帝国调解宗教之争,实质上是对世俗领地格局的调整.帝国政治在此过程中日益世俗化和宪政化.  相似文献   

7.
欧洲启蒙运动是一场泛欧文化与思想解放运动。英国启蒙思想家的思想主旨,符合启蒙的基本概念与精神实质。在启蒙时间的厘定上,十七世纪中期的英国就已经步入了明显而又深具自身特色的启蒙时代。这一历史现象得以生成,赖于英国此前业已形成的流动性社会分层结构、权力世俗化取向的政治传统、席卷欧洲的科学革命以及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运动等基本动因。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的宗教改革研究出现了一系列的转型,在宗教改革的内涵、宗教改革与中世纪传统的关系、激进改革、宗教改革时期的罗马天主教会等诸多问题上,都取得了显著的理论突破,丰富和深化了宗教改革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试析慈温利宗教改革的激进主义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利希·慈温利和路德同为第一代宗教改革家。慈温利的改革比路德更富于激进主义色彩,其政治与宗教改革合一的思想及其崇尚理性的倾向,预示着有别于后者的另一种宗教改革取向的诞生,对瑞士的历史进程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运动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慈温利宗教改革的激进主义倾向入手,深入分析其产生原因,并在此基础上阐明其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文章认为,世俗化的本义是相对于宗教而言的非宗教化过程,其衍生的内容也指市民社会的非政治化、非理想化过程;当今社会生活的世俗化是伴随着市民社会形成的过程中出现的,是社会走向民主、平等、自由、富裕的现代化过程的一道风景线,有其历史的进步作用;对世俗化过程中出现的消极因素和不合理倾向,要作具体分析,不应简单化对待。  相似文献   

11.
社会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也是精神由超验回归人自身的世俗化过程。世俗化是精神演进发展中的重要情境。世俗化精神既被物化,物也被精神化;世俗化精神呈现出外在感性化样态,是精神的异己超验化与内在理性化的中介环节,并在三阶段内在演进逻辑中彰显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世俗化境遇中精神的超越,不仅仅诉诸内省思维和审美意识来实现精神的自我救赎,更要从根本上依靠“改变现存的事物”的实践智慧,超越“资本的逻辑”,破除物化向精神转化的制度障碍,建构超越世俗的精神的核心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阿尔蒙德的政治发展理论中,政治世俗化指政治文化的世俗化,是民众政治态度的动态变迁过程。台湾社会受政治世俗化影响,政治思潮与社情民意逐渐变化,特别是台湾民众在政治世俗化的影响下,不愿再受困于蓝绿对立的意识形态之争,而是更加关注自身发展与切身利益。据此,新时代对台方略以人民为中心,维护台湾民众的利益,顺应了历史发展的大势。本文基于政治世俗化的视域,通过体系、过程、政策这三个层面,分析台湾社会政治世俗化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联系,并探讨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路径架构。希冀有助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相似文献   

13.
宗教与西欧近代政治社会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西欧的宗教改革孕育出资本主义主流的政治意识形态,资本主义政治社会化是在宗教改革的过程中逐步进行的。皇权与中下层民众的宗教斗争成为资本主义政治社会化的直接动力。在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之后,资产阶级又充分地利用宗教巩固其政治社会化成果。  相似文献   

14.
文章认为,世俗化的本义是相对于宗教而言的非宗教化过程,其衍生的内容也指市民社会的非政治化、非理想化过程;当今社会生活的世俗化是伴随着市民社会形成的过程中出现的,是社会走向民主、平等、自由、富裕的现代化过程的一道风景线,有其历史的进步作用;对世俗化过程中出现的消极因素和不合理倾向,要作具体分析,不应简单化对待。  相似文献   

15.
16世纪英国宗教改革导致了英国历史发展的重大转折,而亨利八世宗教改革在其中举足轻重.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为指导,论述了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特点与影响,揭示其历史必然性,指出亨利八世宗教改革是16世纪英国宗教改革完成和英国近代资本主义发展中极为关键和必要的一步,是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6.
罗马法的世俗化是罗马法历史发展演进的结果。世俗化的本质是去宗教化,反映的是人对神的驱逐。罗马共和国前期发生的罗马法走出神龛、为平民所知悉并不是"世俗化"的表现,而是大众化过程。因为当时不具有"去宗教"的社会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7.
英国过渡时期大学社会构成主体出现了多元化、世俗化趋势。大学社会构成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过渡时期英国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国民的经济实力,为各阶层子弟入学提供了物质保障;二是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不仅满足了贵族的教育需求,也为平民实现向上流社会流动、获得职业晋升奠定了思想基础;三是宗教改革运动不仅改善了牧师的生存状况,也对他们提出了新的文化要求,成为大学社会构成发生变化的直接推动力。英国过渡时期大学社会构成的变化既是社会变迁的结果,也是社会变迁的一种反映。  相似文献   

18.
德国文艺复兴运动与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不同,它培养出德国式“文艺复兴精神”,并发展了基督教人文主义。在德国式“文艺复兴精神”的启蒙下,宗教改革有了精神基础;在基督教人文主义的蓬勃发展中,宗教改革铸就了雏形。因此,文艺复兴运动推动了德国宗教改革运动。本文对德国式“文艺复兴精神”与德国基督教人文主义这两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9.
德国是西欧宗教改革的故乡,在它的影响下,宗教改革迅速地遍布欧洲诸国。这次改革是市民资产阶级从宗教领域内展开的一场反封建斗争。  相似文献   

20.
在西方历史上,宗教改革运动带来的新教教会内圣职的选举,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新教教会内的治理模式,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西方社会民主体制的建立.不过,与世俗社会的民主体制相比,尽管教会内圣职的选举与其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其包含的神学理据,由于西方政治理论白启蒙运动后的世俗化过程,已经与社会民主体制所内含的一般意义有较大的区别.本文试图从基督教神学的角度,探讨教会内圣职选举的理据.简要地说,教会内圣职的选举发挥的是整个教会的会众一同承担起"人人皆祭司"的责任,监督并印证教会对其中圣职人员的神圣召命.因此,从中体现出来的不是会众对被选举人的授权,而是印证了上帝呼召其来带领教会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