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玉洁 《中州学刊》2023,(4):171-176
从文明与文化的视角审视中国对非传播,其面临着文化隔阂、传播效能受限等多重挑战。因而以文明交流互鉴这一新文明观为价值基石重构中国对非传播就尤为必要,其真正回归了国际传播分享交流对话的本质,不但有助于发掘中非文化共性与差异,超越西方以对立冲突竞争为主的对非传播范式,更暗含了中国对非传播的文化自觉。基于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国对非传播新探索,不仅需要实现理论升级,建构能支撑文明多样性、平等性、对话性的对非传播理论体系,还需在实践创新上下功夫推动中非人文交流,以实现中非日常生活的文化共享。  相似文献   

2.
传播的时空偏倚性最早由加拿大学者英尼斯提出,在西方传播学界有着开创性意义.他从历史角度来探讨媒介技术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联,并通过对媒介时空偏倚性的分析来探讨传播媒介形态对社会组织形式、知识垄断和文化等方面产生的影响.他认为媒介对空间的偏倚促成了知识垄断的形成,并加剧了权力的集中,最终导致对文明历史纵深感的削弱.当前,西方主导的世界传播秩序引发了有关后殖民文化的思考,英尼斯对传播偏倚及其对西方文明影响的思考无疑有着新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代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一股文化传播潮流是西方文化的传播,而西方文化的传播又与基督教的传播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便是本文选题的出发点,并希望能以拙文就正于方家。一 历史上自从有了文化,有了民族和地区间的相互交往、相互接触,也就出现了不同文化间的传播。随着世界逐步由孤立、分散、隔绝走向一体,文化传播和融合更是越来越成为人类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文化传播的历史上,有所谓优势扩散原理,即相对而言,文明程度越高的文化越容易扩散,优势文化表现出较强的生命力和传播力,无论是精神文化还是物质文化。进入近代,…  相似文献   

4.
儒家文化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对中国文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着世界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儒家文化从唐代开始就不断向日本、韩国及东南亚的一些国家传播,并且对这些国家的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然而到了近代,代表农业文明的儒家文化在西方工业文明面前显得落后了,处于被...  相似文献   

5.
雷晓彤 《北方论丛》2010,(2):100-103
近代以来,有感于中国人因极度缺乏对西方文化的了解而拒绝基督教,以《万国公报》为代表的传教士报刊开始致力于传播西方文化,首重西学。他们希望通过介绍西方政治、经济、科技和宗教方面的知识,改变中国人对西方的轻视态度,在中国读者心目中建立起西方民主、富强、文明的正面形象。传教士报刊的努力使得西方文化渐渐为国人所了解,直接影响了上层社会中的开明分子,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其后发生的变革。  相似文献   

6.
1842—1912年粤剧在新加坡的传播是西方现代文明扩张传播与华夏传统文明传承发展的一次碰撞.西方现代工业文明传播具有空间偏向,粤剧的海外传播是近代西方文明扩张的间接产物.航海技术是西方现代文明发展的媒介体现,是具有空间偏向的传播媒介.粤剧作为航海运输工具的"内容",实现了空间传播.而作为媒介的粤剧本身具有口头传播偏向和时间偏向,消解了西方文明传播的空间偏向,实现华夏传统文明的异域传承.粤剧口头传播偏向限制了粤剧仪式的传播范围,将参与群体划定在有限的物理空间内,不利于华人社群的扩大.但与此同时,作为地方剧种,粤剧的口头传播偏向强化了华人社群内部的一致性,在有限的地理空间内强化华人社群的集体意识.粤剧是华夏传统文明的组成部分,具有华夏传统文明传播文明时间偏向特质,表现为对神缘和地缘关系的倚重.粤剧在以方言(地域)为单位的华人社群进行展演,延续了祖籍地的地方特色,传承了祖籍地的历史脉络.西方现代文明传播的空间偏向形成了粤剧的"传播通道",华夏传统文明传播的时间偏向孕育了粤剧的"传承脉络",二者相互交织,形成粤剧在新加坡的传播时空网络.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我国各族人民在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生活实践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汉字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同我们的整个民族文化一道产生和发展的。但是,苏联的某些学者却认为,中国古代的文明不是起源于中国本土,而是西方古代文明传播、迁移  相似文献   

8.
晚清上海开埠后西式娱乐大量进入,其传播路径包括文明示范的精英文化传播、商业盈利的大众文化传播、教会学校的教育传播,西式娱乐的传播路径与西方近代文明的传播轨迹重合。在中西文化的交汇中,旅居上海的传统文士们习惯性地用传统文化参照系统来认知西式娱乐活动,要么斥之为“奇技淫巧”、“古已有之”的娱乐;要么将各种西式娱乐活动与军事、政治纠结在一起,推敲出“舒筋力”和“尚武”的意义,在文化和政治的束缚下忽略了娱乐消闲放松这一重要功能。而普通大众因处于传统文化的边缘地带,趋新鹜奇的心态让他们坦然接受了西式娱乐,但容易在享乐中忽视人生积极意义的探索,沉溺于世俗生活,滑向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  相似文献   

9.
文明的汇聚与传播——古代世界文明之交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的交往的过程也是不同的文化汇聚、升华的过程。西部亚洲、中部亚洲在东方与西方文化交流事业中一直扮演着"桥梁"的角色。这些"桥梁"不仅传送东方文明到西方,而且也传送西方文明到东方;同时,"桥梁"自身独特的文化对东西方文明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就是属于"桥梁"本身的各文明之间也是互动的,从而产生了独特而灿烂的各种文化——苏美尔文化、巴比伦文化、波斯文化、希腊化文化、阿拉伯文化,等等。这说明,任何一种文明都不能封闭自守,一种文明要想永葆青春,必须积极吸收各种外来文明。如果一定要讲究文化的"纯正性",那么反而会因世世代代近亲交配而有退化淘汰之虞。今日世界在急剧地缩小,人类各文明之间的不断交往,已势必将汇合为一个共同的人类文明。  相似文献   

10.
近代"中国印象"在西方由18世纪到20世纪的传播和转变,表现为从崇尚到歧视的翻转,体现了中国古老农耕文明对西方工业文明的落差。本文以世博会上的晚清中国为考察线索,以影像中出现的"中国人""中国馆"和"中国展品"为观察对象进行系统梳理,回顾百年之前西方主流世界形塑近代中国、建立西方世界中的"中国印象"的过程,着力探讨西方世界看中国是如何由主观演绎到形象曲解、直至文化歧视的历程,审视近代"中国印象"在西方世界中的变迁轨迹。  相似文献   

11.
论西方网络文化的强势传播与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发达国家对网络高技术占有的绝对垄断地位和西方文明中心论的强势传播,使互联网上的政治霸权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现象表现得十分突出,霸权语言与文化的渗透正在悄然进行。本文主要分析语言霸权与网络文化的影响,指出面对冲击与渗透,融会中西文化的优点、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2.
孙明霞 《北方论丛》2021,(5):171-178
从明清到近现代,澳门成为继敦煌、泉州之后的第三个中西文明交融典范性城市,为中华文明包容多元文明注入了独特的"澳门因素".在明清时期,澳门成为来华传教士向中国介绍西方科技和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的集散地,推动了中国的康乾盛世和西方的启蒙运动;在近代,澳门又凭借其独特的治理制度和发达的报刊媒体,成为中国近代思想变革的重要策源地,深刻影响了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西文明交融的"澳门因素"表明,澳门在中西文化交融中形成了独特的区位特色、历史特色和族群特色,中西文明交融的澳门特色有助于澳门在推进文明互鉴、化解文明冲突的新时代再度焕发活力.  相似文献   

13.
文化全球化与构建中国先进文化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文化全球化指的是由经济全球化过程所决定的、以文化传播技术为媒介的、以不同文化在全球层面上的大规模交流与互动为内涵的世界文化发展过程。文化全球化并非世界文化的同质化。不可否认的是 ,西方文化在这一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 ,但这并不意味着西方文化将会一统天下。在文化全球化的历史背景下构建中国先进文化 ,首先必须坚持文化开放 ,汲取国外一切先进文明成果 ;其次要继承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弘扬民族文化 ;最后要在吸收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14.
从文明或文化的危机和困境出发 ,对自身文明和文化发展趋势进行思考 ,成为本世纪西方文化的传统———文明忧患论 ,“文明冲突论”由此演变而来。从斯宾格勒的文化宿命论到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 ,都表现了西方学者对自身文明的深刻忧思。在全球化背景下 ,面对西方文化的遏制和冲击 ,应该从“文明忧患论”中得到启示 ,提倡文明或文化危机意识 ,建立有效的文化战略来促进国内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5.
古代东西方两大文明一希伯来文明和希腊文明的融合,导致了至今以其独特方式影响人类文明的基督教神学文化的产生。本文以古代西方文化向中世纪过渡为背景从历史文化与哲学方面尝试探讨两希文明融合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东岳论丛》2021,(1):29-37
郁达夫留日小说在显性层面贬抑传统中国,又在象征、隐喻、寓言的层面颂扬传统中国,将其作为对抗西方文明、克服身份危机的文化策略。其主人公歆羡西方文明又为西方文明所否定,由民族屈辱感获得民族自觉,使得主人公文化身份与民族身份从分裂走向统一,破除了对西方文明的崇拜并发起对西方文明的抗争。以往的研究将郁达夫的留日小说看作东方主义叙事,固然有助于说明郁达夫的文化倾向,却将其认同危机简化为东方主义心态,消除了反抗的可能性和主体性的存在。  相似文献   

17.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外语教育作为中西方文化得以文明交流互鉴的有效支撑,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有力引擎。本文在跨文化金字塔模型的基础上,立足我国国情,以提升学生外语应用能力,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能力为目标,通过显性文化内容对态度、知识、技巧三个层面进行培养,达到对高阶思维和文化自觉的隐性内化作用,在“内”和“外”相互渗透中,有效提升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能力,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现中国形象提供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8.
努力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是目前及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对外传播工作的重中之重。而要提高国际影响力就要打破世界文化舞台上的“西方中心主义”,为中华文化的对外交流与传播创造有利条件。在这个问题上,著名美籍华人作曲家周文中倡导并践行的东西方文化“汇流”理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首先,传统与现代的汇流推动东西融合、古今一体,促进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其次,经验与情感的汇流可以增进认知,建立好感,营造顺畅、有利的传播环境。最后,本土与国际的汇流有助于培养重视艺术传统、具备国际视野、贯通中西的艺术接班人。据此,以周文中为代表的华人艺术家借助中西方在“知识上”和“情感上”的共通之处,破除了“西方中心主义”并为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出去”创造了条件。其有益经验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共同发展及当代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9.
文明在传播的过程中,能否确保政治权力与经济利益的合理流动、确保其文化价值被大多数社会成员共享共信、确保对自然的开发不超过自然生态所能忍受并自我修复的限度,构成文明生死存亡的关键因素。文明传播的严重“偏向”与结构性失衡,将致文明以死命。晚周时代思想家孔子提出的救济传播的偏向、失衡与异化的原则是对文明传播活动施以道德指引,使文明传播活动回归其逐渐偏离的自然秩序(道)与社会秩序(德),赋予文明传播牢不可破的道德基础,使文明永葆活力、持久与和谐。历代《论语》注家将《学而第一》首节三句话解为个人修养之事。从文化传播学的角度看,《论语》开篇三言,是针对晚周时代文明传播之混乱与文化传播之废绝而发出的重大警世之言,体现着孔子对文明传播的宗旨、源泉、处境以及人类传播行为的本质、责任等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与传播课题的深沉智慧。  相似文献   

20.
我国原始文化的传播与交流靳桂云华夏文明是中国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内许多文明中心和区域相互溶合、共同发展的结果,即华夏文明是个多元一体的格局,而这个多源一体的文明格局就是中国原始文化传播与交流的成果。本文拟对中国原始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作一概述,并就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