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传统类属观念是汉民族整体思维方式的产物,注重整体把握事物、强调事物之间的联系性。具体表现为取象比类与推演系联这两种基本方法。形声字意符表示的是事物的类属概念,体现了先人对于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概括的认识,形声字意符的形成与意符系统的建立,是传统类属观念在文字领域的反映。  相似文献   

2.
普通逻辑的科学本性及其功能,都是建立在以"三同一"为条件的思维确定性这个基点上的.辩证法作为关于客观世界联系和发展的科学,它要以普通逻辑为基础,没有确定性就谈不上确定性与灵活性的统一;离开确定性与灵活性统一的确定性是形而上学.形而上学与普通逻辑、辩证法是对立的,普通逻辑与辩证法是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3.
属性与特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在许多文章、教材、辞典中都存在着混淆这两个概念的现象,因而有加以辨析的必要.我认为,当我们确定一事物的属性时,是不存在与其它事物相比较的问题的,一事物的属性也可以是其它事物的属性.而一事物的特性则必须在与另一特定对象相比较时才能确定,一事物的特性不能为它的比较对象所具有,否则就不是特性了.可见,一事物的  相似文献   

4.
恩格斯曾经说过:“马克思的全部见解,不是一种教义,而是一种方法.”①在住宅属性讨论中,怎样正确运用马克思的方法,是一个重要问题.对住宅属性的看法,大家有分歧,但在论证过程中,有很多交叉的地方.这除了认识上的差异之外,还有一个观察问题的方法的不同.本文想就这个问题发表一点肤浅意见.一、怎样对住宅的属性进行理论抽象?列宁指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的途径.”②我们对住宅属性的探讨,也应该遵循这个辩证的途径.住宅是一种客观实在,我们要借助科学思维,抽象出它的属性.“属性是事物的质在同别种事物发生关系时的表现.”③因此,对一个事物的属性进行理论抽象,必须从两方面进行,即:一是找出该事物的特殊的内在规定性,即该事物的质;二是看该事物处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同其他事物发生什么样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表现出什么样的属性.就住宅而言,它是一种劳动产品,是一种有用物,它能以自己的自然属性满足人们居住的需要.“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④住宅能满足人们居住的需要,使住宅具有使用价值.这是住宅不同于食物、衣履、电视机的质的规定性.  相似文献   

5.
相对绝对律是标志思维的条件性和概念的流动性、确定性及其相互关系的思维规律,属于辩证逻辑.同一律是标志思维自身确定性的思维规律,属于形式逻辑.对两律作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两种逻辑观念各自的特点及其相互联结,以便自觉地应用这些思维规律.  相似文献   

6.
概念反映什么?这似乎已不是一个问题,因为一般哲学均衡生产书与逻辑教科书早已有规定:“概念是一种思维形式,它反映着事物的本质属性。”有的则有所改动,说:“概念反映的是事物的特有属性。”但往往又规定:“事物的特有属性也就是事物的本质属性。”这个规定早巳为一般人所接受。 但是,如果我们认真思考一下,就会发现这个规定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本质属性”这种提法是否有科学根据?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二、“特有属性”是否等同于“本质属性”?概念是否只局限于反映事物的“特有属性”?  相似文献   

7.
在英语中,零冠词是一个新的语法概念,即单独使用名词而不带冠词。零冠词的泛指性也就是泛指一类人或物。半泛指性,即介乎泛指与专指之间,谈论的是某一类人或物,但也还是谈的一般概念。零冠词没有定冠词的确定性,但有非确定性。即特指具体对象,但不确定。零冠词的类属性分为纯类属性,半类属性,非确定性非类属性三类。本文重点分析了零冠词的泛指性,半泛指性,非确定性,类属性,并列举了零冠词的用法。  相似文献   

8.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不能离开同其他事物的联系而孤立存在。因此,我们认识客观事物,不仅要把握客观事物本身的属性,而且要把握一事物同他事物之间的联系(即关系)。“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不是空洞的外壳,而是客观世界的反映。”①客观事物本身的属性(即性质和状态)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反映到人们的思维  相似文献   

9.
论个别性与本质主义的矛盾--反思本质主义的一条新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一种认知事物的思维程序,本质主义用以认知一般性的道理并没有错,它的错误仅仅在于用以认知个别事物,其做法是将个别事物的全部属性还原为其中的某种号称本质的属性,以为抓住了本质就能推知其余属性,就能认知事物的整体.实际上,个别事物所杂有的全部属性之间并不存在一以贯之的逻辑推论关系,或者说,个别性只是一个"属性丛".用本质主义认知个别事物,必然遗漏那些跟特定本质属性缺乏逻辑关联的属性,从而使个别事物的整体无法得到认知.个别性和本质主义之间的这种矛盾是不可克服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只能是对个别事物采取一种非逻辑推导的认知方式.  相似文献   

10.
事物在现象上有相似与非似之分,在本质上有同一与差异之别,反映在人的思维活动中就有趋同思维与求异思维这样两种既对立又统一的思维方法,也是两种思维路线、两种思维方向。思维方法和思维路线是一般性范畴,而人们通常所说的“思维”则是相当于思维方式的具体性的范畴;思维方向就是思维主体选择思路的方向。①趋同思维是指向事物的相似性与同一性方向的思维路线和方法,求异思维则是指向事物  相似文献   

11.
人的任何思维都必然处在一定的思维主体的制约,一定的思维客体的规范和一定的思维观念的权衡取舍之中。主体制约、客体规范和观念权衡,三者在思维中结合为一种灵活性结构,在内部从三个维面上控制、规范着我们的具体的思维活动,形成具体的思维方式。本文重点讨论了作为观念本位的思维方式———信念思维中的崇信的与怀疑的、求新的与守旧的、道义性的与媚俗性的三类六种思维方式,并指出其改进在于观念现代化。  相似文献   

12.
从概念的形成、概念的精神思维特性、概念的逻辑特征入手,论述概念各种灵活性产生的原因及与确定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人讲究"观物取象",从直接感受和体验出发,运用形象和联想,根据事物的相似或相近进行类比推理,属于具体思维;西方人以自然界本身的原因说明自然现象,从物质的内在结构说明其种种属性。在思考时往往透过事物的表象,深入里层,强调形式逻辑判断分析,抓住事物的中心本质,抛开表象,属于抽象思维。要正确理解原文更好地把握原文主旨,就必须溯源到英汉法律语言思维方式的差异。在具体思维的影响下,法律汉语主要表现在重意象,引用先例,援用法律典故,并讨论两种思维方式在法律翻译中的具体运用,着力探求不同语言对比与翻译中应当遵循的规律以及两种思维方式在各自语言运用上的具体反映,使研究更加全面、客观和科学。  相似文献   

14.
我国现行普通逻辑教材大都把“概念”定义为“反映事物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或者定义为“通过反映事物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来反映对象的思维形式”。对于这种“反映——属性”论的定义,有文对此提出疑义,认为不能解决虚概念和抽像概念的问题,理由是“反映一一属性”论说概念是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实际上就是预设了一切概念都有其被反映者,而且必须是人脑之外的客观存在物。就是说,这个定义只承认在客观世界中有对应物的思想单位是概念,否则就不予承认。这样一来,“神仙”、“理想溶液”之类的虚概念,在客观…  相似文献   

15.
概念是反映事物及其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每一门科学都是一个概念的系统.人们要正确思维,要作出恰当的判断,要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要获得正确的认识,概念明确是前提条件.否则,交流思想、开展工作就会出现混乱.  相似文献   

16.
信息是事物确定性的表征.信息是事物的存在形式之一,是一切事物的基本属性.没有没有信息的事物,也没有没有事物的信息.信息具有共享性、准确性、可传输性和时间性等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7.
概念,作为人这一认识的主体所特有的意识现象,它是叵映事物的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是从反映事物的特有属性别反映事物的本质、布物的全体及其内部规律的一种思维形式。人类意识以概念形式反映客观世界时.经过了思维的一番加工制作.从而抽取和概括出事物一般的、必然的、本质的东西,以概念的形式固定下来.所以,就概念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来说,它是主观的.但就其反映的是“客观世界”来说.它的内容毕竟来自于客观事物.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因而它又是客观的。可见.概念是客观世界在人的主观意识中的反映。但要真正科学地解决概…  相似文献   

18.
关于概念的定义问题,李先煜同志在题为《概念反映什么》一文中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见《武汉师范学院学报》1980年第3期)。其中否定“概念是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的定义的观点,我们是赞成的。但是,李先煜同志否定这个定义的论据是值得商榷的。 我们不赞成“概念是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的概念定义。但是,我们并不否定有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概念存在,当然也不否认对象有本质属性,不否认“本质属性”这个概念本身。 李先煜同志是从否认事物有本质属性,进而否认“概念是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这个定义的。他认为,“本质属性”这种提法是没有科学根据的。他的主要理由是:本质是内在的一般的东西,而属性是外在的特殊的东西;本质与属性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以“本质”来限定“属性”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 李先焜同志的这种观点是不能够成立的。 首先,李先焜同志关于事物属性的定义是不确切的。他说:“所谓属性,就是事物的本质(或事物的质,在这里本质与质是属于同一序列、意义基本相同的概念)在与其它事物发生某种关系时的外在表现。” 这个定义有两处不确切: 第一,在这里,发生某种关系的不是事物的本质与其它事物,而是事物与其它事物  相似文献   

19.
黑格尔的知识观念完全不同于传统知识论所理解的知识观念。黑格尔一方面看到了现代知性思维的有限性,希望通过思辨的理性来克服反映的知性所造成的分裂与对立;另一方面,思辨理性所希望达到的同一性即绝对,并不是无视一切差别和规定性的无差别的同一,而是一种扬弃了事物的规定性和片面性,将这些规定性包含在自身之中的有差异的同一。因此,如...  相似文献   

20.
虚概念的形成有对客观事物反映的基础,更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扬,是众多事物属性的整合,是思维创造性(发现与发明)的重要成果。形式逻辑的概念理论的实概念的理论,套用来研究虚概念,是理论的错位。本文在辩证唯物论的反映论的指导下,就虚概念的性质、形成,功能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