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土家族哭嫁歌是土家族婚嫁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哭嫁歌中,出嫁姑娘是各个环节的主体,具有典型的女性主位特征,具有土家族姑娘成年礼仪的意义。从哭嫁歌参与者、过程、内容等方面,哭嫁歌反映了土家族文化的认同及其与"他者"文化的互动过程。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通过对土家族婚俗、土家族哭嫁歌形成原因、土家族哭嫁歌唱词等进行分析研究,把土家族女性的真实情感表达出来,通过再现土家族女性出嫁时心中的真情实感,透析其内心世界反映的文化内涵。我们从土家族哭嫁歌的起源与发展可以看到土家族女性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上不同的地位。本文旨在通过进一步认识土家族哭嫁习俗,为促进土家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土家族的"哭嫁歌"是土家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土家文化的一种重要体现。本文从语体归属、话轮转换和篇章修辞结构角度对土家族哭嫁歌进行篇章解读,为人们更全面的了解土家族哭嫁歌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湖北长阳土家族哭嫁歌被文化部确定为国家文化遗产,使得哭嫁歌受到人们的关注。哭嫁婚俗在商周时期汉族生活中早已有之,《诗经·王风·葛藟》实际就是中国最早的哭嫁歌。  相似文献   

5.
土家族"哭嫁歌"不仅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具有道德教育功能,是土家族口传教育的重要形式。随着土家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面对外部文化的冲击以及青年一代对传统民族文化的叛离,土家族"哭嫁歌"发生了嬗变,其道德教育功能逐渐削弱。  相似文献   

6.
土家族哭嫁歌是土家族女性出嫁时,伤别离,惧未来有感而发的哭唱歌谣。其中骂媒一段,新娘骂得酣畅淋漓,是哭嫁歌整个哀怨情绪的一种主动心理宣泄。通过分析媒妁职业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土家族的婚俗,阐释了土家新娘骂媒的原因,进一步分析了哭嫁歌及其中骂媒一段在当今社会的变迁。  相似文献   

7.
土家族哭嫁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功能。在土家族传统社会,哭嫁是女性的一种生存智慧,在祈求幸福婚姻生活、帮助新娘实现身份转换、传递女性婚姻经验和密切人际交往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而得以代代相传。在现代化进程中,土家族女性逐渐解构了哭嫁文化的原初内涵,哭嫁淡出婚仪。  相似文献   

8.
哭嫁歌是一种曾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的古老习俗,我国汉、土家、藏、彝、壮等族都有这一婚姻风俗,土家族的哭嫁歌无论从其存在的时间长度、空间广度,还是从其内容的丰富、音乐的精妙等来看,都具有代表性.哭嫁歌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成果丰厚,但也留下了进一步研究的空间,从以前的对文化事象的关注到深入女性心理是哭嫁歌研究的一条新路径.  相似文献   

9.
基于女性视角,视新嫁娘为核心的土家族哭嫁歌以其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民俗文化充分展示了女性的生命体验;《诗经》中的恋爱、婚姻家庭诗篇的情感真挚、淳朴而富有感染力,完全是女子个人、家庭关系、社会伦理之间的情感记录。土家族哭嫁歌和《诗经》无不形象鲜明地呈现了女性生命意识的审美意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女性话语———主体的爱欲诉说;身份认同———生命的自觉体悟;生存超越———和谐的幸福追求。  相似文献   

10.
哭嫁歌曾是土家族地区风行的抒情性仪式歌谣,是新娘在哭嫁仪式中拥有的话语权.她们借此权力.通过情感宣泄,卸掉角色转换时的情感压力与重负,告别旧的女儿角色,为进入媳妇角色作心理准备.本文试图综合运用口述材料与哭嫁歌文本资料,就土家族哭嫁歌的主体心理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土家族招婿婚姻在几百年的历史中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导致其变迁的内在动力是宗族及其支配下的社会性别关系。在改土归流前,以女系血胤和女系财产继承为实质、以从妻居为表现形式的招婿婚姻具有一定的礼俗地位,并在土家族社会普遍发生;改土归流后,男系血胤和男系财产继承成为牢不可破的村落文化规则,招婿婚姻的数量下降,礼俗地位下滑;21世纪以来,婚姻市场上的"男多女少"格局巩固了土家族男女平等的性别文化,宗族认同也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日渐衰落,招婿婚姻重新获得了生存空间并迅速崛起。  相似文献   

12.
"骂媒"是土家族特有的传统婚俗文化现象,是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不满与控诉,主要表现为对"媒人"的谐谑。与既往将"骂媒"混于"哭嫁"之中的大多数土家族传统婚俗文化研究成果不同,"骂媒"是土家族青年女性自我婚姻话语权及话语方式的体现,是土家族传统婚俗建构体系各环节与步骤的原点,更是土家族谐谑强权的民族精神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3.
土家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魅力的少数民族,历史的涤荡和土家族先民世世代代的创造与传承,孕育出绚丽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长阳作为土家先民巴人的发祥地,其保留下来的传统建筑艺术、婚丧习俗、饮食文化等无不成为土家民族民间文化中最为亮丽的色彩。  相似文献   

14.
改土归流后土家族婚俗中的宗法性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土归流前,土家族的婚姻较为自由。改土归流后,土家族的婚俗失去了许多原有的民族特色,与汉族的婚俗趋于同化,封建伦理道德的烙印十分明显,在婚姻缔结原则、婚姻形态和婚姻缔结程序中都具有强烈的宗法性。土家族婚俗中的宗法性因素至今仍有其残余形态,对此应加以改造利用,以利于土家族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文化兼容的优先领导--土家族古代学校教育史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特殊的地缘条件 ,使土家族文化对汉文化的汲纳 ,成为其文化兼容的最重要的方向 ,而这种兼容具有导向意义的优先领域就是教育 ,尤其是学校教育。一部由巴人时期、羁糜时期、土司时期和改土归流后封建统治时期四个阶段构成的土家族古代学校教育史 ,就是一部土家族与汉族文化互动、特别是土家族文化对汉文化汲纳兼容的历史。  相似文献   

16.
女儿会是恩施土家族地区保存的一种原始婚俗和传统民俗节日,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和文化意义。作为政府部门要善于利用女儿会这个节日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将女儿会的形象定位为“东方相亲节,土家女儿会”,推进女儿会的品牌建设。使之成为彰显民族个性,传承民族文化,加强民族团结,繁荣民族经济,推进社会和谐的大众载体。  相似文献   

17.
土家族婚姻习俗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家族的婚姻经历过“群婚→血缘婚→‘骨种’婚→非血缘婚”几个阶段 ,“骨种”婚的形成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与地理人文环境 ,围绕“骨种”婚形成了一系列婚姻习俗。土家族婚姻习俗的变革有两大力量在推动 :一是自然选择法则 ;二是社会力量推动。新的婚姻习俗的形成有赖于法制的不断健全和完善 ,有赖于经济社会的开放和发展 ,有赖于观念习俗的变革 ,也有赖于社会文明层次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土家族文化研究回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0年代的土家族研究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形成了土家族研究的初步繁荣期。这一时期是土家族文化研究的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她承接了80年代土家族文化研究的复兴,又启开了土家族文化研究的新局面,既有丰硕的成果,又有学术理论的创新,并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研究人才,还提出了构建土家族学科理论体系,为21世纪的土家族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土家族的传统情歌是“以歌为媒”,以社会生活为表现主体的文化形式。土家族情歌真实地描述了土家族儿女的爱情生活,表现了他们真挚的爱情观和审美观,以及对封建礼教的蔑视和对包办婚姻的反抗。在没有文字的情况下,土家族人通常用歌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在歌词中常常表现出土家人对现实生活的喜怒哀乐,起到了宣泄情感的作用。土家族情歌深刻地反映了土家人民的民族性格,即追求婚恋自由,反抗封建压迫;重情尚义,反对势利;安于农家生活,性情恬淡。  相似文献   

20.
土家族情歌--《思相》的文化人类学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家族情歌种类繁多,景阳土家族情歌<思相>是其很特殊的类型.它侧面地反映出不同历史背景和婚姻制度下女性的不同心态和情感变化及她们所持的不同道德观念.研究其传存的原因,可以看到民族歌谣中所包涵着的一些人类婚制存遗的独特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