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广东省委党史办、嘉应大学以及广东省部分地区、县、市党史办联合召开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广东革命根据地学术研讨会,于7月28日至80日在嘉应大学举行。来自北京、湖北、福建、江西和广东的学者共107人,提交论文83篇。与会代麦就下列议题展开了讨论: 一、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代表们认为,评估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要与当时的条件和国内形势联系起来考察。具体地说,根据地的创立正处于党的幼年  相似文献   

2.
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重要根据地之一。在根据地发展过程中,党领导人民创造了第一等的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中华苏维埃政府赞扬它“在打击进攻苏区的敌人方面,在深入土地革命方面,在苏维埃建设方面,在白区工作方面,都有了极大的成绩。”毛泽东同志称之为“方志敏”式的根据地。本文试就这块根据地的白区工作作一点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3.
<正>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委员会、嘉应大学、梅县地委党史办、嘉应师专、梅县地委党校、汕头市委党史办、惠阳地委党史办、梅县市委党史办等单位于7月28日至31日在梅县市嘉应大学联合召开首次“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广东革命根据地学术研讨会”。会议收到论文八十多篇,与会代表110人。代表们通过宣读论文、论文评讲、自由发言、小组讨论等方式阐述各自的学术观点。  相似文献   

4.
唐志全、陈学明教授,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史研究。1984年,他们参与了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史稿》的研究与编写工作,之后一直有写一本《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史研究》作为《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史稿》配套和深入研究的设想,先后有一批这方面的论文问世。在此基础上,1996年他们共同申报了《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史研究》,被列为江西省社会科学“九五规划课题”。2002年11月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方志敏式’革命根据地研究》,是这一课题的最终研究成果。方志敏领导的闽浙赣革命根据地,是中共在土地革命时期创建的“…  相似文献   

5.
<正>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东江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块重要革命根据地。它不仅较早地经历了武装暴动,建立了苏维埃政权,而且在中共广东省委和东江特委的直接领导下,在建设政权的伟大斗争中,进行了大胆的尝试,采取了积极的措施,使新生的红色政权得到巩固和发展,坚持了八年之久。探讨东江革命根据地的政权建设,总结它的经验教训,对研究全国革命根据地的政权建设,评价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地位和作用,无疑是有所帮助的。  相似文献   

6.
<正> 由南京大学革命根据地研究所和政治系联合发起并主办的全国革命根据地史学术讨论会,于1991年10月22日至25日在南京大学召开。与会代表来自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的高等院校、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和党史、地方史志研究部门,共123人,提交学术论文92篇,会议就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展开了比较热烈而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决定在井冈山"安营扎寨"经历了三湾改编初步酝酿、古城会议基本决定,大苍会见落实三个阶段;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中心"既不能说是茅坪、也不能说是茨坪.因为它们互相依存,作用、地位和侧重点不同;袁文才、王佐被误杀的内因是边界党组织与袁、王的矛盾和误会,外因是中共"六大"的决议;游击战的"十六字诀"是朱、毛总结了集体的智慧在一打永新前后口头提出,1929年毛泽东在他起草的井冈山前委给中央的信中首次将其形成文字.  相似文献   

8.
吴学东 《学术论坛》2006,1(6):154-157
毛泽东的根据地发展战略思想,是民主革命时期革命根据地建设的十分重要的战略指导思想,是毛泽东及共产党人在实践的探索中逐步形成、发展以致完善、成熟的。它在中国革命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经济建设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和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本文拟就毛泽东经济建设思想的萌芽阶段——土地革命时期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思想试作探索。土地革命是一场摧毁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耕者有其田”的革命;武装斗争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要坚持长期的武装斗争并最终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就必须把落后的农村变成巩固的革命根据地。因此,根据地建设特别是根据地经济建设,就成为革命  相似文献   

10.
1927年7月,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派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在中国建立起代表大资产阶级、大地主利益的反革命政权,进行血腥统治。但是,中国共产党人继续顽强地战斗着。同年8月1日,周恩来等同志领导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在党的“八七”会议上,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总方针。随后在9月,毛泽东同志领导了秋收起义,走上井冈山,建立起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党组织了工农红军,发展了十五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相似文献   

11.
苏区银行是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武装斗争的条件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1927年冬,毛泽东同志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进军井冈山,开创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23年4月,毛泽东同志领导的工农革命红军和朱德、陈毅同志领导的“八一”南昌起义部队在井冈山胜利会师,根据地进一步扩大,形成了武装割据的局面。同年五月。成立了湘赣边界苏维埃政府。与此同时,为了适应革命战争和开展经济工作的需要,根据地创办了自己的造币厂——井冈山上井银元造币厂。1929年2月,毛泽东同志率红四军进军赣西东固,同年,在中共东固区委的领导下,创建了东固平民银行。1931年秋,第三次反“围剿”战争取得  相似文献   

12.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披荆斩棘而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起点和发祥地。从历史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宣传它的斗争历史,对科学理解毛泽东思想特别是关于创建和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战略思想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拨乱反正中发掘和征集了不少珍贵的历史文献和正确反映历史的回忆录,弄清了一些有争议的重大历史问题,基本上恢复了井冈山斗争历史的本来面貌。但还必须承认由于某种主观的和客观的原因,目前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史的宣传中仍存在着脱离历史实际的主观片面性。一九八六年由井冈山市委党史办、井冈山市地方志编纂办  相似文献   

13.
土地革命战争后期,王明严重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使党的白区组织丧失了百分之百,红军和革命根据地损失了百分之九十,并直接导致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不得不开始战略性大转移.在南方根据地尽失的情况下,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之所以与陕北根据地能够“硕果仅存”,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领导人自觉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实事求是的看待问题,能够主动抵制和努力克服“左”右倾错误给根据地带来的危害.另一方面,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既有地域上的优势,也在武装斗争的战略和斗争形式上以及根据地的建设上创造了一套切实可行的独特做法.最重要的一点是能够自觉实践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斗争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根据地为重要依托,革命事业不断发展壮大,为“硕果仅存”创造了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4.
川陕革命根据地是1932年底到1933年春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红四方面军和川陕边区群众共同创建的一个重要的革命根据地。它在中国革命斗争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毛泽东同志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对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川陕苏区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个大区域,川陕苏区有地理上、富源上、战略上和社会条件上的许多优势,川陕苏区是扬子江南北两岸和中国南北两部间苏维埃革命发展的桥梁,川陕苏区在争取苏维埃新中国伟大战斗中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思想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思想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其内容主要包括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战略地位,建立中国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原因和条件,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东固革命根据地的早期领导人大都是小地主、富农的身份,他们在当地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确保了秘密割据的有序运行。与那些初期就依靠军队开拓的割据区域相比,东固革命根据地得到了群众更为广泛的支持。但是当革命由中心区域向外扩展时,军队就不得不成为宣传、动员的主体,党组织与乡村社会的关系就逐渐疏离,军事斗争的成败成为动员工作的晴雨表。农民的革命训练不能一蹴而就,外力型的割据与内生型的割据相比,在与乡村社会的联系上有着先天的不足。  相似文献   

17.
近日出版的《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研究》,共收入论文13篇,序言一篇,共13万4千字,是“院甘宁边区政府成立五十周年”学术讨论会甘肃代表的部分阶段性成果。该书由甘棠寿、王致中、郭维仪主编,内容仅限于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政权建设、经济建设、延安精神、边区历史地位及作用等方面的研究。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在中共党史、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中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它是中华人民  相似文献   

18.
西北革命根据地是陕甘边和陕北革命根据地的统称.它位于陕西北部和甘肃东部接壤地区,北起长城,南至关中北部的淳耀,西接环江,东临黄河,其中包括陕西省的府谷、神木、米脂、佳县、绥德、吴堡、横山、靖边、定边、保安(今志丹)、安塞、安定(今子长)、清涧、延川、延长、延安、甘泉、宜川、富县、中部、宜君、同官(今铜川)、耀县、旬邑、三水;甘肃省的宁县、合水、庆阳、环县.曾在二十多个县内建立了苏维埃政权.陕甘边,陕北革命根据地是西北地区的共产党组织在三十年代初期创立的。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双方逐渐配合和互相支援,最后在刘志丹、谢子长同志的领导下,于1935年2月成立了西北工委和西北军委,从而使陕甘边和陕北二块革命根据地达到完全统一.陕甘边,陕北革命根据地是在共产党的“八·七”会议精神指导下创建的,但是,西北革命根据地在创建的过程中却走出了一条区别于其它革命根据地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长江南岸的最后一块红色根据地,它是在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的艰难时期创建、发展和壮大起来的。它有力地配合和策应了中央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同时孕育了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之一的红二方面军。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之所以具有它特有的价值和贡献,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占有其重要地位,这与它坚持党的领导,加强政治思想工作是紧密相关的。它的许多做法和宝贵经验值得我们进行认真的研究和总结,就是对于我们今天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搞好改革开放,加强政治…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江西省第二次代表大会1928年12月在湖口县举行。这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白区江西省委唯一的一次党代会。 党的“八七”会议后,中共江西省委发动领导了江西各地的武装起义,—开始了创建革命武装、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实践。到1928年6月,江西境内除了湘赣边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外,还出观了赣西南的东固、赣东北的弋(阳)横(峰)革命根据地和赣北的岷山游击根据地等;全省党员从“八一”起义时的1000余人增加到5600余人,建立和恢复了2个特委、2个市委、35个县委和10个区委;革命武装除了朱德、毛泽东领导的红军在湘赣边界和赣西南活动外,全省“有组织的红军共八百人左右,新式快枪四百十余支”、有“赤卫军五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