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西彩调诞生于南疆多民族融合与多元文化并存的环境中,在其生成与发展、传播与流变的过程中,各民族剧作家以及导、表演艺术家对其做出了重要贡献。彩调在剧目内容上往往取材于广西多民族的民间故事、传说或民族生活,展现了南疆各民族丰富多彩的风情习俗,反映了各民族的审美情趣、宗教信仰和思想情感,在音乐上广泛吸纳多民族的民歌曲调、唱腔或唱词,在表演上积极借鉴各民族的民间舞蹈、说唱艺术、巫傩仪式及法术等来丰富自身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2.
姚岚 《船山学刊》2009,(3):48-51
本文从舞蹈人类学的角度对巫、傩舞蹈的发生、形成及其流变发展进行了简单勾勒和梳理.并从语源学、语音学和语义学对先秦巫、傩概念多层面的阐释。巫傩是一个多元文化概念即南方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形成的复合体。本文研究证明:巫傩从先秦以驱除疫鬼和疾病的巫术仪式开始.到秦汉时期逐渐演变为一种巫傩舞蹈的祭祀仪式;北宋时期,巫傩舞蹈艺术形态更倾向于本体化、本土化或倾向于戏剧化。明清巫傩舞蹈更朝向于民族化、民间化发展,从而使巫傩舞蹈成为南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具体艺术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3.
中国戏曲的起源有多种因素,通过对中国早期戏曲的梳理和研究,不难发现,戏曲的早期形态无不与仪式相关。屈原的《九歌》表现的就是楚地的祭祀仪式,其中的载歌载舞就是中国民间戏曲的萌芽。因此,研究楚国的巫傩文化特点与屈原《九歌》的构成对于进一步了解中国早期戏曲的形态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江西社会科学》2016,(12):246-250
南丰古傩作为现今保存完好的一类古代艺术品种已被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成了中国傩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作为傩文化载体之一的南丰傩舞音乐,是音乐品种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南丰古傩音乐"吟诵调"的"音声"艺术特点不仅孕育着本区域原始的民间音乐雏形,同时也展现出了特定的文化生态系统。因而对其研究不仅有利于构建和完善我国当代区域音乐文化的内涵,同时也为创新当代艺术形式和音乐形态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傩,是中国古代一种原始的文化现象,《辞海》里说:它是一种用于祭祀天地、日月、山川、祖先或神鬼的仪式舞蹈,并把它归类为:“祭祀舞蹈”或“面具舞蹈”(因它的特点是戴面具表演)。据考,这种古老的祭祀舞蹈,源于原始社会对图腾的崇拜,大约在商周时期就有表现.至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它最早的形态只是一种为了驱疫逐鬼的祭祀仪式;后来祭祀者或因兴奋,或为娱神,  相似文献   

6.
傩舞简论     
我国远古的一种以禳除疫鬼为内容的原始宗教祭祀活动,后世沿袭,称之为傩.傩之初始已经具有了综合性的品格,其中包含着原始歌舞等原始艺术成分.至今,在我国一些省区民间的傩活动里,还传承着源远流长的傩舞,象贵州、江西、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傩舞就十分丰富多彩.它是远古傩舞的遗存和延伸,有很珍贵的研究价值. 1 傩舞起于原始社会末期,是原始舞蹈的一个方向的发展.原始舞蹈是在原始社会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随着原始初民劳动、思维、言语的渐进和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原始舞蹈固然有一定节奏和一系列的身体动作姿态,并联系着人们的思想意识,但它在内容、结构  相似文献   

7.
文字产生后,我国就有关于傩的记载。傩舞广泛流传于农耕文化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是传统文化中独具一格的复合文化体——集多元宗教、祭祀仪式、民俗、音乐、舞蹈和面具艺术于一身。江西南丰傩舞由此传承数千年并相沿成习,遗存了大量的上古文化信息,是不可多得的民间传统艺术珍品。从南丰本土文化的角度,重点分析南丰传傩时间最长、宗教文化最盛以及与戏曲艺术有着不解之缘的典型村落是广大学者们正确认识南丰傩舞价值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国家行政力量以"非遗"项目为中介作用于民间信仰,为民间信仰带来社会声望与经济资本,使巫傩信仰的发展传承重获可能。其中,傩戏与巫傩信仰发生分离,民间信仰及其秩序被重构,"文革"时期傩戏的集体记忆也被重新予以界定和解读。虽然巫傩信仰被迫改变了自身的传统规则,建立与新的权力和利益格局相适应的新规则和新秩序,但随着文化主体的被动缺场,官方与民间对巫傩信仰及其建构的理解发生分离,彼此难以互相认同。一旦民间信仰的定义、理解及信仰活动秩序安排被行政力量完全掌控,民间信仰不但无法真正作为民间文化深入至乡村公共生活,也不可能成为真正受到官方肯定的信仰形态,最终将悬置于社会,无从挂靠。  相似文献   

9.
彩亭艺术源于汉代的“百戏”是汲取了“寻僮”中的高竿技巧和融合相关艺术门类的有益成份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它经过唐宋时期“高台社火”的发展阶段,成型于明清时期的“抬阁”,最终定型为现代广场文艺中的“彩亭”.彩亭艺术与民间节令风俗联系紧密,主要是群众的自娱性演出,其本身并不带有宗教色彩.彩亭艺术同中国民间表演艺术的发展方向大抵相同,即走了一条“娱神——娱神娱相兼——娱人”的共同之路.  相似文献   

10.
现尚存于黄河、长江以南大部分省区的傩戏、目连戏,以其渊源流长的历史和原始古朴的艺术风采,被人们誉为中国戏剧的两个“活化石”。傩戏,源于中国古代的傩——一种驱鬼逐疫的祭祀活动,《周礼》有“方相氏当蒙熊皮,黄金四目,执戈扬盾,率百隶而时傩”的记载。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傩逐渐由祭祀酬神向娱人方向蜕变发展,成为一种民间戏剧,从现有史料推算,大约成形于唐宋之季。以佛教“盂兰盆经”为发端、目连救母故事为主干情  相似文献   

11.
“傩”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驱鬼逐疫、消灾纳吉的巫术活动,被称为“戏剧的活化石”、“人类的祖宗戏”,是宗教与艺术混合的产物.傩长期以来根植于贵州广大农村地区,其发展经历了从“悦神”的傩祭到“娱人”的傩戏的转变,反映出贵州地域文化艺术受中原文化、荆楚巫文化的深刻影响.透过弥漫着神秘宗教色彩的贵州傩戏艺术,可以窥视到各民族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风貌、民风民俗与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2.
同源字是具有语音相同或相近、语义相同或相通、有共同语源三大特点的一类汉字.以汉字文化为经线、同源字分析为纬线,将同源字以文化意义的视角进行整理是很有意义的工作.巫、舞同源,舞、武同源,尸、陈同源,祝、咒同源.巫、舞二字包含有跳舞祭神、娱神,并与神灵沟通的意义.尸、祝、巫都是祭祀仪式中的重要角色,有着转达神主之意、完成人神交流的职能.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描述闽、台傩文化之两种事象 :傩之游戏与傩舞 ,并论述 :傩之游戏和傩舞也是庄严的驱鬼仪式 ,其营造和渲染热闹气氛的手段与所营造和渲染的热闹气氛 ,亦是出于驱傩的考量。  相似文献   

14.
广西彩调音乐与歌圩文化有着密切的因缘关系。广西歌圩民歌曲调或唱腔是彩调音乐的重要来源之一;彩调唱词韵点密集、韵律多样,通过以物比兴的手法含蓄委婉地表达情意,这与其对歌圩中民族民歌韵律特征及表现手法的吸纳密切相关;彩调演唱形式也借鉴和发展了歌圩民歌中以二人对唱、合唱为主,以及接唱、叠唱、群唱等演唱形式。  相似文献   

15.
赣傩演制的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赣傩演制的文化内涵展示了"三位一体"的特征,即以原始驱疫为本质,以明清社戏娱神乐人为形式,以科举进仕为特色。赣傩演制的文化内涵的三个层面,较为全面地保存了中华傩文化从原始巫舞至明清社戏的演变痕迹,且渗入地方文化精神等,在全国现存傩文化中亦属少见。  相似文献   

16.
曾澜 《兰州学刊》2010,(10):181-188
从民族文化传统的感知维度上来看,与时间对跳傩艺人之人神沟通者身份的具体内涵及身份转换的规约性相比,傩仪式独有的空间特性对傩艺人人神角色转换的规约性更深刻更凸显。在跳傩仪式中,傩艺人的身份因为仪式空间属性的规约也具有了空间性,角色的扮演也随着跳傩仪式空间属性的改变而发生偏移。当仪式空间属性神圣的时候,跳傩艺人体认到的是他们作为驱疫降福之神灵的意识;而当仪式空间属性世俗的时候,他们也能够从属神的意识回归到属人的意识,从而实现仪式过程中人神之间的互动,完成娱神娱人的仪式功能。也正是在人与神之角色的偏移和不同承担过程中,傩艺人人神沟通者身份的具体内涵才得以呈现,而傩神信仰于当地百姓日常生活和精神追求之间的深层关联也得到凸显。  相似文献   

17.
上古歌舞艺术产生于人们祭祀的需要。巫作为其主导者,惯常通过扮演神灵来实现通神的目的,这一方式流变到仪式戏剧中,扮演者则成为戏剧演员。随着巫觋地位下降,倡优出现,上古歌舞艺术的仪式意味减弱而艺术意味加强,其中逐渐分化出娱乐的色彩,最终呈现出仪式戏剧兼具酬神和娱人的双重性质。在演出空间上,其场域经历了一个由空地到宗庙再到戏台的推进,其中暗含着其仪式审美天-地-人的转化过程。而上古歌舞诗、乐、舞融合一体的表现形式经历了从宫廷雅乐到民间百戏的发展过程,也契合了现存仪式戏剧源起和发展的理路。值得注意的是,以仪式戏剧为代表的民间艺术不全是俗气的、鄙陋的,其中包含着独特的艺术特征和美学意蕴。发掘并认可这一类文化的审美属性和价值,是艺术研究的需要,更是美学转向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虎节仪式是流传于云南省彝族罗罗人部分村落的一种巫傩逐疫仪式,蕴含看丰富的巫术文化内容。本文就行巫术的三要素、相似律发生原理在仪式过程中的呈现,以及虎节传说中的巫术文化内容和象征意义进行集中阐述。  相似文献   

19.
“儿郎伟”与“军傩”及其他吴尔泰,吴炼“军傩”是当代中国某些傩文化研究者,对某些傩文化现象的命名。它几乎囊括了所有涉及军功武事的傩文化现象,甚至只要涉及武事的面具文化,也统统一例论之,概莫能外。以至时下在当代傩戏、傩舞的溯源研究中,“军傩”几乎独据其...  相似文献   

20.
广西最早的曲艺文字记载可追溯至明朝。明代以前广西就有民间传说、歌圩唱和、巫术活动等流传,这些是孕育少数民族曲艺萌芽的文化土壤。清代是广西少数民族曲艺的形成时期,曲艺大致有在民间祭祀仪式中形成和在跨区域、跨民族文化交流活动中产生两条形成路径。民国时期开始直至20世纪80年代是广西少数民族曲艺的繁荣时期,社会的变化与时代的感召推动了少数民族曲艺艺术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