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最近一段时间内,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要讲政治。他说:“我们搞现代化建设,中心任务是发展经济,但是必须要有政治保证,不讲政治、不讲政治纪律不行。这一点对高级干部尤为重要。西方敌对势力要‘西化’、‘分化’我们,要把他们那套“民主’、‘自由’强加给我们,李登辉要搞“台独’,我们不讲政治行吗?不警惕不斗争行吗?”①这段话告诉我们,要保证我国经济建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就必须坚持反对西方敌对势力的“西化”和“分化”战略。“西化”、“分化’”战略是冷战结束后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继续。毛泽东主席在世时,曾对以渗…  相似文献   

2.
制度决定论的贫困:近代中国立宪政治失败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宪政治是西方社会政治民主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近代中国孜孜以求的政治范式。但是,为什么极具“现代性”和社会认同度的西方立宪政治,在近代中国却最终以失败告退呢?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多关注于近代中国立宪政治的客观社会环境。而笔者认为,从立宪运动的主...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同志在今年初的南巡讲话中多次强调:“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左’”,“有些理论家、政治家、拿大帽子吓唬人的,不是右,而是‘左’”,“‘左’带有革命色彩,好象越‘左’越革命”,并指出“左”的主要表现:“把改革开放说成是引进和发展资本主义,认为和平演变的主要危险来自经济领域,这些就是‘左’。”就目前而言,思想政治工作中“左”的表现主要是“精神万能”,宁“左”勿右和政治冲击一切。深刻认识,认真对待这些“左”的东西并予以清除,将有助于  相似文献   

4.
所谓“宪政”(Constitutional Politics),就是立宪政治的简称,指以宪法为中心的民主政治。宪政是以民主和法制相结合,即以民主为基础、民意为依据、宪法为准绳,构建国家政府,治理国家社会。宪政是近代西方国家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胜利的产物,它在消灭封建君主专制、推进人类社会文明方面,有巨大的进步意义。当然,相对于社会主义宪政,资本主义的宪政毕竟又有其不可克服的阶级局限性。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才能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促进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本文拟就英、美、法、德、日五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确定宪政的历程和经验作一探讨,以求从中得出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5.
<正> 长期以来,史学界流行着这样一种观点:早期维新派要求开设议院,实行“君民共治”,就是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度,以代替封建专制制度。对此,笔者不敢苟同。就笔者所见,1895年之前,在中国还没有一人提出过君主立宪的主张,早期维新派所说的“议院”并非什么君主立宪制度。谨申述理由如下。首先,没有提出制定宪法。近代意义上的君主立宪制度,是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妥协的产物。君主立宪者,资本主义国家的君主权力受到宪法限制之谓也。君主立宪,关键在“立宪”二字,“立宪”即制定宪法。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产生于推翻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过程之中。为了取得政治上的民主自由,动员人民参加反封建斗  相似文献   

6.
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主张在中国实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方励之就曾提出,“大陆知识分子争取民主的长期目标是多党制的民主制度”。江泽民同志在国庆讲话中深刻指出:“极少数人鼓吹所谓的‘精英’政治,鼓吹政治多元化,多党制,其实质是要把广大人民群众排除在民主之外,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用资产阶级共和国取代社会主义的人民共和国。”多党制是否适合中国国情?中国应该实行什么样的政党制度?确实是个严肃的原则问题,需要进行认真探讨和思索。  相似文献   

7.
晚清宪政改革可以视为“中国由传统权威政治开始向近代民主政治转型的重要标志,也是近代中国谋求政治发展的最早尝试”。晚清宪政改革为什么会失败?为什么革命取代了立宪?本文运用了赫希曼“退出_呼吁机制”理论重新审视晚清宪政改革。  相似文献   

8.
“三不主义”就是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这是一个政治民主、学术民主、艺术民主的问题。实行“三不主义”就是要发扬民主,广开言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造成一个“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照理说,我国是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近代政治变革经历了纵向更迭、横向交叉、依次演进和曲折发展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充满了利益冲突和不同思潮之间的碰撞,立宪主义始终与这些斗争和碰撞密切相关,并影响至今,这也是立宪主义成为理论界关注焦点的原因之一。毫不夸张地说,关于中国近代政治社会历史问题的研究成果数以万计,但从适应和满足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  相似文献   

10.
一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既要实现经济上的平等,又要实现政治上的民主。 党的十二大政治报告指出:“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我们的根本目标和根本任务之一”。六中全会决议曾经指出:“建国以来没有重视这一任务,成了‘文化大革命’得以发生的一个重要条件,这是一个沉痛的教训。”过去存在一种偏见,以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经济上的公有制,实现了经济上的公有制,就达到了目的。达到了这个目的之后,再谈民主就属于资产阶级的观点了。  相似文献   

11.
新民思想是戊戌维新思想家最重要的思想之一。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改革的转折点,自此中国的近代化开始从物质文化的学习和引进转向制度化的学习与改造,从重君的自上而下的改革转向重民的自下而上的改革。适应这一转变,维新思想家提出了中西结合的新民观。他们认识到,中国欲富强,必须实行民主政治;要实行民主政治,不能不重视平民的作用;欲动员民众,不能不有民众的自我觉悟。因此他们十分重视开启民智。一、以君民共主为核心的变政观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思想家在对前此近代化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君民共主为核心,实行政治改革的变法…  相似文献   

12.
“过渡时期究竟是指从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还是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为什么列宁在有些文章中讲‘从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又在另一些文章中讲‘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为了弄清这问题,我们从列宁的三十多篇著作中,把凡是有“从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或“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表述的地方,作了初步的研究,从中领会到,列宁一贯是把过渡时期看作是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一整个历史时期。这个时期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时期,也是社会主义时期。早在1916年7月列宁就明确的指出:“马克思在批判哥达纲领时写道:‘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与这个时期相适应的是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  相似文献   

13.
地方自治: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重要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民主作为国家形式,包括政体和国家结构问题。“所谓‘政体’问题,那是指的政权构成的形式问题,指的一定的社会阶级取何种形式去组织那反对敌人保护自己的政权机关”。资产阶级政体主要有君主立宪制(又分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和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和共和制(又分议会制共和国和总统制共和国)两大类。所谓国家的结构问题,就是国家中央政权和地方政权之间、国家整体和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资本主义国家结构形式分单一制国家和复合制国家两类。单一制国家根据民主原则的一般要求,必须使那些具有经济、地理和民族成分的地方实行自治;复合制国家,一般采用联邦制的结构形式。要全面认识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价值,必须同时注意各派政治人物在政体问题、国家结构形式问题上所作的探索。 以往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偏重于政体问题,而忽略了国家结  相似文献   

14.
本文赞同夏东元提出的中国近代史分期观点,即以资本主义的酝酿、发生和发展这条主线与反帝反封建斗争相结合来划分110年中国近代史,对不同意上述观点的观点进行了驳议,认为近代中国确实始终贯穿着一条资本主义酝酿、发生和发展的主线,民主政治对于资本主义经济的推动作用具有普遍意义,中国近代实现民主和反实现民主确实规定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不能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解体时代知识分子命运时汤因比说,“这一个联络官阶级具有杂交品种的天生不幸,因为他们天生就是不属于他们父母的任何一方面”。“他们不但是‘在’而不‘属于’一个社会,而且还‘在’而‘不属于’两个社会”。而更其不幸的是,鲁迅虽然“不属于”其中任何一种文明或社会,无论是传统中国还是现代西方,但他恰恰又无法摆脱与这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16.
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鸦片战争至戊戌变法 ,第二阶段自戊戌变法至辛亥革命 ,第三阶段自辛亥革命至新文化运动。每一个阶段的中西文化交流都有其主题 ,呈现不同的特点。从富国强兵的改良方式和中体西用的争论 ,到谋求民主政治的近代变法和推翻帝制的现代革命 ,再到“五四”新文化运动。这是 10 0多来年中西文化交流的基本脉络。中西文化交流史 ,就是中国先进的人们在不同阶段 ,以自己的方式讨论和回答不同中西问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梁启超认为:宪政就是立宪政治,立宪政治以议会制度为体制外壳,以国民的支持和舆论的声援为后盾,其精神特质在于控制政府权力.在宪政方案的选择方面,不存在完美无瑕的政体,民主共和政体也并非只有优点而无弊端,也不存在可以普遍适用于一切国家和民族的政体,一国实行的政治体制必须与该国的国情和民情相适应,并且受一国国民的素质和能力的制约.在宪政的路径选择方面,他反对暴力革命,因为暴力革命不可能造就立宪政治,而只能是新式的"武人专制".  相似文献   

18.
“正当市场原装‘茅台’供不应求,王朔的酒精兑水点上一二滴‘敌敌畏’的假活儿也‘昧着良心’上市了。”①这个自称“通过流氓的眼睛看世界!”把人生的目的归纳为“找乐儿”,把生存方式归结为自己照顾好自己的“俗人”,轻而易举地制造了几次作品的“热潮”,80年代后期也着实让电影界围着他忙得不亦乐乎,以致于稍有点文学爱好的人都言必王朔,侃必“顽主”。那么,王朔究竟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形象呢?的确,王朔笔下人物有着独特的力,那就是不装腔作势,不自我美化,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裸体”的真实。但这真实的全部内容就是亵读神圣…  相似文献   

19.
关于中国民族资本在二十年代的发展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中,对中国民族资本的发展,“人们一般都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所谓‘黄金时代’”,①而“战后各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就立刻造成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萧条状态。”②这一看法几乎已属定论。但我从接触到的一些经济史资料中得到的启发是,中国民族资本在二十年代还是有所发展的,而且就某些重要行业而言,其发展速度超过了过去,只是到了三十年代,民族资本才经历危机,发展停滞。这一情况的客观存在就要求我们要进一步探讨促进二十年代发展的因素。  相似文献   

20.
周志武  高剑平 《兰州学刊》2006,9(9):110-113,134
民主政治从其萌芽到发展成为今天的一种较为完善的、成熟的国家制度,是人类文明在政治领域的充分体现。本文试从民主实现形式的角度考察民主政治的发展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从古希腊时期的“参与型”直接民主制度,到资本主义时期的“立宪主义”代议民主制度,直至今天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逻辑必然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