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荒原冲击波下的卞之琳──兼论卞之琳诗的智性探求谢中山中国新诗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建立在中西诗歌文化的融汇点上。可以说,新诗发展的过程,就是它不断地吸收异域的营养以充实自身的现代化过程。尤其作为新诗流派中的前卫艺术──中国现代诗歌。卞之琳、戴望舒、何...  相似文献   

2.
当世纪之交,对中国新诗进行总结很有必要。本文从流派、体式、审美形态等层面对新时期以来的中国新诗进行了述评,并对下个世纪中国新诗的走向进行预测,试图在总体观照中把握中国新诗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多年来,关注于新诗与中国古典诗歌传统是否全然断裂,并为此进行纷纭争呶的时候,人们往往以新诗语言的文言与白话和形式的整饬与否,来作为判定的主要标准,而忽略了新诗发展中与中国古典诗歌之间存在的一些属于更为内在更为深层的东西。对于这些东西的探索和积存,几乎成为几代杰出诗人焦虑思考的成果,并且为一些诗人的作品带来了范式多样的艺术沉思和审美魅力。  相似文献   

4.
台湾新诗从来就是一座重镇,在中国新诗乃至世界华文新诗地图上均占据有重要地位。它在参与建构祖国新诗中,做出了下列特殊的历史贡献:丰富了中国当代新诗表现生活的空间;在“文革”期间,台湾新诗更是填补了中国当代新诗的大片空白;在表现中西文化冲突、“台湾结”与“中国结”的对峙方面,有自己的特殊经验。  相似文献   

5.
胡适是中国新诗的开拓者。本文论述胡适与新诗艺术的关系,论述他的理论、创作实践对新诗艺术的贡献,他在理论上、创作中的失误和局限以及对新诗艺术的影响。试图在对胡适在新诗艺术中的作用的评价中,探讨新诗艺术的形成发展、艺术特色与局限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北京大学是中国新诗的发祥地,可以说,北京大学哺育了新诗,又见证了它的历史。为了发扬北大的新诗传统,重塑新诗的历史活力,在中坤学术基金的支持下,2004年6月北京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成立,由谢冕教授任所长,孙玉石、洪子诚、张剑福教授任副所长,并聘请二十余位知名学者  相似文献   

7.
丰晓流 《中南论坛》2007,2(3):91-93
针对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漫自由、创作态度不够严肃的现象,闻一多提出新诗格律化的主张,并以“三关”的关学原则及创作实践,规范了新诗的形式,巩固了新诗的地位,使中国新诗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艺术阶段。  相似文献   

8.
在我们的新诗史研究中,从未把30年代中后期涌现出来的一批诗人──“密云期”新诗人作为中国新诗现实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群体加以重视和研究。有关文学史著作只是把几位重要诗人视为现实主义诗人,而略作孤立的概述。但当我们从群体研究的角度,对“密云期”新诗人的创作成就作具体的分析和整体的考察后,就不难发现,他们在整个新诗现实主义发展史中有不可替代的独特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9.
论中国现代诗潮的两次高涨王泽龙我们不得不承认,目前中国新诗的发展正处在一个十分艰难的时期。关注新诗命运,探讨中国新诗出路,已经成为当前文坛的一个紧迫话题。中国新诗在20世纪上半期的历史行程中曾几度辉煌,成为文坛骄子。回首本世纪上半期中国新诗的潮起潮落...  相似文献   

10.
试论中国自由诗的音乐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中国自由诗的音乐性王毅关键词自由诗,音乐性,节奏,格律诗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1207.25从诗史的发展看,中国新诗无疑取代了旧诗。但这种取代却是以新诗的失聪与哑口为代价的。正是在音乐性问题上,新诗尤其是自由体新诗一直面临着来自传统诗歌的报复:...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新诗在走向都市化过程中。都市文化成为影响中国新诗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不断消解了古典诗意的同时,建立了全新的话语系统和诗意结构。从20世纪中国新诗的历史发展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国诗人面对都市所进行的新诗现代化探索,以及对于都市文化的复杂情感和价值立场。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中国新诗研究和批评的现状一直备受学界的物议。作为一种诗歌实践,中国现当诗歌其实是一个包含了非常丰富的文学史问题的大矿源,但其开发和利用的程度却又极其滞后。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现当代诗歌的研究缺少一个强有力的支持平台。许多刊物,也断续发表一些新诗研究文章,但不成规模,缺少持续的关注力度。从这个意义上说,  相似文献   

13.
七十年新诗发展的历史,从草创到成熟,到新的崛起,经验和教训同样引人注目。艾青的道路,终于到达了中国现代新诗成熟的顶点。为“人民诗人”,为“泰斗”,艾青的新诗创作实绩继郭沫若而起成为又一座高峰,艾青的新诗美学思想作为他创作的指导,其探究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1 作为中国现代新诗成熟期的突出代表,艾青的诗以其伟大的艺术成就,为中国现代新诗发展开拓了一条道路。艾青的创作生涯,从大堰河时期到唱“归来的歌”,继续了半个世纪。其间关于新诗的理论探讨。辑有一部《诗论》(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在四十年代出版的《诗论》的基础上加入了后期一些理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新诗发轫于翻译诗歌已是学界的共识,且不说作为白话新诗第一人的胡适依靠译诗<关不住了>来宣告新诗成立的"新纪元",单是梁实秋"新诗,实际上就是中文写的外国诗"[1]一说,便足以道出翻译诗歌与中国新诗不同寻常的因缘.从异质文化语境中引入的翻译诗歌当然会引起中国诗歌的变化,但这种"变"同时也会促进甚至强化中国新诗精神和审美艺术的发展,成为其背离古典诗歌传统而自立审美范式的主要诱因.  相似文献   

15.
在考察文化转型期本土与外域的文化联系与冲突时,时间差和空间差有助于为中国主流诗人定位,也有助于对中国新诗发展前景的把握。中国新诗应当是现代的,面对现代人的外在世界与心灵世界,面对传媒的现代化和21世纪文学主潮,有所调整与回应。中国新诗应当是中国的,在世界诗歌的开放网络中,实现中国时空的自主转型。  相似文献   

16.
白话诗作为新诗的前身,是一种和古典格式暧昧纠葛的含混诗体,白话诗用白话写诗或者承栽现代意识形态内涵并不成其为新诗,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古典格式在观念和实践上制约着写作者。检讨白话诗时期的实践和观念,有助于理解新诗之前白话诗写作的旨趣,它和新诗的距离,以及这种摸索中的写作对确立新诗观念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艾青与二十世纪的中国新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世纪的中国新诗史上,艾青是一位承上启下的枢纽人物。30年代,他以丰富的创作实践传承了五四文化精神的精血。40年代,他以深厚博大的思想和高超的艺术技巧成功地处理了艺术化与大众化这一矛盾,并为中国新诗的发展创造了这一对矛盾共同体完美结合的典范。50年代以及新时期,是艾青走向世界的时期.他使中国新诗获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也给中国新诗乃至中国文化的世界交流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沉痛的教训。艾青的一生,映现着新诗发展的全部历史轨迹。它既是我们认识20世纪中国新诗的一面镜子,又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极有价值的参照体系。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现代新诗史上,朗诵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20世纪三四十年代,新诗大众化诗学将朗诵诗作为新诗发展最重要的方向加以提倡,并逐步泛化为一种主要的新诗艺术追求.朗诵诗理论的探索扩展和深化了对新诗特质、大众化等方面的认识,在诗歌低迷的当下无疑具有现实的可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诗歌一元论理论前提下,中国新诗的评价标准一直没有得到认真的清理。中国新诗为表现现代生活的"新原质",进行了一系列"非诗化"的探索,从而获得诗歌现代性品格,因此,以古典诗歌的意境理论作为新诗评价标准是错位的。对新诗合法性理论的文化反思,是确立新诗评价标准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20.
"集体意识"作为传统中国文化的重要理念之一,在百年新诗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历史经验表明:"集体意识"在新诗发展过程中的消长,始终与新诗所处文化语境的变化有关。不仅如此,在逐步成为判定新诗重要文化价值层面的过程中,"集体意识"也成为反思新诗史的重要课题之一。因此,在注重价值、观念的前提下,从历史结缘、整体趋势、风格制约的角度探讨"集体意识"在新诗历史中的构成,就成为阐释中国新诗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