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荀子的性与知、义、礼、伪等核心概念之间有一定的联系。虽然荀子将"凡以知"归之于"人之性",但并没有对"知"作一个或善或恶的价值判断,可当与物相接时,却赋予人一种向善的可能。伪是对人类之性由恶转善的人文规导、价值导向,在荀子的思想中,无论是"仁义法正"之质具,还是义辨之德能,其本身都是与"知"或"智"相关联的两个不可分离的概念,"质具"是指"心以征知"的先天具有的道德逻辑推理能力,"义辨"是人"生而有知"的对于心所接之物的感知、判断、辨析的道德认知能力。从"质具"到"义辨"本身反映了从知善到行善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2.
对阳明四句教首句"无善无恶心之体"的不同阐释,是阳明"心学"著名公案之一.学界多将"心之体"理解为"心体","无善无恶"常常被诠释为"至善"."四句教"如是解读过多强调了上半截的形上"心体",而下半截的形下工夫则被遮蔽.本文指出"心之体"不是"心体"之本然,而是心之"本来体段".而心之"本来体段"指的是"心体"的外在显用,即阳明晚年的工夫法门——"致良知"."良知"能够知是知非,又在于"好恶".于此,阳明对先秦儒家"好恶"观既有承继,也有突破.  相似文献   

3.
王阳明心学在道德培养上有三种路向:第一种从“负的方法”(格心)开始,其道德培养的理路是“格心-去恶-致知”(由反至正);第二种从“正的方法”(良知)开始,其道德培养的理路是“良知-传习-为善”(由正至正);第三种从“合的方法”(知行合一)开始,其道德培养的理路是“良知-念发-意行”(由知至行).在这三层结构中,“格心”是起始,“良知”是目标,“致良知”是途径.阳明心学的“行”是内心世界的“意行”,不是道德实践的“践行”.大学生道德培养的着力点是防止“知”而“不行”.内外统一、实践考察、德福统一是防止“知”“行”脱节的枢机.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本体的无动无静、无出无入、无思无虑入手,分析了王阳明"无善无恶心之体"命题的深刻内涵.在王阳明的观念中,认识到本体的无善无恶才能证明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良知明觉的存在的绝对性,才能保证人生实践实现自由的超越.因此,无善无恶不仅是现实有善有恶的实践修养的根据和本体,还是人生修养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作者认为,"无善无恶心之体"突出了儒学本体论中人生实践的自由超越的特点,揭示了人生道德修养过程所具有的自由快乐洒脱的一面,是对儒学本体论发展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5.
阳明的"知行合一"论是奠基于其良知宇宙论基础上的。而阳明的良知学说又处处体现了其知行合一之旨。良知宇宙在化生过程中呈现出五个层面的知行合一:良知未发之合一;良知未发已发之合一;良知已发后人与万物之合一;良知已发后人心与人身之合一;良知已发后人心之知与人心之情感和意向之合一。此即王阳明"知行合一"论的五层意蕴。阳明的"知行合一"论是传统宇宙论、认识论的集大成者,是我们需要继承的宝贵遗产。  相似文献   

6.
善与恶是道德哲学最基本的概念,我们无法轻易对善恶作出判断。圣经旧约《创世纪》认为在神创造的世界,只有吃了善恶树上的果子才拥有智慧能分辨善恶。尼采宣称凡是增强人类权力感,增强我们人类的权力意志以及权力本身的东西,都是善;凡是源于虚弱的东西都是恶。这些说法都具有一定的道理,但不一定都合理。善之动力与要求是来自内在良知的,恶之动力与要求来自不正当的欲望,但是善与恶之内容与判断准则还必须兼顾外在处境。善与恶的评判者可以是上帝,也可以是权力感的增加与否,但更是如卢梭所说,是"良心"。本着良心所做的事为善,昧着良心所做的事为恶,而"好心做坏事"的定夺又值得我们思考。  相似文献   

7.
为了揭示王阳明"致良知"命题的思想意义,采用儒家经典解释学思想的方法,认为"致良知"就是良知从人心的"本然之知"回到本心的"明觉之知"的过程,它的逻辑就是由体到用,最后回到体,亦可以称为"知行合一",即本体的良知与主体良知的合一,以及主体认知与主体实践的合一。  相似文献   

8.
四句教是阳明晚年提出的教旨,涉及本体与工夫两个层面.心体具有超越性、完满性,无滞无着,故"无善无恶";其本然状态合乎天理,故又为"至善".也正因心体无欠无余,故工夫只能在意动上实施,致其良知.工夫中因个人根器不同而有顿、渐之分,但这只是在"悟"的层面,最终仍需切实地入"修",工夫整体仍是渐修.四句教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禅宗影响,但更应当看到其与儒学传统内在的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9.
王阳明之“知行合一”基于“心外无物”的存在,而此存在的分裂则是造成知行二分的原因。就知行本体言,“知”是作为万物本体之良知明觉的发见,并且因心物一体之故,良知明觉之发见亦即存在之开显;“行”包括人之意念与身行,但因意念、身行与万物之存在一体不分,故“行”实指向良知之开显或存在之开显。因此,“知”与“行”皆为良知在时间中的开显,是同一存在的不同面向。就功夫言,“知”指体知良知,“行”指开显良知。因为良知非存在又与存在不分,且心物一体之真实存在没有主客之分,故知良知即开显良知为一体性的存在而抵达良知。因此,“知行”是一个致良知功夫的两个方面,二者皆指开显良知为真实的存在,即一体性地“存—在”是知行合一功夫的本然。  相似文献   

10.
张载"为天地立心"是"四为"中最根本的一句。"天地之心"是指天地"意之所向",即天地生物之心,亦即人心、仁心、天德良知;"为天地立心",即儒者应该肩负起为社会确立以善为核心的道德文化价值的历史使命。往哲先贤所努力倡扬的"仁民爱物""天下为公""明德至善""民胞物与"等,都是"为天地立心"。"为天地立心"是一种实学,需要人们努力担当起呼唤道德自觉和社会良知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11.
期待可能性理论:引进还是拒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期待可能性理论是规范责任论的产物,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大陆法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焕发着巨大的生命力。但结合我国的刑法理论来分析,期待可能性理论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具体表现为期待可能性的性质和地位无法界定,标准比较混乱,而且由于期待可能性理论和我国犯罪构成理论难以找到契合点,引进的实际意义不大,故不能将其移植到我国刑法理论中。  相似文献   

12.
中国在司法实践中确立了驰名商标反淡化制度。混淆理论通过跨类混淆来达致对驰名商标的反淡化保护;联想理论重视商标持有人的利益诉求,强调对驰名商标的"绝对保护"而不论是否存在混淆可能性。联想理论不足以独自证成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的合理性,往往通过经济学上的搭便车理论和其他理论来为其佐证。中国驰名商标反淡化立法在联想理论和混淆理论间摇摆不定,导致执法和司法的混乱,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呈现过滥的趋势。搭便车理论从社会总福利的角度证成了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的合理性,但更优的方式不是通过社会行政和司法力量对驰名商标进行保护,而是通过将社会成本转换为私人成本的方式避免联想和淡化,避免驰名商标反淡化的扩大适用。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现代商标功能的转变,对于驰名商标的保护也经历了一个从混淆保护到淡化保护的过程。淡化理论本身既具有法理学基础,又符合商品经济的发展趋势,加上美国和欧盟在这方面立法上的成功经验,所以很多学者都认为,此次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以下简称《商标法》)修改中应引入此理论。怛综合分析我国国情及驰名商标认定的现状,《商标法》的宗旨与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要求,目前引入淡化理论还为时过早,不会起到相应的积极作用。建议此次修改中完善驰名商标特殊保护的重点工作还应是进一步加强混淆保护制度,并在此基础上为今后的淡化理论植入做铺垫。  相似文献   

14.
科学革命论在阐述现代科学演进中作为主流思潮的同时,其意义在无限扩展中导致认识上的诸多困惑。本文批判了科学革命这一基础概念被滥用而陷入的困境,提出对科学革命论的质疑和淡化。以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对科学革命论予以修正,用科学发展论构建现代科学演进的概念图景。  相似文献   

15.
试论“等效翻译”及其局限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等效”是当代翻译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它虽产生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 ,却对翻译理论研究和文学翻译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 ,“等效”理论在读者群界定问题上颇有争议 ,理论框架结构还有一些难以自圆其说之处。因此 ,在目前情况下 ,追求读者反应的大致相同可能对指导翻译活动更具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6.
凯尔森的一般规范论体系中始终贯穿着一个混淆:规范是作为语句而存在,还是一种偶然性的事物存在。这一混淆不仅体现在他对规范的定义上,而且也存在于他提出的规范的模式和基质理论以及对规范逻辑问题的分析中。这一方面体现了凯尔森把语言分析作为规范分析基础的思路,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了他对实证主义法学基本原则的坚持。对他这一混淆的澄清,对于我们研究与规范相关的理论问题有着重要的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17.
从行政管理新理念看政府改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重塑政府的全球化浪潮中,描述了行政管理从"统治"到"治理"的划时代变革,评价了新型行政管理理念。包括重新理解政府、行政责任从模糊到清晰、权力依赖和互动伙伴关系、重界政府权限及行使方式等。在充分肯定治理理论的合理与新颖之处的同时,对治理理论的困惑与迷茫进行了反思与质疑。  相似文献   

18.
学科体系的完善与否是衡量一门学科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职业教育学作为一门年轻学科近年来发展迅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从其学科体系的建设上来看,还存在学科概念系统尚未成熟、将教材体系等同于学科体系、逻辑结构不清晰、内容上的模仿与移植等问题。如何克服这些问题,职业教育学可尝试按照科学职业教育理论、哲学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职业教育理论"三分法"模式进行学科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9.
儒家文化的非宗教性特征表现为,在宇宙论上它认为宇宙的终极原因是"一阴一阳之谓道";在本体论上它走向了境界的形而上学;在认识论上它主张宇宙本体是能认识的;在道德观上它相信人具有自我完善的能力,无需上帝拯救灵魂;它坚持"广大高明不离乎日用"的观点,崇高的理想就存在于人的日常生活当中。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三个代表"的思想,启示我们重视网络文化与生俱来的先进性最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性、创造性、自由性、开放性、群体性;同时也启示我们正视与网络文化先进性共生或寄生的负面影响极端个人主义倾向、价值观的混乱、正确政治立场的丧失、几乎等同于"美国文化"的国际互联网络文化的渗透;把握中国网络文化的先进方向要做到大力发展作为支撑点的知识经济,坚持邓小平理论指导,提倡不损害共同理想的多样性,发展对网络信息的过滤管理,吸收国际网络文化的精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