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日本当代作家村上春树在其众多的作品中,为我们揭示了在后消费时代中,现代青年的孤独、迷失、绝望的精神状态。在村上春树的几部作品中,以荒诞的手法指出人类的生存现状,更是蕴含着作家的人道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2.
刘艳 《浙江社会科学》2006,2(3):174-179
本文从“永失家园”、“爱情的孤独属性”、“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对立与隔阂”、“逡巡于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历史文化心态”四个方面,阐释了中国现代作家的孤独体验问题。指出它是作家在传统与现代交合过程中无所依傍的矛盾复杂心态的精神表征,是现代知识者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文化的撞击与合流当中,陷入灵魂撕裂般痛苦和心灵炼狱般煎熬的精神巨痛的产物;因此,它既隐喻了现实生存的困境,又喻示了身处文化困境的他们精神历程的复杂与思想演进的艰难。  相似文献   

3.
弗洛姆认为现代人比历史上任何时候的人都要自由,然而现代人却没有享受到真正的自由,而是逃避自由。这个结果主要由社会和人心理双重压力所致。一方面,现代社会打破了原来的束缚,获得了很大的自由,但这种自由使得人们在现代社会中感到孤独和焦虑;另一方面,逃避孤独、渴望联系是人性中固有的因素,精神孤独和物质缺乏同样令人无法生存。为了克服孤独,人不得不逃避自由。逃避自由的主要机制就是权威主义、破坏欲和机械趋同。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人类认识活动的哲学剖析,可以进一步明晰孤独意识的概念。作为人类自我意识的具体形态之一,孤独意识是主体与对象相疏离而导致的一种深度的心理体验。基于这样的哲学思考,可以探寻到孤独意识的两个主要成因(即主体精神需要与实现可能性之间的冲突、主体超越意识与其超越有限性之间的冲突),深化对孤独意识积极意义的理解:孤独不仅是人际的重要补充,更是人类获得幸福与成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施蛰存都市题材小说,一方面着眼于弗洛伊德主义性爱与文明相悖的基本命题,揭示性爱与现代文明的冲突所导致的精神病态、变态或精神分裂;一方面着眼于现代都市人精神上的孤独、寂寞、忧郁以及在强大生活压力下的生存困境,无意中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走在了同一轨道上、并表现了与其相应的现代意识。  相似文献   

6.
孤独意识产生根源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孤独感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其重要表征是主体与对象相疏离所导致的一种铭心刻骨的精神空落感。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人也许能够忍受诸如饥饿或压迫等各种痛苦,但却很难忍受所有痛苦中最痛苦的一种──那就是全然的孤独;而日本哲人三木清则更直截了当地宣称“一切人间的罪恶都产生于不能忍受孤独”,并且进一步认为,“孤独之所以令人恐惧并不是因为孤独本身,而是由于孤独的条件。任何对象都无法使我超越孤独,在孤独中我是将对象的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来超越。”①毫无疑问,人类孤独意识的产生根源是极其复杂的,本文试图对以下三个具有…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孤独代代传承,抒写孤独是中国现代文学不可或缺的一个主题。1940年代的师陀更是将孤独主题在其小说集《果园城记》中发挥到了极致。在《果园城记》中,叙述孤独与孤独叙述二者有机融合,建构和彰显了文本强烈的“孤独”主题。  相似文献   

8.
乌托邦精神与反乌托邦精神是中国人精神生活的中心冲突,它在深层体现着人类现实生活的矛盾和焦虑。近代以来无论是保守主义还是激进主义取向,由于对现实生活世界的遗忘和忽视,都没有实现乌托邦精神的批判重建。立足于中国人生存模式的深刻转换与现实生活世界的真实根基,树立与现代生活紧密联系的过程意识、家园意识和共生意识,能使乌托邦精神真正引领人们走向价值创造之路,成为内蕴于现实生活世界并提升现实生活世界的真实力量。  相似文献   

9.
孙慧 《阴山学刊》2014,(6):66-69
"返乡"是各国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重要情节元素。《圣经》和《尤利西斯》在象征手法下,揭示了更多不同于一般意义的"返乡"内涵。通过对这种特殊心境的根源探究,为孤独、焦虑的现代生存心境寻求可能存在的精神指引。  相似文献   

10.
刘艳 《东岳论丛》2007,28(4):97-101
张爱玲的作品,以女性孤独无力的生命存在状态,弥漫濡染到生命底蕴深处的荒凉的家园幻梦和浓厚的末日意识,表达着她"倾城的孤独"体验。负载着这份无法消解的沉重,张爱玲在提取出现代人精神内核之余,努力求得"就近"的平安,这自然又使她的创作有别于西方存在主义作家寻常所作的哲理关照,呈现出倾城的落落寡合的孤独向日常生活层面回落的态势。  相似文献   

11.
李伟萍  朱丽 《兰州学刊》2006,(12):163-165
明治三十年代末,日本文坛掀起了以告白自己为主要特色的自然主义文学运动。在西方个人主义思潮的涤荡和日本传统文化的束缚下,日本自然主义以“自我”为核心提出了一系列创作主张。以法国自然主义文学为镜,可看出日本自然主义文学明显呈现出觉醒了的近代知识分子难以确立“自我”的“愚钝迷惑”的特质,但不可否认的是日本自然主义文学以“私小说”的独特文体对日本近代文坛的繁荣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闫晓荣 《阴山学刊》2003,16(1):98-101
日本的民族主义在近代曾恶性膨胀 ,脱离了理性的轨道 ,最终走上了军事扩张的歧路 ,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令世人忧虑的是 ,自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后 ,随着内外形势的变迁 ,日本社会又滋长了一股强劲的“新民族主义”浪潮 ,对日本国的社会走向与对外关系必将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由于日本的岛国地理位置和独特的地域文化,孕育出单一性的大和民族,大和民族带有独特的民族特性,这种民族特性在世界看来往往具有矛盾性,野蛮与文明并存,优越感与危机感同在,无论是国民性格还是民族的文化,无一不显露出其民族的矛盾性。日本人的矛盾性与他们的地理环境有关,也与历史文化的演变和独特的审美有关。了解日本民族的矛盾性,探究他们矛盾性的根源,是真正了解日本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陈立旭 《河北学刊》2003,23(5):5-10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完整的理论体系,是新的理论体系,是发展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中的理论基石、理论内涵、集中概括、落脚点、灵魂相互联系,形成了一个整体;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内涵中,对思想路线的理论创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对治国方略的理论创新、对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理论创新,相互联系、渗透、贯通,形成了独特的理论结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体系加深了对"三个规律"的认识,因而具备指导人们有效改造客观世界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否定南京大屠杀,否定日本侵华史,是从战时日本当局,到战后的日本右翼学者与政客,一以贯之的政治宣传和喧嚣,背后隐藏着他们险恶的政治用心和蛊惑人心、颠倒是非的目的。中国人民与世界上主持正义的人士为了维护历史的真实与人类的正义,与他们进行了长期的斗争。世界正义的潮流浩浩荡荡,不可阻挡。在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包括日本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下,日本一些右翼学者与政客推翻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南京大屠杀案和日本战犯的判决的言论与企图,都是注定要失败的。而中日人民世代友好与世界和平之船必将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相似文献   

16.
刘炳范 《齐鲁学刊》2007,(2):110-114
《世态》是战后日本著名作家织田作之助的代表作。这篇小说具有典型的无赖派文学特点,它以自嘲手法对战后日本混乱的社会现实、人们苦难的生活及卑琐的心理状况进行了深刻揭示;它又是一篇私小说,真实反映了作家的心理世界和思想特点;它也是一篇元小说,鲜明体现了作家的文学观念和创作过程。  相似文献   

17.
刘毅 《北方论丛》2004,(4):58-60
川端康成文学是日本传统文化底蕴与西方现代文化的有机交融,<伊豆的舞女>则是他告别新感觉派、打造独特的文学之路的最初尝试,堪称川端康成文学之花的蓓蕾.在清婉动人的爱情故事背后,含蓄地体现了这部作品的潜在主题.  相似文献   

18.
日本独特的自然和文化地理环境造就了独特的古代民族宗教——原始神道,独特的民族文化又塑造出了独特的民族性格和双重心理,并成为左右日本民族心理及行为的精神底蕴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初期,这种浓厚的文化氛围为明治政府所利用,培植出了日本近代祭政一致的国家意识形态——国家神道,影响至今。  相似文献   

19.
意义投射作为人类思维和认知的一种方式,是隐喻过程的一种抽象载体,在不同的语言系统中都得以体现。人类自身在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感知是人类认识更复杂、更抽象事物的基础。在汉语、日语、英语三种不同类型语言中,“手”词族语义投射的普遍过程为人类思维和认知的共性提供了证明。然而,基于乔姆斯基所提出的普遍语法框架的人类语言是普遍语法和个别语法的有机结合,因此,相似的认知过程中也存在着某些差异。  相似文献   

20.
试述日本神道与武士道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敬神崇祖为内容的神道是日本民族固有的原始宗教,也是日本民族的主要感情生活方式;以忠诚勇武为内容的武士道是日本封建武士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一种战争道德,经七百年武士统治的积累,已积淀为日本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神道以其特有的信仰和祭祀形式,为武士道提供了宗教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