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4 毫秒
1.
康德的“先验”与“超验”之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康德哲学中的"先验的"(transzendental)和"超验的"(transzendent)这两个历来颇有争议的术语进行了全面的清理,并结合相关概念如"先天的"(a priori)、"经验的"(empirisch)、"内在的"(immanent)等术语作了细致的区分,说明康德使用这几个词并不是随意的,而是有严格限定的、不可取代的含义的,以为康德对这些词的使用存在"混乱"的看法是站不住脚的.文章后面还对Kemp Smith以及牟宗三在这个问题上对康德的误解和批评进行了逐条反驳,维护了康德思想的一贯性和严密性.  相似文献   

2.
谢林早期的自然哲学是其整个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方面的重要著作有《自然哲学观念》、《自然哲学体系初步纲要》和《自然哲学体系初步纲要导论》.在这些著作中,谢林在继承了康德和费希特奠定的唯心主义传统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对于自然现象的独特解释,这种解释表现为不同的先验演绎路径:辩证的演绎,关于因次论的演绎和带有目的论色彩的演绎.  相似文献   

3.
关于经济学中文译名的确定经过,在1980年出版的拙著《中国经济思想简史》下册中已有简略的说明。十年来,从已经发表的文字来看,新的进展不大,还没有超过那本书所说的内容。现在我根据自己掌握的史料,并参考我的学生戴金珊博士收集的史料,对这一问题作更详细的说明,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多层面的休谟问题所体现的对观念的追究溯源,对康德和胡塞尔先验思想的形成都产生过重大影响。康德借助于因果规律的客观性限定完成了第一层解决,但是失于论证不足以及对感性直观之杂多本性的前提性批判。基于对意向性本源的构造能力尤其是质料的先天综合的发现,胡塞尔揭示了被康德的先验哲学、甚至也被休谟本人所遮蔽的"休谟问题"的隐秘的本质,也揭示了一个更为原始的"先验"的含义。  相似文献   

5.
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力图提供道德得以可能的论证,完成为道德奠基的工作。他认为以休谟为代表的感性论实质上是把道德的根据放在经验上,让道德遵循经验的原则,从"经验"来解说道德。在批判"经验"的同时,康德对传统的理性主义伦理学也进行了彻底地改造,以先验演绎的全新方式为人们展现道德的根据、原则之图景。同时,他还在自己的体系中试图合理解决道德观念与道德实践即道德的超验部分和经验部分的分歧和隔离。康德在论证道德时所提出的问题,他解决的方式,对于我们今天的伦理学探讨有着巨大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先验(transzendental/transcendental)和超验(transzendent/transcendent)在德文和英文中是同一个字源,从哲学含义上把它们区别开来的是康德。康德在使用这两个词的时候有些混乱,有时也把两者混同起来,但有一点则是十分明确的,即它们都不是来自经验,都是独立于经验的,从而提出了他的有名的先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在康德看来,所请先验,就是先于经验,先于经验的形式就是先天范畴,它们是使经验知识成为可能的东西,换  相似文献   

7.
提到“先天认知结构”,往往被认为是唯心主义的论调,因为康德在他的唯心主义先验论中首先提出在人的认识活动中存在着“先验的图式”。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对“先天认知结构”存在的可能性进行了考察,对“先天认知结构”和“先验的图式”两个不同概念进行了解读和比较辨析,从物质前提、形成发展的原理和机制等方面论证了“先天认知结构”是唯物主义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1913年胡塞尔发表了《纯粹现象学通论——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一卷》。时至今日,如果要追问这部百岁著作的历史意义,最好从它与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对比说起,确切地说,是从胡塞尔对先天综合知识的理解说起。胡塞尔现象学在这个问题上改进了康德的先验哲学,解开了康德在先天综合知识的问题上的许多谜团,使之更切近于我们的实际认识过程。当然,他也留下了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为什么康德对范畴的先验演绎写了两个阐释?我的回答是康德对对象的多种表述实际上是统一的,他的范畴的先验演绎是为了解答范畴为什么能对对象先天有效。他的两版演释都是为了这同一目的,而之所以写了两个阐释,除开第一版演释写得晦涩难懂之外,更主要是因为第一版演释并没有全部完成演释的目的,而第二版演释则发展完善了第一版演释。第一版演释康德所分析的对象是Gegenstand,是狭义的对象,只证明了范畴对此对象的客观有效性。第二版演释康德所要证明的仍是范畴对对象(Gegenstand)的先天有效性,但他这次则是从宽泛意义的对象(Ohjekt)入手,首先证明范畴对对象(ObjekI)有客观有效性,其次再证明范畴对对象(Ohjekt)中的狭义的对象(Gegenstand)有客观实在性,从而更加全面地证明了范畴对对象的先天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下半叶的捷克现象学深受胡塞尔影响,形成独特的现代化批判理论。其代表学者帕托切克指出,现代性的危机是意义的危机,主张战胜“日常规则”,将“灵魂的忧虑”融入责任与义务。换言之,捷克现象学是对现代非人格化现象的哲学反思,它将阿基米德支点重新由人的主体移向外在,将价值的探求追溯到前笛卡尔时代,即承认自由、德性和良知等价值根源于外在的超验之物,从而将认识论的探讨转变为本体论的探讨。通过对超验、良知和责任等命题的阐述,捷克现象学为陷于道德相对主义的现代欧洲人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从超越性的哲学路径证明了康德关于自由原则的一条定义,即有别于自然法则的自由法则是道德的法则。  相似文献   

11.
"三言"发迹变泰型故事的母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三言"中发迹变泰故事进行母题分析,从感生与异貌、女人与酒、命运与机遇3个层面观照发迹变泰型故事的创作心态和接受心态营建这类故事的结撰者及其所面对的读者群皆来自于社会底层,在现实生活中备受压抑,尽尝了世态炎凉,才会有如此强烈的发迹梦幻.此类作品所反复咏叹的神异的命运和机遇,其实是欲于世态炎凉的际遇中令这些处于底层的人们建构一种生活的信心.  相似文献   

12.
上古曾称天子所居之处为"县",进而扩而大之,将整个国家也称为"县",以"县官"指天子;"官"有国家义,天子是国家的象征和代表,因此由"官"又引申出天子义.对"县官"、"官"二词的天子义,现代一般大型辞书往往只停留于前人的识断,释义未周,皆当乙正之.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同学"一语在世俗、道教和佛教文献中的使用情况探讨了"同学"之称的源流演变.指出现代汉语中的"同学"之称为中土文献所固有,并非来自佛教文献.但它能够古今承传历久不衰,宗教文献(尤其佛教文献)中"同学"称谓用法的流行,起到了不可或缺的延续和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4.
将"言"、"语"二字置于先秦这一语言发展的断代进行穷尽式考察,分析了"言"、"语"在先秦时期的主要区别,认为"言"、"语"作名词时,两者都有俗语、谚语、名言之义;在表示言论、话语时,多数情况下可以通用,但在表示相互约定的话这一意义时,"语"不可以代替"言"的意义;在作动词时,其语法功能和词义则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  相似文献   

15.
将"言"、"语"二字置于先秦这一语言发展的断代进行穷尽式考察,分析了"言"、"语"在先秦时期的主要区别,认为"言"、"语"作名词时,两者都有俗语、谚语、名言之义;在表示言论、话语时,多数情况下可以通用,但在表示相互约定的话这一意义时,"语"不可以代替"言"的意义;在作动词时,其语法功能和词义则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  相似文献   

16.
小学源流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学”一词的涵义随着古今变迁而多有不同 ,但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从学制的角度来理解 ,指童蒙少年阶段的教学 ;从教育的内容来理解 ,指童蒙教育的具体内容 ;从学术分类的角度来理解 ,主要指的是文字、音韵、训诂之学 ,这层涵义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7.
“白马湖文学现象”应该是发源于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 ,形成于浙江上虞白马湖畔春晖中学一个独特的文化与文学的现象。在白马湖畔 ,不仅开始了这群 (同人 )作家的集体聚合 ,而且在与风光旖旎的湖光山水的融合中 ,形成了他们基本的文化个性与艺术风格。所以立足于上海立达学园与开明书店的教育探索和与文化传播的“立达派”“开明派”都只是这一文化和文学现象的延展与流衍。  相似文献   

18.
"五九"国耻纪念日,是中华民国建立后第一屈辱的国耻日。这个由中日"二十一条"签订,引发的国耻纪念日,从民间自发纪念开始,到最终成为"国定纪念日"一步步走上了正规化的道路。追溯"五九"国耻纪念日的由来,有助于彰显时人的爱国热情,从而激发国人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结。  相似文献   

19.
"寻根文学"的时代性局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寻根文学",虽然给中国新时期文学提供了相当丰富的创造性的文化资源,但作为一种文学文化思潮又十分明显地存在着某种时代的局限.这提示我们注意当前文化全球化进程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0.
60年代以来,美国的家庭问题日益严重,出生率急剧下降,离婚率直线上升,性解放极度泛滥,家庭观念日渐淡薄。这些现象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美国社会各种因素结合的产物。如民权运动、新女性运动、性解放运动、开放同性恋运动、离婚法的放宽等政治因素;移民和美国家庭的流动、工业化和城市化、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过多地“接管”了家庭职能等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新教思想、文化传统、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等意识形态的因素。这一切历史因素交织在一起,最终酿成了美国“家庭革命”的苦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