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孔健  张春田 《船山学刊》2011,(3):141-144
章学诚始终强调有别于"文人之文"的"著述之文"。1789年后他所作的《原道》、《原学》等文代表了其古文观的发展。章对古文意蕴和浙东学术的理解,表明他继承了《春秋》的血脉。他所追求的古文,其实是继承了《春秋》家学的这一支的"史文"。  相似文献   

2.
清代学人的学统意识比较明显.桐城派合程朱道统与韩欧文统于一身,成为清代文论的中坚.章学诚生当桐城派兴盛之际,其以史统文的学术取向遂与桐城派在古文理论上产生了争论.鉴于桐城派文论学者论述已多,本文着重阐述章学诚的古文理论,从学统与文统,学与文,义法与清真等方面比较章学诚与桐城派尤其是与姚鼐古文理论之异同.  相似文献   

3.
章学诚字实斋,号少岩,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浙江绍兴)人,生于乾隆三年(1738),卒于嘉庆六年(1801),是我国继刘知几之后的又一位颇有建树的史学理论家。自从“五四”运动之后,胡适提倡研究章氏的吏学理论,人们对其理论评价越来越高。本文根据自己学习章学诚著作的体会,谈一谈对章氏“史德”的看法,以求教于学界前辈和同仁。  相似文献   

4.
章学诚与《湖北通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学诚,字实斋,浙江会稽(今绍兴)人,生于清乾隆三年,卒于嘉庆六年(1738——1801),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杰出的历史学家。其父名镳,乾隆八年进士,十六年(1751)任湖北应城知县,章学诚随父至应城,时年十四岁。自此之后,章学诚的生平事迹及其方志学理论与实践都和湖北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 章学诚自幼不喜章句之学,而好读史,十五六岁“识趣则不离乎纸笔,性情则已近于史学;塾课余暇,私取《左》《国》等书,分为纪表志传,作《东周书》,几及百  相似文献   

5.
章学诚在晚年所作的《浙东学术》篇中 ,把自己的学术思想归于浙东学派。他所梳理出来的浙东学派源自陆九渊、王阳明 ,经晚明刘宗周 ( 戢艹 山 )传至清初黄宗羲 (梨洲 ) ,梨洲下开万氏弟兄 (斯大 ,斯同 )、全祖望 (木射山 )的经史之学。这与他在 1777年所作的《朱、陆》篇勾勒出来的朱子的学术谱系形成了一种对衬。从学术史来看 ,这两个谱系中 ,宋代有朱(熹 )、陆 (九渊 ) ,清初有顾 (亭林 )、黄 (梨洲 ) ,至清中叶则隐含为戴 (东原 )、章 (实斋 ) ,这样一种对应关系 ,表现出章氏本人对自己学术地位的自负。而在乾嘉考证之学盛行时 ,章学诚在…  相似文献   

6.
(一) 近年来在对章学诚的研究中,存在着不同的意见和倾向。例如有人在论述中把“人民性”、“唯物主义的自然史观”、“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这些桂冠都加到了章学诚的头上,甚至认为章学诚的“《古文十弊》,其中内容似乎是《新青年》时代文字解放的先驱”;也有人在论述章学诚时,只谈学术渊源,不谈阶级属性,把主要篇幅花在细枝末节的考证上,笼统地说一些“不为时俗所囿”等不着边际的话;最近,又有人不满意过去把章学诚抬得太高的现象,要求翻案,指责章学诚“想得多,做得少”,不及朴学家的工夫踏实,是一个说大话的空头史学家。  相似文献   

7.
苏轼的文章理论体系及其美学特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苏轼在欧阳修的奖擢下跃入文坛,正是北宋古文运动将要取得实绩之时,而这个实绩之主要体现应该说就是苏轼的文章写作和文章理论批评,正是苏轼为北宋古文运动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苏轼的时代已经是古文的时代,骄文的违反辞达,仅剩下一点未珍之余风,而古文的违反辞达,则有“求深”、“务奇”两种弊端,成为新的“时文”,可称之为“古体时文”。所以,革除这一新的文弊,便成为当时文章批评的主要任务之一。苏轼承担了这一历史使命,他的文章写作和理论批评主要就是围绕着这一问题而展开的。针对唐代古文运动以来倡导古文者在观念主张…  相似文献   

8.
光考据不行,还需要思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让我从章学诚(实斋)说起。去年,我读一本史学史论文集,读到一位已故学者谈章学诚的文章,主要部分自然对章进行了充分的表彰,但文尾处忽然菲薄起来了,如说有常识性的错误,等等。这使我很惊讶,因为这位学者是素来不肯菲薄人的。当然,我的意思绝不是说对章学诚只准捧,不准骂;不是这样。常识性错误,很多人发生。后来,我又读到这位学者的老师的纪念论文集,其中一位香港学者的文章讲了一段往事。一些弟子坐在老师周围,忽然问起老师对章学诚的看法,这位老师回答说, “读书少的人,好发议论”。这一下,我总算找到根底了。二十年来,我们史界广大师生,对“论从史出”、“以论带史”以至“史论结合”的这几个提法,虽然已经觉察到“论从史出”和“以论带史”这两个提法各有偏差,也觉察到“史论结合”这个提法比较稳妥;但在实践中要完全祛除偏差、保持稳妥,看起来还不容易。这中间有个传统、有个影响的问题存在。你跟着一位  相似文献   

9.
欧阳詹,福建泉州人,唐贞元八年进士及第。他是闽中最早一些驰聘中原的文士之一,也是中唐时期热心于“古文”的文学家。其遗集《欧阳行周文集》,迄今仍完璧传世。贞元初年当韩愈的创作成就还很有限的时候,欧阳詹就开始了古文写作。①后来韩愈所倡导的儒学复古和古文运动,更是给予大力支持。韩愈说到:“欧阳生其志在古文  相似文献   

10.
《古文观止》从十七世纪末问世以来,就得到人们重视,成为我国流传最广的古代散文选本.但这部《古文观止》中的大部分选篇,和在它之前三四十年出版的、由金圣叹评选的《才子必读古文》相同.《古文观止》中的许多思想性较强,艺术分析较为细致精到的评语,也往往和《才子古文》雷同.这说明《古文观止》的编选者吴楚材和吴调侯是参考过《才子古文》的.但由于他们的封建正统思想较浓,艺术欣赏水平不是很高,因  相似文献   

11.
黄强 《晋阳学刊》2005,(4):94-98
明清时期的"以时文为古文"即"以八股文为古文".其理论概括指向三个方面一是从文章学的角度出发,认为八股文写作要素有助于古文,丰富了古文的表现技巧;二是从"文以载道"的传统观念出发,认为八股文"代圣贤立言",为古文树立了征圣宗经的榜样;三是从功能和价值判断出发,认为时文有害于古文,降低了古文的品位.对三种不同的理论指向应给予辨证的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2.
时文"以古文为法"肇始于宋代科考改革,并成为科考制度下历代士子的共识.这种时文法古思潮和创作实践成为古文得以复兴与繁盛的最根本因素,尤其是适应于应试技法的实际需求,极大地推动了古文文法的探讨与总结,促进了古代文章学的兴盛.尽管科考时文屡遭历代学者文士的诟病,但倘若没有科考时文实际需求的催动,古文的复兴与繁盛将会较为滞后.  相似文献   

13.
洪本健 《文史哲》2003,(6):38-44
朱自清古典文学修养十分深厚,文学观又是沟通古今的,因此,他的美文创作很好地继承了古代散文的优良传统。从他的审美观念及以情动人、写景如诗如画、构思注重文眼、语言新而不失自然的创作中,可以明显看出我国古代散文的现代影响。  相似文献   

14.
刘振东等人合著的《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史》强调古代"散文"的本体性与"散文"体式的发展与流变,重点放在了考察、分析、说明每个时代的散文比前代有哪些进展、突破和变化上。这一研究本身是一个难题,刘振东等人撰述上的得与失,对于当前学界依然风行的散文史写作有较大的启发意义,他们的努力也许能够促进更好的古代散文发展史或演变史问世。  相似文献   

15.
现代游记散文尖锐地反映了现代人的生活状况和文化心理,呈现出深广的社会性特征,实现了对古代游记的审美超越。游记散文作家在批判与建构的二元哲思中,充满对于民族国家的想象;在现实还乡与精神怀乡的双重维度中,熔铸进深广的社会性和现代性因子;在外在描绘与内心体验的两相观照中,描述了现代人的都市困境。  相似文献   

16.
李强 《兰州学刊》2008,(6):149-152
欧阳修创作于庆历年阃的《醉翁亭记》。是中国古代散文史上的一篇典范作品,当时就已经引起了人们欣赏和研究的热情。在宋元文人看来,《醉翁亭记》吸收了古代经典作品的创作经验,也受到中唐韩愈散文创作的影响,这两方面的认同也为《醉翁亭记》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自宋初到欧阳修的时代,散文作家们逐渐语助词在文章中的审美作用,他们的散文创作实践产生《醉翁亭记》的现实文学土壤。正是在继承与创新的基础上,欧阳修创作了这篇千古美文,并借此将北宋散文革新运动推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文论中“怨”的基本内涵,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的基调,屈赋所体现的“怨”的悲剧本质及其封建消极性,正是中国古代文人悲剧审美的精神底蕴。  相似文献   

18.
为文尚"气"古已有之,但"文气"在散文创作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至韩、柳等古文家出始广为人知.韩愈因"气盛言宜"而遍悟文体,将诗赋之情趣风神纳于应用文之中,创造出名为"古文"的各种成体的短篇散文.柳宗元主张"凡为文以神志为主",以"志"为气之帅,"神"为气之精,运用比喻和寓言写了大量书愤明志的杂文,以及不少令人读之悠然神远的山水游记.他们的"古文"创作思想在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散文家从魏晋南北朝起便有着比较自觉的文体意识。这种文体自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散骈并用;二是诗文互渗。中国散文文体裂变的先兆发端于晚清域外游记,但过去的文学史家只关注重大的事件、外在的口号之于散文文体变革的意义,却忽视了可能引起文体裂变的那些处于萌芽状态、混沌一片,因而是更曲折潜在的隐性因素。文章还考察了梁启超的新文体,指出新文体散文仍属于旧文学的范畴。一方面,梁启超将我国杂文学传统的优势和缺点发挥到极致;另方面,他启迪了中国散文的新变,促成了现代散文格局的重构。  相似文献   

20.
白崇 《晋阳学刊》2008,(1):112-115
刘宋散文是魏晋散文到南朝散文的过渡,它既继承了魏晋散文重视抒情、古朴清竣的特征,又体现了散文骈对艺术、声律艺术的进步,在艺术特征上具有了古朴尚质与华丽整饬并存的特征。因此,刘宋散文既保留了魏晋散文的传统,又引导了南朝散文的发展,在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