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孟娜 《理论界》2008,(4):241-242
本文分析了我国电视节目中存在的低俗化现象,通过阐释“电视节目低俗化现象”的基本含义,进而深入剖析这种现象的表现和成因,并对防止、遏制低俗化现象提出建设性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我国电视娱乐节目中的低俗化现象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以电视娱乐节目的历时性发展为个案,分析说明国家、市场、社会等力量在电视娱乐节目的各发展阶段中是如何先后入场,这些力量又是如何演变和相互抗衡,并不断推进电视娱乐节目中的低俗现象发展,形成当今低俗化这一社会问题的。  相似文献   

3.
从1958年到2018年,中国电视走过了60年。回顾60年的发展历程,中国电视的媒介演进是社会建构的结果,也深度参与着社会改造的进程,电视与社会"共同成长"。在唱衰电视声音渐响的当下,中国电视今天所面临的困境并非仅仅关涉媒介层面,电视的"老化"本质上源于电视与社会所构筑的传统的社会互动关系失灵的困境。由此可以看到,如何重构诸种社会力量反身定义自己,构成中国电视重新出发的关键突破口;从"电视机"到"数字媒介"的转型,也是其未来至关重要的发展进路。  相似文献   

4.
大数据、5G、云计算等新兴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新媒体空间成为社会舆论传播的重要场域,媒体低俗化问题也延伸到了新媒体空间,移动客户端、网络直播、短视频等新应用、新业态的不断涌现使得新媒体空间低俗化表征日趋复杂多变,"乱象"丛生,给主流意识形态、政府和媒介的公信力以及个体的全面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与危害。新媒体空间低俗化"乱象"的成因在于新媒体信息传播的三重失衡,即新媒体信息的自由生产、传播与用户道德自觉的失衡,新媒体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失衡,新媒体技术滥用与社会监管的失衡。从加强内容建设、培养文明自律的网络行为、加强新媒体空间治理、丰富道德实践活动几个方面对新媒体空间进行道德重构,是新媒体空间走出低俗化的出路,也是新时代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的教育正处于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关键时期。电视媒介教育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的有效工具,是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学校教育的有力补充,也是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强调电视媒介教育功能,注重对电视媒介的教育性研究,建立电视媒介教育的完整理论体系和科学方法,使电视媒介教育沿着健康、有序的轨道发展,更好地为受众的自主性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服务。本文通过对我国当前电视媒介教育的现状分析,对在自主性学习中发挥电视媒介教育的作用及发挥电视媒介教育作用的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以期能够拓展适应新时期发挥电视媒介教育功能的新思维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电视媒介灾害信息传播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灾害事件发生后,电视媒介及时传递灾害信息,积极引导社会舆论,在灾害救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电视媒介灾害信息传播主要有电视新闻、电视评论、电视访谈、电视广告、电视服务类节目、电视晚会等六种形式。但传播过程中还存在灾时传播和平时传播失衡、过度报道和同质报道显现、煽情报道和作秀报道时有发生等问题。做好电视媒介灾害信息传播,要注重灾害报道和平时报道的结合,要完善电视媒介灾害报道应急预案,建立电视媒介灾害信息传播运行和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7.
吴鑫  冯莉 《江海学刊》2012,(1):228-233
媒介生态学主要研究大众传媒作为人类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环境因素对人类生活方式和文化发展的影响。当前,在电视媒介生态系统中,数字新媒体技术自身的生态变化以及由此引发的我国电视媒体内部、外部的生态变化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重要问题。数字电视技术朝向家庭多媒体平台转化;实现电视节目生产专业化频道与大众化频道的错位竞争;在进一步扩展媒介融合中强化品牌传播意识;逐步建立三级电视运行机制;努力实现公共电视传播机制的现实运作等,是完成当前电视媒体结构转型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8.
"剩女"这一话语在我国当代大众文化中的迅速走红,与各类媒体的偏好和持续塑造有关。事实上,"剩女"话语并不具有真实性和客观性,媒介中呈现的"剩女"形象和现实社会中未婚男女的实际并不相符;媒介建构"剩女"话语是男性媒介话语权运作的结果;"剩女"话语被受众广泛接受与我国男尊女卑的传统文化和择偶观念密切相关;"剩女"话语传播背后是民粹主义盛行的中国传媒文化。媒介在建构和传播媒介话语过程中的失实和偏颇,不仅造成大众对事实的错误认识和评价,也有碍我国媒介文化的创新发展和国民素质提高。迎合和阻遏商业媒介低俗化冲动的力量同样来自受众,受众媒介素养的提高会倒逼大众媒体创造和传播专业健康的媒介文化。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的电视娱乐节目普遍存在理性缺失的现象,突出表现为媚俗文化的泛滥,如节目内容极度浅显甚至低俗、节目形式缺少创新等。电视娱乐节目中理性缺失的根本原因在于商品逻辑的入侵和操控,娱乐节目被包装成一味迎合观众需求的、亟待出售的商品。而大众传媒则为娱乐节目的商品化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经过大众传媒的中介,娱乐节目被转换成为了模式化、同质化的消费主义文化。事实上,电视娱乐节目仅仅满足了观众低层次的、虚假的需求,而压抑了人们真正的主体意识,削弱了其进行独立思考和批判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现实传播环境下中国电视媒介特性的发现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华 《南方论刊》2006,(10):54-55
随着消费社会的到来,消费主义文化渗透到各个领域。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带来了传播技术的不断更新,新型媒体如互联网、手机短信、网络电视等的出现,作为传统媒介的电视如何应对当前变化万千的传媒生态环境,如何利用自己的媒介特性发挥自己的特长呢?本文试图透过对电视媒介在当前传播环境下出现的一些趋势如电视节目播出方式——直播化,电视播出内容——娱乐化,电视受传出现互动等现象进行探讨与思考,进一步把握电视的特性,更好地地推动电视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徐振祥  冉华  刘艳娥 《云梦学刊》2009,30(5):151-155
电视娱乐节目以其参与性、娱乐性、体验性、互动性等优势能够充分建构利益联盟和开发产业链接,形成节目的规模效益。电视娱乐经济的兴起是与注意力消费和乐趣消费导向为基础的。我国电视娱乐经济具有鲜明的特征.电视娱乐经济价值的实现是以资本创造力、注意力吸引、公众参与性和传受双方的共赢性为基础的。  相似文献   

12.
黄坚波 《云梦学刊》2004,25(1):84-85
中国传统雕塑一方面有着辉煌成就,但另一方面中国雕塑却一直是一门非“艺术”的艺术。它始终处于民间创作的地位,从未作为一门艺术的独立形态而发展,根源在于中国雕塑存在着理论缺失。究其原因,则在于中国传统哲学的限制;缺乏全面深入的理论指导;落后的科学技术的制约;传统习惯的制约等等。中国的雕塑工作者有必要更多的掌握西方的理性认识,从而给民族艺术带来新的生机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瞿优远 《云梦学刊》2006,27(1):154-155
新世纪以来,中国体育传媒,特别是体育报刊表现出新的特征和发展趋势,这是由与其相对应的中国受众在数量上、兴趣上和关心程度上的独特性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4.
当今传媒低俗化的深层原因及其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奕 《云梦学刊》2009,30(2):39-41
近年来,由于传媒竞争的加剧、传播观念的扭曲、传媒人社会责任感的缺失以及监管的缺失,传媒低俗化现象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治理传媒低俗化,应将党的领导和政府监管、传媒自律、行业规范、公众监督以及提升公众传媒素养有机结合起来,形成遏制传媒低俗化的网络式的制约机制体系。  相似文献   

15.
刘艳娥 《云梦学刊》2014,(5):142-146
制度安排是诠释当今中国传媒体制改革发展深化的重点与切入口径。中国传媒发展及其体制改革与中国特色的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相互交嵌,传媒系统与传媒文化以及社会其他子系统和场域发生着错综复杂的关联。中国传媒的制度调整与体制创新不仅需要考虑传媒本身的行业特性,更要基于传媒发展演进的生态视角,考虑传媒生存形态、传播形态和运营形态等赖以形塑的宏观外部情景系统,以完成中国特色传媒制度框架的建构、修正与完善。  相似文献   

16.
媒体方言传播的文化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继娅 《云梦学刊》2009,30(4):154-156
方言被广播、电视等媒介较广泛地传播运用.具有语言传承的文化层面的积极意义。但作为大众传播的节目形态,面临文化产业化,大众传媒必须注意方言节目在受众“接近性”、传播有效信息、以及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上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朱莉 《云梦学刊》2002,23(6):123-124
中国电视广告在中国广告业中一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但是,中国电视广告却正处于量泛质劣的尴尬处境。观众需要高质量的电视广告引导消费、传播文化,时代需要高质量的电视广告打造品牌。中国电视广告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中国广告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18.
冯建华 《云梦学刊》2010,31(1):150-152
互联网促进了新闻流通领域的开放,对外媒体已很难拥有信息资源上的对外垄断优势,惟有提高新闻品质和公信力,才能增强舆论影响力,进而担负为中国塑造良好国际形象的重任。  相似文献   

19.
谢晓霞 《云梦学刊》2003,24(5):26-30
杂志这一现代传媒在中国兴起和繁荣的原因很值得探讨。近代印刷业的发展是技术基础,近代社会的动荡不安以及知识分子对启蒙武器的寻求是社会基础,西学东渐以及新学的兴起为其做了主体方面的准备,近代都市的发展则为杂志提供了大量的消费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