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借助小说的成功,"第二十二条军规"已经作为一个固定词条被加入英语词库中。在小说中,虽然它没有具体的内容,却变化多端、从无形到有形,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并作为一个权力中心存在并发挥着作用。在社会学领域里,米歇尔.福柯对权力理论做了详细而全面的论证。借助福柯的理论,可以看出"第二十二条军规"有着像"圆形监狱"一样的精思巧构,并由于其隐形的"工具"而愈发变得强大。正是因为看透了其运作机制,小说主人公约塞林才得以找到突破"第二十二条军规"的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2.
<第二十二条军规>在"黑色幽默"派文学中占有突出的地位,是这一流派的代表作.在人物特征、表现内容、结构情节、语言特征等方面<第二十二条军规>均呈现出独特的写作技巧及构思."第二十二条军规"这个词汇作为"难以逾越的障碍"或"无法摆脱的困境"的代名词而被人广泛地运用.  相似文献   

3.
一美国小说家约瑟夫·海勒是黑色幽默的最重要作家。他的《第二十二条军规》是其成名作,也是“黑色幽默”文学的代表作,已被公认为美国当代文学史上的“经典性”作品。《第二十二条军规》这部作品的表层意义十分明显,暴露美国军事官僚机器的黑暗和不人道,揭穿了美国政治与军事政策的伪善本质。但这并非小说的基本主题。海勒曾说:“约塞连的情感并非我在战时的情感,我是战后才体会到的。这本书在更大的程度上是对50年代社会情绪的反应,对麦卡锡时期的反应。在《第二十二条军规》中,我写下了自已对一个处于混乱中的国家的感受,我们至今仍在忍…  相似文献   

4.
谭瑛  田昆 《理论界》2008,(5):159-160
笔者着重分析了《第二十二条军拗中话语对人的摧残,对生命的蔑视。同时,通过分析“第二十二条军规”的特点及其所暗喻的事实,笔者认为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表达了作者海勒的一种反对“冷战”的意识倾向。  相似文献   

5.
约瑟夫·海勒在其最具代表性的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中运用非线型叙事、片段和悖论等叙事手法,构筑了一个荒诞、荒谬的小说世界,以此来影射官僚机构的腐败无能、专横残暴和不可理喻以及当代美国社会的混乱、疯狂和荒诞,从而揭示了现代人荒诞的生存状态以及个人在这个世界中的渺小和无奈,使读者理解小说所表现的非理性等主题,进而体会小说文本世界所折射出的美国社会的黑暗和战争的残酷.  相似文献   

6.
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运用讽刺暴露等手法,无情地揭露和鞭挞了战争的荒谬和不道德以及美国社会的黑暗和罪恶。  相似文献   

7.
《第二十二条军规》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约瑟夫.海勒的代表作,也是"黑色幽默"小说公认的代表。自《第二十二条军规》问世以来,已引起无数批评家从不同的角度对它作出评论。无论这些评论家作出何种评价,这部小说的喜剧性都是毋庸质疑的。本文将从喜剧性重要的反讽特征来分析这部小说,并探讨反讽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叙事技巧着手,分析了意识流手法在这部小说中的运用,从而说明小说展现了故事之外的叙述者的部分意识流,而其意识流的展现对于揭示小说的主题有着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论述了长篇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荒诞的写作技巧,进而探讨该小说的后现代艺术特色。小说中荒诞的写作方法主要有两种主要的类别:一是嘲弄的运用;二是语言的运用。而正是这种荒诞的写作技巧体现了该小说荒诞的主题。  相似文献   

10.
《第二十二条军规》中人物的象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二十二条军规》是美国当代作家约瑟夫.海勒的代表作,也是文学流派黑色幽默的经典之作。在书中,海勒通过对众多人物的描写与刻画为读者勾勒出一幅美国当代社会的众生相。海勒描写人物的方式是讽刺式的,同时也是超现实主义的,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与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现代人在技术理性世界交流信息和沟通情感的处境是尴尬和无奈的,文章试图从这一角度出发来分析刘震云《手机》的主题内涵。小说不仅揭示了现代人“说话”的混乱和无助,而且指出了在这样的生存状态中,人类最终将丧失自己。同时在对现代人的荒诞境遇极尽戏谑嘲讽之后,也试图为其寻找存在之家,呼唤人们能重返大地诗意的栖居。  相似文献   

12.
商志 《殷都学刊》2006,(4):8-16
《殷虚书契考释》本罗振玉之作。一部分人却认为是王国维所作,罗是窃取者。然据多方真实可靠资料可知,王著罗窃之说十分谬误。漏洞百出,不可凭信。  相似文献   

13.
田淑晶 《理论界》2014,(7):149-151
悖论是诗歌语言的菁华。诗歌中的悖论语言是如何构建的,其中是否存在某种基本模式,悖论的诗性功能依托怎样的语言机制,是悖论研究中的基本问题。悖论区别于它者的基本规定性是针对一个陈述的判定中共存荒谬与真实两种相互矛盾的判定。判定依赖特定的话语系统。诗人通过不同话语系统的并置和转换创造了悖论。悖论的诗性功能源自不同话语系统转换和并置产生的否定和虚无。  相似文献   

14.
张岳庭 《云梦学刊》2011,32(5):115-117
《小王子》通过主人公小王子在星际间流浪的故事,刻画了一个荒诞的大人世界,但作者没有停留在对现象的描绘上,而是进一步揭露了其本质,那就是爱的缺乏。深受"存在主义"文艺思潮影响的作者为了给荒诞世界找到出路,塑造了小王子这一爱的精灵。小王子上下求索,最终寻找到爱的真理的过程是一部成长史,其间寻找的艰辛以及找到真理之后的"凤凰涅槃",体现了作者对人生命运的感悟。小说写于二次世界大战的最黑暗时期,其"荒诞"和"爱"的主题其实也是作者对战争本质的揭示以及赢得和平途径的思考,而小王子对爱的真理的寻获也预示了作者对和平到来的信心。  相似文献   

15.
《瓦城上空的麦田》是鬼子创作的一篇极具震撼力的中篇小说。小说通过对普通人家一桩寻常小事的叙述,揭示了生活中所谓的常规性秩序所产生的难以僭越的荒诞性力量对身处其中的生命主体造成的无法修复的创伤与隔膜,从而再次阐明了人类生存中永远无法摆脱的某种宿命。  相似文献   

16.
王凤仙 《齐鲁学刊》2012,(5):141-144
《多余的话》是文人瞿秋白面对死亡考量自己短暂一生的荒诞体验书写。瞿秋白站在死亡的边缘,终于从"沉沦"中解放,获得了彻底的自由,发现了自己的荒诞性生存状态。命运的左右,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对立,真实自我与社会身份的疏离,失去了精神故乡的流浪,与现象生活的隔膜,所有这些都构成了瞿秋白的荒诞感。《多余的话》超越了阶级、政党和各种"名目",是文人瞿秋白源于生命存在的自由言说。  相似文献   

17.
威廉·华兹华斯的《孤独的割麦女》,描写了一位在农田独自劳动的爱尔兰少女的形象,体现了作者在创作中的一种倾向,即用个体来表现普通人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