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袁玉立 《云梦学刊》2011,32(4):20-21
我首先赞成这样一些大致公认的观点,即对学术大师(这里主要指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大师)的定义、评价和认定,应当经历一个较长阶段。学术大师一定是对学术史、学科史(包括工艺史)产生了重要影响的人物,他们是我们在回忆和研究学术史、学科史时绕不过去的人物。他们对这一学科,  相似文献   

2.
沈跃春 《云梦学刊》2011,32(4):24-25
何谓学术大师?学术大师是如何产生的?刚才听了几位教授的发言,对我很有启发。有的说学术大师不是培养出来的,不是宣传出来的,不是评选出来的,而是熬出来的;有的说学术大师不是自封的,也不是计划出来的;有的说学术大师有其成长条件,不同于学术权威,要慎用学术权威;还有的说既然学术大师是熬出来的,那还要评吗?由于学术  相似文献   

3.
一学术大师无疑是学术发展的标杆。在学术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都企盼学术大师产生。那么,何谓学术大师?学术大师是学术领域中某一学科或多个学科的杰出代表。学术大师应该是学术水平高超、造诣精深、成果丰硕的优秀学者。  相似文献   

4.
以往我们一般把精通历史传承下来的文本看成学术大师的标准,并带有社会宗法性地把目光指向在这种文化传承链条中占据老师地位的人.由于特定的社会历史事变和西方学术大师现象的冲击,关于学术大师的上述确认规则已经失效.但是,在历史观念的痕迹的干扰下,新的学术大师概念并未随之确立,从而导致中国学术界学术意识的集体迷惘.因此,应该尽快确立赋有文化进取精神的学术大师的原创标准.  相似文献   

5.
余三定 《云梦学刊》2011,32(4):10-11
何谓"学术大师"?这是一个只能作经验性描述且争论颇多的命题,一时不便作简单界定。我觉得我们可以从反方向的角度来进行论证,即采用"排除法"来展开初步的梳理和辨析。我以为,根据当今学术界的现实情况,如下几点是完全可以成立的,即:学术名星不是"学术大师";  相似文献   

6.
刚才大家提到许多问题,我就从这些问题讲起。首先是社会学本身的历史问题。社会学停了二十多年,重新要搞起来,需要有一个过程。我们可以用社会学的观点、方法来研究社会学本身。社会学是社会的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有它的历史条件。它的内容、立场、观点、方法决定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有人说可以为学术而学术,我们不相信这一点。学术也是历史的一部分,我们就要用这个观点去研究探讨社会学本身的历史。要总结这段历史,那不是很容易的事情。现在我们不忙于做这个事情,因为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做得好。  相似文献   

7.
○桑老师,您好!很高兴您接受我的采访。政治学在中国已经有了很大规模、很高层次的发展,但是对于许多人来说,无论是知识界还是社会其他方面,似乎还有很多不了解甚至不认同的地方。首先想请您谈谈,您是如何走向政治学研究的学术之路的?●人生之路有其必然性,也有其偶然性。从我的经历来看,走向政治学之学术之路还真有些偶然  相似文献   

8.
我认为学术腐败产生的原因之一,是在我们的社会当中,知识主体的生存道德、创造能力和研究水平,与学术进步和制度安排不相适应。造成腐败的原因,大家比较流行的说法是社会转型,而在社会转型背后有更深刻的转型,也就是知识转型。知识转型就意味着知识的生产、传播和性质有了新的特点,所以知识转型对知识生产者,对从事知识产业的专业工作者,对他们的活动带来了一些影响。这个影响就是知识转型带来的学术转型、知识分子地位的转型。从学术转型来讲,现在的这种知识体系,从它的制造、传播来看,大概经历了这么一些变化:从叙述转向创新,从思辨走向实证,从单一走向多样。同时,学术自身的生态环境也会发生变化。所以,我们要重新认识学术的内涵。在信息化的社会里面,我们要重新区分文字生产和思想创造、学术原创;学术转型给学术生产带来层次性的要求。回到学术的本意上来讲,它是一种稀缺性的,创造性的,神圣的活动,但是在现在的社会里面,这样的活动可能不是唯一的,因此我们也要允许一些生产文字的人的生存。学术转型带来知识分子活动方式的转型,从过去对思想理论的简单诠释转向一种创造,从过去的单一层次变成现在多样性的层次,这些就给我们带来一系列的新问题。就我个人而言,在我的学术追求当中,我不担心我的道德底线,我担心的是我的能力、水平,我需要不断地与时俱进;如果做不到,那么就有可能突破道德底线。知识分子还没有适应知识转型带来的学术转型,所以就会出现学术腐败问题。面对一个变化着的社会,主体事物是最重要的;主体事物的道德操守以及自身能力的不足,可能就是学术腐败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王巍 《云梦学刊》2012,33(4):24
当前社会处在结构转型期,使得学术发展的很多领域和问题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需要澄清对学术管理的认知,正确看待学术管理问题.我认为,从学术发展的内在规律角度出发,目前社会上和学界对学术管理问题的讨论亟待澄清的问题之一,便是学术管理的边界意识.  相似文献   

10.
卷首语     
著名作家铁凝在谈到“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缺少什么”时说:“我们的小说创作,缺少一种对人生对生活谦虚之心、耐烦之心。我们这个社会正处于不耐烦的时代……不谦虚、不耐烦使我们看不到心灵更深处的走向,看不到时代的命脉,也就表达不出让读者信服的作品,更不可能有思想,产生令人震撼的力量。”她主张作家对人生要有谦虚、耐烦的态度,这样搞创作,会走得很慢,但会很有力量,很可靠。此为确论。据说我们这个时代是诞生思想大师、文学大师、学术巨匠的时代;新的伟大的文化复兴也是民族心灵对这个时代的殷殷期许。因为我们这个民族经历了太多的痛苦…  相似文献   

11.
高小康 《文史哲》2002,(1):82-85
从学术理路上看,清代的国学较多地具有近代意义上的“科学性”,而王阳明的心学则更多地带有个人的主观意志倾向,所以心学在清代学者的心目中地位不高。从时代环境来看,清代统治者对知识分子的压制和利用,也是导致心学凋落的主要原因。然而尽管如此,王阳明心学所表现出来的精神自主需要仍然隐藏在像戴震这样的正统学术大师的内心深处。与此相反,清代学术讲实事求是的“科学性”,却未能表达个人道德意志的需要,这不能不说是人文学术的一种衰落。  相似文献   

12.
现在提出“厚今薄古”,也就是说应该克服偏重研究古代的偏向。为什么今天一般偏重于古代的研究呢?我以为这是为研究而研究,为学术而学术的思想还未得到彻底批判,还未清除的结果。科学工作者不关心当前的社会实际,忽视现实社会翻天复地的大变化和一日千里的大发展,当然谈不上研究工作如何为政治服务的问题。厚今薄古就是要我们多研究现代的东西,我的体会,也就是要结合中国的社会实际,尤其是现代的、当前的社会实际,  相似文献   

13.
《百家讲坛》的热播,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在学术与大众间架起一座桥梁,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学术研究虽然有其独立性,但时代的需要、社会的发展,都要求学术走出“象牙塔”、走向大众,这是学术本质上实践性的复归,也是社会科学的本质要求。当然,学术走向大众,不可能也没必要将一切学术大众化。由于自身的特点和传播方式的局限,学术与社会大众有一定的距离,而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工具为学术走向大众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土壤。那种认为学术走向大众就是学术的“庸俗化、简单化”的观点,实质是“精英文化”居高临下的自我陶醉和自我封闭。  相似文献   

14.
生活方式与消费文化:一个问题、一种思路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在对马克思、韦伯、桑巴特等学术大师就生活方式理论贡献重新审视的基础上,指出近年来我们在研究中所忽视的问题。本文认为应该在文化、历史的视野下去看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主义文化,去看我们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因为我们的国情与西方发达国家有过侵略,掠夺的历史不同,加上“二结合”问题,即大商人、商业集团和包装他们的大广告业的结合;广告业与媒体的结合,使得我们的社会发展面临一个严峻的挑战。那就是,我们的内部矛盾需要我们自己去消化,我们在竞争中转移来的外部矛盾也要我们自己来消化,这是冷酷的,但同时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  相似文献   

15.
钱念孙 《云梦学刊》2011,32(4):9-10
"学术大师与当代学术发展"这个论题很好,可说抓住了何为学术大师及学术大师作用的一个关键之点。在我看来,堪称学术大师者,其成果应能推动当代学术发展;也就是说,是否参与乃至引领当代学术建构,是衡量学术大师的一个重要标准。粗略分之,学者、专家、名家、大师,  相似文献   

16.
○石教授 ,我阅读过您的很多研究论文和著作 ,也听过您在不同场合为不同对象作的学术讲演 ,从中感受到 ,您非常注重研究成果的长期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 ,非经深思熟虑不轻易作出自己的判断 ,力求著述的科学性、思想性和应用性 ,并特别注重逻辑推演上的思维个性、语言的洗炼和文化穿透力。我想 ,您的这种学术风格和思维个性的形成 ,可能与您的治学背景和学术传承有一定的关系 ,您认为这一判断准确吗 ?●上述评价有些过誉。风格上的特点也是见仁见智的 ,很难作价值衡定。但后一判断是有道理的。从我自己的成长历程来看 ,在攻读硕士、博士学位阶…  相似文献   

17.
《家庭科技》2009,(12):25-25
最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选出30位"国医大师"。这些大师们年龄最大的93岁,最小的74岁。 吃得好不代表身体好 很多大师都强调:第一,饮食必须适合身体需要;第二,"适可而止"最重要。  相似文献   

18.
我为什么讲这个题目?因为这个题目是有争议的,很多人认为今天不需要鲁迅。而我很坚定地说,我们今天依然需要鲁迅。下面我来陈述一下我们今天为什么需要鲁迅,讲一个我理解的鲁迅。我先从一件小事情说起,就是前年,拍摄了一部电影叫《鲁迅》,在拍的过程中,曾经征求过我的意见。我就提了一个很不客气的一个意见。说这个电影的中心是要表现一个人情味的鲁迅,写了很多很富有人的情性的鲁迅,就是塑造了一个好爸爸、好老师、好丈夫、好朋友的这么一个鲁迅。当然,  相似文献   

19.
丁怀超 《云梦学刊》2011,32(4):22-23
学术大师不是一般的学术工作者,而是具有开创性成就和引领性作用的学术工作者,是顶尖级学术工作者。大师在学术上不仅是专家,而且是通才;不仅成果丰硕,而且引领风尚;不仅解决学术难题,而且指引学术方向,影响学术道路的选择。就此而言,中国当代没有什么学术大师,至少可以说学术大师寥寥无几。中国当代的学术正以扁平的方式向  相似文献   

20.
余秉颐 《云梦学刊》2011,32(4):11-12
学术大师在学术领域都是有"立"有"破"的。首先要说明,此处所谓"立",指学术大师在学术上提出的有价值的新理论、新学说,无价值者不属于新理论、新学说,自然也就不属于"立";此处所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