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桃花源记并诗>是陶渊明的代表作,前人多有研究且认识渐趋一致.而有关"桃花源"这一地理位置真伪之争论则颇为激烈.通过对当时流传的几种武陵人奇遇故事的比较,认为:陶渊明亦不过如当时之小说家,将这一怪异故事记载下来罢了.因此<桃花源记>是一篇小说,其中之"桃花源"这一地理位置亦不宜坐实.而<桃花源记并诗>在历来陶本中"文"、"诗"并载,这种文体特征极有可能受到佛经文体偈颂相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李光摩 《学术研究》2023,(11):162-169
《桃花源记》与《桃花源诗》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思想差异,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桃花源。《桃花源记》对应的是仙境桃源,它是陶渊明根据当时社会传说故事润色而成,体现的是当时一般社会大众的道教信仰,即追求洞天福地、长生久视的思想;而《桃花源诗》则对一般社会大众的道教信仰提出了批评,它展现的人间桃源是一种带有复古倾向的羲皇之想。这才是陶渊明所欲表达的。《桃花源诗》与《桃花源记》共同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文本——《桃花源记并诗》。这既是一次文体的创新,也是一次思想的对话。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究竟应在何处?前人有影响的说法有三;一说在武陵(今之湖南桃源县境),一说即柴桑庐山的康王谷(又名楚王谷,今江西星子县境),一说在北方的弘农或上洛。笔者认为庐山康王谷说是正确的。持“武陵”说者,仅凭《桃花源记》中有“武陵人捕鱼为业”之句,就硬说桃花源在湖南武陵,并进而以武陵境有桃源县,说桃花源就在桃源县。其实,桃源县初置于赵宋时代,由隋武陵县改称,距陶渊明写作《桃花源记》晚数百年之久。至于《桃花源记》中所称的“武陵人”,本是暗指陶渊明自  相似文献   

4.
桃源问源     
清时日本学者桥川时雄在其校补的《陶集郑批录》中说:“考六朝时,士君子颇有喜异闻之风,桃源亦是当时喧传之异闻,而陶公聆此,乃为记录之,取其合自家隐逸之理想。”此处所讲的桃花源故事为当时“喧传”之“异闻”,是信而有据的。与陶渊明同时而略晚的刘敬叔,曾在他的《异苑》中记载了一个和桃花源故事颇类似的“异闻”:“元嘉初,武陵蛮人射鹿,逐入石穴,才容人。蛮人入穴,见其旁有梯,因上梯,豁然开朗,桑果蔚然,行人翱翔,亦不以怪。此蛮于路砍树为记,其后茫然,无复仿佛。”南朝后期著作《武陵记》也记述了蛮  相似文献   

5.
自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问世以来,其笔下没有战祸、没有王税、人们怡然自乐的世外仙境“桃花源”,为人们所景慕而企盼。  相似文献   

6.
北宋文人苏东坡在评论盛唐诗人王维的诗、画时曾这样说:“味摩谓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话之画,画中有诗。”这个十分精当的评论也适用于富有诗情画意的优美散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便是这样的情景俱佳的作品。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和刘宋初期,这是个大动乱的时代。东晋与十六国的共峙,南北朝的对立,使人民在战乱和压迫剥削的双重磨难下挣扎。《桃花源记》正是作者和人民痛恨这个时代的产物。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族家庭,他的青年时代也曾有过“济苍生”的壮志。在《拟古》诗里,他说:“少年壮且厉,抚剑独行游。”在《杂诗》里,他…  相似文献   

7.
桃源望断无寻处──论“桃花源”及其变体刘明华一、“桃花源”折射的悲剧心理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与他的杰出作品《桃花源诗并序》分不开。从文学的角度看,这篇诗及序想象奇特,构思精巧,语言优美。从思想史的角度看,它又闪耀着大同理想的光辉。...  相似文献   

8.
“桃花源”是显现于《桃花源记(并诗)》中的理想社会,但其意蕴内涵却在文艺实践中不断地得到丰富与发展.“桃花源”题材的图像创作推动了“桃花源”意蕴的演绎与发展,这种创作以《桃花源记(并诗)》中“桃花源”文学原型为核心,立足语言与图像符号在表现中的互通与交叉,通过对文学原型“出位”元素的表现,将源文本中的文学场景、文学场域以及文学意象置换于图像世界,创造了图像世界的“桃花源”,“桃花源”形态与意蕴在不同主体、相异符号的置换性创作中得到不断衍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及诗,下同),在刊物上多年不被提及了。“四人帮”倒台后,人们又提起它。但是到底应该如何评价这篇作品,从近年来发表的几篇文章来看,仍有分歧。本文仅就《桃花源记》的产生和它的社会意义及其对后代影响等问题,做一点探讨。 (一) 《桃花源记》尽管用浪漫主义手法写了一个世上乌有的桃花源,但实际上它是东晋现实的产物。东晋王朝在失陷了中原,偏安江左后,腐朽的统治阶级集团不顾人民死活,仍在进  相似文献   

10.
汉晋以来的民间宗教与太平信仰决定了桃花源故事的民间性.<桃花源记并诗>的文体特征和作为志怪笔记"实录"、"游心寓目"的写作意识,透露了它的民间无意识本质.民间性桃源村社暗合了主张个人在同天地社会的自然和谐中获得生存自由的晋以前的传统文化,而同当时上层精英主张在世外寻求解脱的仙境说、净土说等新思潮格格不入.陶渊明诗文的伟大价值就在于它们以素朴的民间形式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基核.  相似文献   

11.
著名陶学大家、学者吴云先生《厚积薄发颇具创见的佳作——评魏正申的〈陶消炎片明集译注》论及《桃花源记》时赞称:魏氏“第一次提出了‘桃花源思想’,这是魏正申几十年来研究陶渊明的全文与全人,以及陶所处的时代的深刻体会。”资深的吴先生赞魏氏“第一次提出‘桃花源思想’”此语一出,陶界皆惊。陶学家赵治中、张驰,李金坤、李华(江西)、刘继才、宋绪连、陈忠及笔者都在文章中涉评“桃花源思想。吴先生在本文中称陶公”晚年形成‘桃源思想为主要标志的桃源思想;对桃源思想的三重表述”。以吴先生对百年陶学的洞察,娴熟,其赞称魏氏“第一次提出了‘桃花源思想”必为考证所得,绝非臆断。笔者浏览20世纪陶学家论述,  相似文献   

12.
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一向被誉为文学长廊中的艺术珍品,一千五百余年来,对其寓意或褒或贬,争论不休.一是"小国寡民"说,认为陶渊明所描写的"桃源"社会是老子复古倒退思想的图解.一是"乌托邦"说,认为陶渊明描写了一个极乐的"大同世界",代表着人类的一种理想和追求.我认为:《桃花源诗并记》是作者针对黑暗的社会现实而主观构想的一种幻境社  相似文献   

13.
李光摩 《学术研究》2012,(6):139-144
陈寅恪《桃花源记旁证》提出了对《桃花源记》颇为出人意表的解释,引起唐长孺等学者的质疑。由于质疑者不理解陈寅恪的论证方法及立意所在,因而论辩双方并没有形成真正的交集,基本上是各说各话。事实上,桃花源的原型在江南抑或西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因桃花源而兴起的关于坞堡的历史想象与现实寄托。《桃花源记旁证》一文意在借鉴历史上西北坞堡之经验,考古证今,化虚为实,在20世纪30年代民族危亡之关头,提示国人在西北地区创立现实版的桃花源,藉以保存种族及文化,以为民族复兴之根基。从某种意义上说,《桃花源记旁证》就是陈寅恪的一篇政论。  相似文献   

14.
艺术是生活的反映,艺术家的生活实践是进行艺术创作的基础。艺术形象植根于现实生活,艺术形象的创造,是以作家丰富的生活经验为依据的。我们想从这一认识出发,来考察一下《桃花源记》与陶渊明的生活的联系。 大家公认《桃花源记》的产生有其现实基础,即当时的黑暗现实。但在这黑暗现实的基础上,作者何以能描绘出和平幸福、一片光明的桃花源生活图画呢?关于这一点,许多人都说是作者靠想象虚构出来的。也有人说,是诗人从和现实相反的方向上去想象,虚  相似文献   

15.
“桃花源”原型探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距今已逾一千六百年,早为人们知晓,由此而产生的成语“世外桃源”更是家喻户晓,人尽皆知。该文描述的是一奇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记述诗人发现的由山口小洞而入,“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洞内人生活落后、守旧、封  相似文献   

16.
文学史上常常有些文学现象令人击节称奇。往往某个作家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意境,乃至所运用的某些创作手法,惊人相似地在另一个无论是地域还是年代都绝对风马牛不相及的作家作品中出现。这是偶然的巧合,还是必然的因承,抑或是后浪推前浪式的历史进步,的确引起人们莫大的兴趣。就拿中国东晋时代的作家陶渊明和法国启蒙运动时期的作家伏尔泰来说吧。公元五世纪初叶,陶渊明完成了他的传世之作《桃花源记并诗》,其间精心描绘出一个诗人心目中理想的社会模式“桃花源”。无独有偶,十八世纪中叶,伏尔泰在他最重要的哲理小说《老实人…  相似文献   

17.
《桃花源记》与武陵苗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晋诗人陶渊明名作《桃花源记》(以下简称《源记》)以异常优美的笔调给世人描绘了一个理想社会。然而,桃花源是子虚乌有还是实有其境,给人们留下了千古之谜。唐代诗人王维认为:桃花源是神仙境地,可望而不可期;韩愈则认为桃源理想荒唐无稽:“神仙有无何渺茫,桃源理想诚荒唐。”;而王安石却认为桃源与现实社会根本不同:“望夷宫中鹿为马,秦人半死长城下。避时不独商山翁,亦有桃源种桃者。此来种桃经几春,采花食实枝为薪。儿孙生长与世隔,虽有父子无君臣。”①苏轼则明确指出桃源不在天上,而在人间,桃源中人并非虚无缥缈的神…  相似文献   

18.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包括诗,下同),前人曾作过许多研究,都认为《桃花源记》里所描绘的社会是空想的乌托邦。其实,《桃花源记》所描绘的那幅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劳动、平等自由的美好的社会生活图景,并非作者的凭空虚拟,也不是幻想的再创造,而是切切实实的当时居住在武陵地区的苗族社会的写真。  相似文献   

19.
《读山海经》与《桃花源记》皆陶渊明寄托之作.陶渊明寄情神话世界,并非启幕金玉、珠宝、神仙洞府,而是膏黍、膏稻等百谷自生的稷泽.稷泽、都广之野神话与小成都传说皆源自蜀地.都广之野是伏羲、黄帝所居之地,也是民风纯朴、自然的国度.人心只有忘掉利欲、智慧,回归素朴自然,才能与伏羲、神农之民相遇,才能进入桃花源.  相似文献   

20.
此中有真意——读谭时霖《陶渊明诗文英译》(全集)黄汉平记得多年前一个炎热的夏日,初读谭时霖教授《陶渊明诗文英译》(英汉对照),仿佛进入一个清新的“桃花源”境界,那感觉有如陶诗所云: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Acaptiveinthecagefory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