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郭士民 《创新》2015,(2):82-86,127
要对当今的中国知识分子有所认识,就必须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进行回顾。中国几千年的皇权专制传统,给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带来的影响是,既主动追求一种对政治的依附,同时又坚守着一种"兼济天下"的传统价值理想。随着科举制的成熟和完善,"志于道"的理想最终被"学而优则仕"的现实利益所掩盖,成为服务于君王的工具。今天,虽然市场经济已经重新形塑了社会的方方面面,但知识分子对于政治权力的依附心理仍然根深蒂固,成为公共层面的中国知识分子发挥作用的最大阻力。  相似文献   

2.
辛亥革命时期的女知识分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辛亥革命时期女知识分子的崛起,是中国近代化历史进程中的必然产物,也是妇女解放运动形成高潮的鲜明标志。该时期女知识分子具有较强的反封建意识,热烈追求民主、自由、平等、独立的理想,较多的群体意识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在革命的秘密工作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她们的崛起,显示了中国近代女知识分子的觉醒和力量,为妇女解放史揭开了崭新的一页,但她们的价值与作用并没有得到社会的承认,其地位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一、邓小平的价值哩想 价值观是一种观念,是人的追求和期望,是人的评价和选择。价值理想是价值观的核心内容之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理想和价值追求。邓小平同志的价值理想则集中体现在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他指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以下凡引此书只注卷数和页码),这就是邓小平同志的价值追求。它既包含了对共产主义最高理想的向往,又包含了对社会主义理想的追求,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追求。 邓小平的价值理想,具体表现在他对“社会主义”这一概念的阐述之中: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不是社会主义,没有物质文明不是社会主义,没有精神文明也不是社会主义,等等。这些论述都很重要,它勾划出邓小平同志完整的社会主义理想。从这些论述看,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价值理想的内涵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 二、邓小平的基本价值尺度 价值尺度,是指价值的评价标准。它也是价值观的核心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4.
《社会工作》2008,(13):64-64
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实践的灵魂,是社会工作者的精神动力。作为一种专业价值观,它的基础是社会主流价值和社会工作专业的独特追求。一般而言,社会工作价值观,是指一整套用以支撑社会工作者进行专业实践的哲学信念,以人道主义为基础,充分体现了热爱人类、服务人类、促进公平、维护正义和改善人与社会环境关系的理想追求。激励和指导着社会工作者的具体工作。  相似文献   

5.
在21世纪即将到来之际,法国《文学杂志》特邀法国各界著名学者座谈法国知识分子当前和今后的任务,并向他们提出了5个问题:1)知识分子应参与社会问题吗?不怕冒风险、犯错误,以及数年之后由于形势变化而遭指责吗?2)从知识分子的行为表现来看,今天的左右派对立到明天仍具有意义吗?3)知识分子的作用仅限于揭露不公正和谴责对人权的侵犯吗?是否还应该讲真善美?4)当代知识分子的勇敢体现在什么地方?5)在怀念和证明“真正价值”的同时,是不是有厚古薄今,甚至反动的想法?A.德伯努瓦和B.H.列维等新一代知识分子分别对这些问题作了回答,现将他们的答案摘译如下。  相似文献   

6.
茅盾从分析徐志摩的主要诗作和散文作品中认为“他是布尔乔亚的代表诗人” (《徐志摩论》),钱杏 说徐“是彻头彻尾的一个进步的资产阶级作家”(《徐志摩先生的自画象》)。我觉得这些论断基本上是符合实际的。现在的问题是,作为进步的资产阶级作家,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其作品究竟有着怎样的特征,或者说他的作品是怎样地反映着生活的? 徐志摩,由于他的出身、经历和文化教养的关系,他的社会理想追求倾向于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特别醉心于英国式的自由和民主。这样的追求在当时应该说是不足为奇的。那个时候,一切尚有追求的知识分子,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7.
梁礼宏 《探求》2003,(3):78-79
“知识分子是什么?”这是个典型的“奥古斯丁的难题”,即不说的时候,比较清楚,一旦想说明白时,反而茫然不知所解了。美国学者萨义德的《知识分子论》(以下简称《知》)是一本专门论述知识分子的著作,其著述深刻而又富有启发性,以独特的视角回答了“知识分子是什么”的问题。萨义德对知识分子的反思有着深刻的现实背景。现代西方主流社会充斥着大量的“知识分子”,他们集编辑、记者、政客、学术中间人于一身,“知识分子”已成为一种特殊的专业群体,成为权力机构的代言人。出于阶级、民族、国家的利益,他们以各种方式(如文学、历史、人类学等文…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和谐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咸杰 《社科纵横》2007,22(8):111-112
和谐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社会理想,儒家对其推崇备至。和谐意识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形成了特有的和谐观。这表现在和谐与治道、和谐与情理法、和谐与无讼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一个永恒的主题,一个为历代青年所探索,所追求,所实践的主题——人生的理想和人生的价值,如朝霞,如旭日,如粒子,如宇宙,吸引着、激励着当代青年在探索,在追求,在实践。理想的境界是美好的,崇高的;价值的尺度是客观的,公正的.它们蕴含在人生的目  相似文献   

10.
林楠  吴育林 《唐都学刊》2005,21(6):64-67
世纪之交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发展战略,这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时代领悟和文化把脉。和谐社会的提出和追求本身包含了非常浓厚的传统美德意蕴,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视域下传统美德具有普世的方法、理想的范导、文化的传承三个方面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1.
李钧鹏 《社会》2011,31(5):1-47
由于道德主义的困扰和内在连贯的分析框架的缺乏,知识分子社会学在学科传统内一直处于边缘化的窘境。目前,对“知识分子”主流定义的本体性假设正在受到质疑,而知识分子作为一种边界划分的过程和后果以及有关知识分子的阶级性等问题开始受到关注。在关于知识分子社会角色定性的问题上存在着教化与颠覆这两种不同的基本立场;而关于其意识来源,传统的研究结论则可以被归纳为经济决定论、社会决定论、场域塑造论与参照群体论。近十年来,新一轮思想社会学的兴起对传统范式构成了一系列挑战。本文认为,作为一种回应,通过将知识分子的政治意识由自变量重构为因变量,有望在知识分子研究领域形成一场以分析社会学为导向的变革,而知识场域、惯习、自我概念、亚文化认同与知识轨迹等概念可以帮助我们提出一个初步的政治认识论框架。
  相似文献   

12.
This article sets out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a new theory of intellectual interventions centred round the notion of positioning. Intellectual interventions are seen as ways in which intellectuals locate themselves in the socio‐political and intellectual field, thereby also positioning others. The existing contributions to the study of intellectuals often take the self‐concepts or dispositions of intellectuals to be fixed, and they tend to focus on the causes and motivations behind intellectual interventions. Challenging this perspective, the theory proposed substitutes a vocabulary of effects for the existing vocabulary of intentions and causes: rather than speculating on the sociological determinants or purposes that underlie an intellectual intervention, this theory explores its effects for the symbolic and institutional recognition of the author(s) and for the diffusion of the ideas propagated.  相似文献   

13.
知识经济为企业提供了获得高技术价值的机遇,其精髓在于如何进行知本转化。知本的核心内容是其知本性,它不仅强调以知为本,包括知识、智力、创新能力,而且强调其转化的市场价值。企业要获得知本转化所形成的竞争优势,必须研究知本转化的市场价值特征  相似文献   

14.
蒋波 《唐都学刊》2014,(1):46-49
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学而优则仕"成为士人一种主要人生追求,但在经学兴盛的东汉,不少儒生却隐居不仕或暂时不仕。经学发达与隐居不仕这一表面上看似矛盾的现象,其实有着内在必然性,它与部分儒生清静无欲、专心经学有关,也是士人生存环境发生改变、汉代选官制度滞后的产物。这类士人或专心习经,或隐居教授,推动了东汉经学的发展;他们习经目的单纯,与当时社会上一些钻营者形成鲜明对比,无形中起了"激贪厉俗"的作用。东汉经学士子的隐逸,大多只是暂时的,并不表明学仕分途。  相似文献   

15.
清末民初的社会言情小说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它将言情与社会结合起来,以社会为经,言情为纬,全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历史面目,特别是作为时代精英的知识分子,他们在时代的镜子面前都客观的体现出了不同的思想和态度:堕落、异化、苦闷、彷徨、追求。在这过渡时代的背后,走出了具有朦胧启蒙思想的觉醒者,开始了近代小说向现代小说的过渡。尽管还体现着幼稚和不成熟,但启蒙成为这一时代的主题。这段时期的历史,主要是通过新的小说形式——社会言情小说来表达的。因此,我们要全面了解这个时代就不能疏忽这一时期的小说,而社会言情小说,以它思想的深刻性,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6.
陈艳楠 《社会》2023,43(2):18-53
五四运动后“救亡”与“启蒙”、“政治”与“文化”的交织与竞逐是我们理解中国近代史的一条线索。既有研究多将恽代英呈现为一个具有道德主义色彩和儒家伦理底蕴的五四知识分子,然而顺着这一思路,我们却难以理解他为何从温和的道德结社转向革命。本文认为,恽代英精神世界中的心学底色,以及他对青年会社会服务经验的借鉴,使他形成了与共产主义者相通的道德认知;道德结社的困境则促使他走向政党运动,以群众运动实践自己的道德理想。恽代英的早期经历为我们呈现了过渡时代具有儒学底蕴的知识分子面对现代政治秩序时的道德困惑,这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共产主义革命对德性的强调以及儒家中国的现代转化。  相似文献   

17.
吴功正 《求是学刊》2002,29(2):90-93
王、杨、卢、骆“四杰”崛起于宫廷诗风笼罩的初唐文坛 ,但他们并没有囿于固有的理念和规范 ,而是在对宫廷诗的改造中完成了新型的创作审美追求。他们的诗作闪烁着社会理想焕激起来的热情和意气 ,又由于个性气质的多愁善感 ,促使他们深入于时间审美的开拓与深化 ,显示了超拔的创作个性。  相似文献   

18.
张巍卓 《社会》2016,36(2):99-122
在早期的1880/1881年手稿《共同体与社会--文化哲学的原理》中,滕尼斯奠定了一门经验的文化科学及其未来理论体系的基础。通过对这部作品的考察,本文揭示了滕尼斯的“文化科学”内含的三个辩证运动着的维度:(1)洞察经验事实;(2)在对事实进行反思的基础上形成生活理想;(3)寻求在经验中实现理想。对滕尼斯来说,“文化科学”的奠基工作同他对德国现实命运的关切紧密联系,面对抽象个人主义与国家专制主义的双重困境,滕尼斯产生了重塑伦理生活的理想。通过“文化科学”对人性的重新解读,他提出了一种可能的“共同体”的生活模式。在1887年出版的第一版《共同体与社会》里,滕尼斯将历史的维度加入“文化科学”之中,继承并发展了1880/1881年手稿的基本问题。本文尝试指出,考察滕尼斯所奠基的文化科学传统,对于反思当今的社会科学研究仍然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9.
法哲学、哲学诠释学的任务从来就是认识知识产权本质及知识产权制度本质。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安排知识产权制度,而其困难在于法律专业的分工导致法律思维的专业限制,只有超越知识产权法才能看清知识产权及其制度本质。用法哲学思维、辩证逻辑的方法分析知识产权制度,探索不同性质的制度结构及相互关系,证明知识产权制度本质是一个均衡对价的制度安排,蕴涵了高超的政治智慧。知识产权立法只有具备这种政治智慧,才能使人们心悦诚服地按照知识产权规则从事生产和生活。  相似文献   

20.
孙歌 《日本学刊》2022,(1):141-158
日本战败之后,经历战争的一代知识分子曾经为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而致力于思想与知识生产,但随着世代更迭,战争记忆的传承在思想史上经历了一个断裂时期,而日本的学院体制也妨碍了其中国观的建设性发展。竹内好在这个时期敏锐地察觉到,日本社会对中国日益失去探求心的现象背后隐藏着一个巨大的危险,即在日本,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成为“未知国度”。中日之间为了真正消除战争,相互理解并不能仅仅停留在友好的层面,竹内好设想的“内在于日本的中国”至今对我们仍具有认识论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