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伦理为教育政策提供道德基础,对教育政策的制定有着特殊意义.但我国当前教育政策的主导模式是精英模式,在教育政策的伦理价值选择上,存在着固有的缺陷.即在问题的认定上,表现为精英价值取代了社会价值;在目标的确认上,表现为形式上的公共利益取代了实质上的公共利益;在方案的选择上,表现为精英认知取代了社会期待;在权力运行上,表现为以行政权力指导学术权力.重建教育政策伦理基础,根本的途径在于推进教育政策制定主体的转型,现实的选择是强化教育政策的伦理基础,提高教育政策主体主观伦理责任,使教育政策伦理价值制度化.  相似文献   

2.
教育政策伦理是教育政策主体调节教育利益所遵循的价值和规范,包括教育政策伦理价值和教育政策伦理规范两个层次。在本质上,教育政策伦理是规范教育政策客观存在的道德关系的准则体系,是调整各种教育利益关系的有效手段,是社会主流价值对教育政策的道德诉求。当前,加强教育政策伦理的研究,对于规范和指导教育政策主体的政策行为,保证教育政策的公正与公平,提高教育政策的效率,确保教育政策公共利益的实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节水型社会建设是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和持续利用水资源最根本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也是缓解人类生存环境危机的战略选择.水伦理的核心思想是调控人们与水环境之间关系的伦理道德规范,在保护、利用水资源过程中应该具有的道德意识与应遵循的道德准则.水伦理的精神实质是以人为本,为人服务,其根本价值目标是人水和谐、人与自然共处.节水型社会的水伦理包括认识和操作两个层面的问题,从认识层面上,坚持水作为道德主体且具有独立价值;从操作层面上,建立用水、管水、治水3个方面的伦理原则.节水型社会的水伦理体系架构可以通过倡导先进的水文化理念、构建节水型社区、体现水资源保护与水权管理制度建设过程中的水伦理价值以及加强节水道德建设得以实践.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公民道德信仰危机是传统理性伦理精神失落而导致的内部伦理价值危机和外部伦理秩序危机.因此需要从内外两个向度合力而为,通过"内外兼修"的方式重建当代中国公民道德信仰.一方面,要通过公民道德教育系统工程建设来进行内部伦理价值重构.为此,需要在公民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上进行结构层次与序列安排的细化探索,实现家庭、学校、社会等多种公民道德教育场域的协同;另一方面,要通过现代伦理国家建设来进行外部伦理秩序的重构.为此,需要进行公民生命与财产安全保障机制建设、公民个体尊严与主体自治权利制度建设、国家公权力的规制与监督体制建设,从而实现道德、法治和民生福利有机统一、彼此联结的外部伦理秩序安排.  相似文献   

5.
科学发展观以满足人的需要为最高旨趣,强调各种社会关系的协调以及各类利益主体的共存、双赢,崇尚自然、社会与人的和谐,追求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内涵着丰厚的伦理意蕴,不仅充分表达了党和国家的终极的人文关怀和崇高的伦理追求,而且深刻体现了中华传统伦理智慧与现代道德文明相结合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6.
民生问题是人类社会永恒的道德诉求,是关系到国家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头等大事.民生问题不仅是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它还是一个伦理问题.民生问题蕴涵着复杂的社会伦理关系,政府对民生问题的态度和政策体现了执政党的执政道德理念和政府行政道德原则,对民生问题的伦理审视和道德评判,能够为解决民生问题提供更为清晰的目标与动力、方向与思路,能够成为实现民生和谐幸福的最大助推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生伦理文化体系对切实解决民生问题和伦理学学科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学科价值.  相似文献   

7.
彭永捷、牛京辉在《论论理位设与道德建设》以现代哲学》1999年第1期)一文中,将现代汉语中意义混同的“伦理”与“道德”商词从法则的性质和担当的主体两方面作了具体区分,以伦理为相对于个体道德的外在的、社会的规范和价值,是人际关系中普遍存在的法则,以道德为主体对于自身的立法,是主体作为个体的内心法则。相应地,作为精神文明内容之一的道德建设,应详细区分为伦理建设和道德建设两方面内容。伦理建设着重解决伦理失范和价值混乱方面的问题,其目的是以伦理调节人们的行为时“有法可依”。道德建设着重解决培养道德意识、树立…  相似文献   

8.
在风险社会,面对各种风险的表现与发展,不同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往往会形成不同的指向和冲突,常常会导致科技创新上的道德困境,因此,伦理型科技创新是我们面临风险社会所要做的重要选择.在对风险现状考察的语境下,对伦理型科技创新的概念界定、思想依据、指导方法、现实基础及发展逻辑做全面的梳理与论述,以探索现代社会风险下的科技创新的伦理型路径.  相似文献   

9.
生活世界作为文化价值世界,本质上是伦理的、道德的世界,其伦理秩序建构客观地蕴涵着个人道德和公民道德两个维度.德性与规范是影响和制约人的伦理道德生活的两个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德性是担保人们遵循规范的内在资质,而规范则是磨砺、彰显和提升主体德性的外在标准.可以说,正是以内在充盈的德性遵循着外在严格的规范,人才能建构出自由和谐的生活世界,从而促进其自由全面的发展,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就教育善的完全实现而言,教育的道德主体性有两个基本维度:教育系统的道德主体性和教育者的道德主体性.前者旨在从整体意义上实现教育善,后者旨在从个体意义上实现教育善.就后者而言,教育者的道德主体性作为实现教育善的路径之一,是主体遵行规范、进行价值追求的活动.教育伦理建设应将规范性与主体性相统一,从道德主体性上培养教育者的教育德性和教育信念,为实现教育善提供内在保证和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