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泛自然主义与历史神学──斯宾格勒与汤因比历史观念之比较刘莘作为现代西方有影响的历史哲学家,斯宾格勒与汤因比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这种联系不仅表现在汤因比本人的一再确认之中,也表现在基本观念上的某种一致。这种情况使一些研究者常常忽略联系的性质而将他们的名...  相似文献   

2.
联合国第 5 3届大会决定 2 0 0 1年为联合国不同文明对话年。不同的文明之间要进行有效的对话 ,就必须通晓彼此的差异 ,寻找共同的基础。这些内容斯宾格勒与汤因比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们的文化形态学有其相同的地方 ,但也有明显的差异。比较斯宾格勒与汤因比的“文化形态学”之异同 ,无疑有助于真正实现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明之间的沟通与融合。斯宾格勒与汤因比的文明理论与前人的文明理论相比有其独到之处 ,他们反对把政治国家及其政治形态作为历史研究的基本单位 ,认为人类没有普遍的历史 ,有的只是各自的文化 ,所以他们采用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3.
斯宾格勒的历史哲学思想集中在他创立的观相的形态学理论中.这种理论坚持"现象即本质"的观念,强调借助个体的精神慧眼对文化的形式语言以及现实生活进行本质直观.对世界历史各种文化进行结构预构,以及词汇预构,加之隐喻的运用,使得文本带有明显的诗学特征.斯宾格勒的历史哲学不妨可以视为诗性的思辨历史哲学.  相似文献   

4.
斯宾格勒以其首倡的“文化形态学”成为本世纪初西方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大师之一 ,而艺术正是他建构其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依据。本文从分析斯宾格勒的“文化形态学”入手 ,比较系统地论述他的艺术观 ,阐释他关于历史、文化与艺术之间相互关系的精辟见解 ,以期能对当前国内学界关于文化的讨论及从文化的角度对艺术的研究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5.
李庆霞 《北方论丛》2004,23(1):96-98
文明是历史哲学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斯宾格勒提出了八种文明,汤因比概括了二十一个文明,雅斯贝尔斯则从文化形态的角度对人类历史进行了探索,他把人类历史总结为史前、古代文明、轴心期和科技时代.轴心期以前为第一个间歇期,科技时代是第二个间歇期.因为我们正身处其中并亲身感受着科技时代,而对它的分析与评价又关系到人类的将来.  相似文献   

6.
赵静蓉 《学术研究》2006,(4):121-124
怀旧既象征了传统生活与现代生活之间的不连续性,又体现出现代人弥合这一不连续性的努力。从怀旧的角度切入斯宾格勒文化观的语境,其核心问题是都市之根与城乡两栖性之间的矛盾冲突。对“大城市的思乡病”的揭示,表现出斯宾格勒对现代生活的认可以及以审美现代性反拨启蒙现代性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卡尔·波普不仅是当代声名显赫的科学哲学家,而且也是一个自狄尔泰、李凯尔特、克罗齐、斯宾格勒以来否定历史决定论的集大成者。他在《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和《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二书中批判历史决定论是“一种拙劣的方法”,并暗示人们:承认历史必然性是历史决定论者“贫困”的根源,摆脱这个“贫困”的唯一途径,就是用历史非决定论取代历史决定论。  相似文献   

8.
确定研究单位是科学把握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前提.维科、黑格尔、斯宾格勒和汤因比只是立足于民族国家或文化与宗教的历史研究,不可能科学地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律.马克思历史观的伟大变革所确立的立足点,即“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是能够自行说明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范围、逻辑框架、目标选择和理论任务的基本单位.对此,需要从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和社会有机体理论的有机统一中去理解,更需要有世界历史的视野.  相似文献   

9.
1918年7月,德国中学教师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发表了巨著《西方的没落》,立即引起了西方社会的轰动,无疑这是与当时的背景密切相关的。19世纪曾被人称之为“历史学的时代”,历史意识在当时日渐深入人心。但这种历史意识,一是黑格尔的重精神力量的历史意识,二是孔德的重科学实证的历史意识。黑格尔从理性和逻辑角度强调了历史的必然性,把精神看成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力量。孔德从实证立场出发,反对历史研究中的形而上学思辨,认为社会历史的动力因和目的因非人智所能探求,极力主张将自然科学那种严格实证方法运用于社会历史的研究。19世纪的历史哲学就如此裹挟在戏剧性的不协调之中,处于变革的前夜。  相似文献   

10.
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是20世纪西方学术界公认的一部影响甚巨的历史哲学著作。它提出的“文化形态史观”或称“历史形态学”很有特色。西方文化及其前景,是令世人感兴趣而又颇觉苦恼的问题。由于西方对近现代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至深,这个问题理所当然引起东方、尤其是中国人的关注。20年代末的中国文化界也曾对《西方的没落》作过一鳞半爪的评价。60年代和80年代各出过两个不完全的译本,但还没有展开讨论。笔者愿意贡献一点浅见,以引起学界对这部书的研究兴趣。  相似文献   

11.
本文借助人类“文明形态论”成果,特别是斯宾格勒的“历史形态学”,通过对之进行汲取与改造,建构起一种“文明形态论”框架下的“文艺形态论”。当把“文艺形态论”挪移至比较文学研究时,一种“平行研究”的形构便自然地呈现出来。“文艺形态论”与“平行研究”之间的联动关系,暗含着比较文学的重要原理;比较文学者所执持的“世界文艺关系观”是左右比较文学研究形貌的隐形之手。  相似文献   

12.
历史两重性片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西方思想在18、19世纪达到了这样的一个高度,以致于人们真诚地相信思辨理性和科学正在把人类带入一个地上的天堂。从孔多赛到斯宾塞都深信不疑并且期待着人类正在一往无前、义无反顾地渐入佳境。但是20世纪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粉碎了这种乐观主义的美妙梦想。恰好在这个关头问世的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一书,与其说是一个历史哲学家的推论,不如说是一个悲观主义者的一曲感伤的挽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梁启超去了一趟欧洲,归来写  相似文献   

13.
刘季冬 《学术界》2013,(1):101-109,283,284
斯宾格勒在其著作《西方的没落》中论述阿拉伯与俄罗斯文化时指出,由于受外来文化的入侵及影响,阿拉伯文化与俄罗斯文化发生了严重的变形。斯宾格勒将这种受外来文化影响而产生变形的民族文化称为"伪形文化"。刘再复先生借用斯宾格勒"伪形文化"这一概念,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并作原形文化与伪形文化之区分。他以其认定的《山海经》所体现的文化精神为标准,将体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精神的文化典籍称为原形文化,将背离这一文化精神的文化典籍称为伪形文化。根据这一原则,刘先生将中华古典文学四大名著区分为:《西游记》、《红楼梦》是原形文化,《三国演义》、《水浒传》是伪形文化。本文对《山海经》所体现的文化精神进行了新的梳理,提出了与刘先生不一样的认识,即《山海经》所体现的文化精神是优劣并存的,并非只体现优秀文化精神。在此基础上,对文学四大名著从不同的视角提出了与刘再复先生不一样的看法:《三国演义》、《水浒传》并非中华文化的"伪形",而《西游记》、《红楼梦》并非只体现优秀文化精神的"原形文化"。  相似文献   

14.
抗战是中国文化重构的时刻,其时中国学者在文化重构之致思上借鉴德国思想文化者,以贺麟与战国策派为典型。坚守儒家立场的贺麟,试图以黑格尔哲学拓展儒家思想之本体论空间,进而铸造一个儒家体系的现代中国。战国策派则试图通过斯宾格勒的文化形态史学对中国文化“文”“武”分离的弊病观照,并以尼采的“超人”哲学、歌德的“浮士德”精神升华中国之游侠文化传统,最终建造一个文武兼备的现代中国。双方对于德国思想经验之师法,旨趣皆在于对本土文化传统作一现代国家维度的转换。但对儒家与游侠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传统之召唤,却让贺麟与战国策派由最初的共谋而分道扬镳。这一隐微的思想史图景,折射出了近代中国文化在现代转型与主体确立问题上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15.
斯宾格勒认为中国哲学的真理不只属于中国,而且属于世界。他致力于从中国古代经典中去发现“远超过孔子所能理解的更为深奥的东西”,认为《尚书》和《诗经》中蕴涵着古希腊英雄时代的精神和西方中世纪的贵族精神。他别出心裁地认为孔子不仅与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是“同时代”人,而且与伏尔泰、莱辛也是“同时代”人,并且把中国哲学的不同流派与他所谓“同时代”的西方哲学作了比较。着眼于西方哲学的重心从认识问题到人生问题的转向,他特别心仪中国哲学注重实践性的优点,认为这一优点可以弥补西方哲学的不足。他的主要失误在于夸大了德国哲学和文化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6.
从文明或文化的危机和困境出发 ,对自身文明和文化发展趋势进行思考 ,成为本世纪西方文化的传统———文明忧患论 ,“文明冲突论”由此演变而来。从斯宾格勒的文化宿命论到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 ,都表现了西方学者对自身文明的深刻忧思。在全球化背景下 ,面对西方文化的遏制和冲击 ,应该从“文明忧患论”中得到启示 ,提倡文明或文化危机意识 ,建立有效的文化战略来促进国内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7.
李孝迁 《学术研究》2012,(4):106-112,160
斯宾格勒学说在民国的传播及其影响,虽然有不少先行研究成果,但仍有不少史实有待发掘.本文所披露的王栻、林同济、罗荣渠以及《生死关头》、《马克斯主义在欧洲》等相关资料,多为首次使用.这些新材料可以说明:《西方的没落》对中国学生群体有一定的影响力;民国学界对斯氏著作颇为关注,不仅《西方的没落》,而且其他作品,中国读者也并不陌生;中国学者如宗白华、雷海宗、林同济等人的积极宣扬,使其在民国学界中的西方资源里占有一个醒目的位置.  相似文献   

18.
严复的译作《天演论》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产生重大影响的经典著作之一。本文围绕严复思想与赫胥黎、斯宾塞尔之间的关系,《天演论》与严复维新思想之间的关系,《天演论》在历史上的作用等问题,作了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19.
历史叙事学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是,历史对象应在多大的内容范围里得以自成单元,或者说,历史运行应在怎样的时空坐标里予以测度裁量。本文拟以时间框架问题为轴心,对此作一初步的讨论。1、历史机点的时间指向日本著名文学评论家唐木顺三(1904~)曾经指出,“历史文学受历史认识的方法之制约,可大别为如下几种”,一是“将过去作为过去来把握”,二是“在与现在的关系中把握过去”,三是“在与未来的关系中把握过去”①。这三种主体指向以时间的“断头”何在作为区分标准,确实深合历史学专注于时间演讲的本性。所谓将过去作为过去来把…  相似文献   

20.
卢梭虽然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很激烈的批评,但其实却是18世纪法国启蒙学者中受中国哲学影响最深的人。他所理解的"真正的哲学"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良知先于理性,主张返求诸己,明显具有孟子、陆王心学的特征;二是自然优于文明,主张返璞归真,具有鲜明的道家哲学特征;三是"努斯"高于"逻各斯",表现为诉诸情感的自然神论信仰,以及既把人性本善作为其"公共意志"论的理论基石,又讲"圣人神道设教"的"代神明立言",亦具有某些中国哲学的特点。在20世纪的"启蒙反思"中,斯宾格勒批评卢梭毫不理解天地间的真"生命"(life)和大"气运"(destiny),是只知运用"冷静的头脑"而空谈抽象理想的"脱根"(uprooted)之人,未免不着边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