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古汉语中有这样一种句式: ①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上) ②天之于民厚矣。(列子·说符) 我们把这种句式中的“寡人之于国也”、“天之于民”这种格式称为“名词 之 介词结构”。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我们把“寡人之于国”、“天之于民”这种格式看成一个结构体。 有人把“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这样的句子中的介词结构看成是它后面谓词的状语。他们认为,“于”这个介词,介所向之对象“国”于述语“尽心”,则“于国”就成了  相似文献   

2.
关于"玉匣"与"玉衣"的义项,学界在认识上存在一些误区。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出土文物,纠正"玉匣"仅为"盛玉之匣"的观点,补充梳理"玉匣"义项为:1.汉代皇帝、王侯所用的玉制葬服;2.玉制之匣,用以贮藏珍物;3.盛玉之匣。  相似文献   

3.
《孟子》中的复音词凝固现象(二)张觉以为:“以为”原来也是一个词组,相当于“以……,为…”,如:1)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梁惠王下》)“以为大”即“以寡人之圃为大”。只不过“以”的宾语因与上文相同之故而省去了。“以为”既与“以…为,...  相似文献   

4.
门庭若市     
出处:《战国策·齐策》齐王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相似文献   

5.
鹰和云雀     
纪伯伦  吴岩 《可乐》2011,(3):52-53
一只鹰和一只云雀在高山的岩石上相遇。云雀说:"祝您早安,先生。"鹰鄙夷地瞧着云雀,有气无力地说:"早晨好。"云雀说:"祝愿您万事大吉,先生。""是啊,"鹰说,"我们是万事大吉大利。可你要知道,我们是众鸟之王,我们还没开口,你就不应该先招呼我们。"云雀说:"我以为咱们是同一个家族的。"  相似文献   

6.
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订正前人的失误,如"浊明外景,清明内景",前人注释多误,今谓"浊明"是摇动、闪烁之明,"清明"是静止之明,"外景"是将事物的影象投射于外物,如火光将人影投射于墙壁等,"内景"是含外物的影象于其表面,如静止的水、铜镜能照见人影等。如此之类共10事。二、前人注释正确但过于简略,今为之详说,如章诗同说"步骤、驰骋、厉骛"表示三种速度不同的行动,今为之详列证据,证明驰骋速于步骤,厉骛疾于驰骋,如此之类共3事。三、应注未注者,为之作补注,如"易"有"反常"义,"备饰"的"备"通假为"服"等,共2事。  相似文献   

7.
钱谦益的"穷而后工"说,要求诗人在性、情、学三方面都达到"穷"的境地,即具有"独至之性"、"旁出之情"和"偏诣之学",至于际遇之穷反而是次要的。这一诗学观念与钱氏所处之时代和个人际遇密切相关,也是其整个诗学思想体系的一个缩影,它将"穷"的范围扩大并重点落实在诗人本身,从而大大丰富了"穷而后工"这一中国诗学古老命题的内涵。  相似文献   

8.
刘鹏 《成才与就业》2013,(24):59-59
中小学的"语文",过去又称"国语"或"国文"。顾名思义,语文是一个人应该学习与掌握的基本知识类别,"国"字更表明此乃一国之公民精神、人品素质、人才能力的基础。这也是近些年来,语文教学中略有"风吹草动"都能引起一场场轩然大波的原因所在。近日,《收获》杂志副编审、作家叶开编写的《一个人的教材》完成最后一稿的修改,  相似文献   

9.
敦煌变文的发现,历时百年,引起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对其进行校勘和考释的论著不断涌现。黄征、张涌泉先生的《敦煌变文校注》可以说是对其中词语进行考释的集大成者。笔者不揣浅陋,结合异文语境和方言调查的方法,运用多种文献材料,对《敦煌变文校注》中的"嚇"、"贴"、"超越"三个词语进行了重新考释。"赫"原作"赫",徐复先生校注时认为应该作"嚇",蒋礼鸿先生亦主此说:"‘嚇’与'■'、'謼'皆字异义同。'诳■'双声字,俗亦作'懗’,《龙龛手鉴》心部:'懗,呼嫁反,诳也,与■同。’"因此,可以说徐先生是从本字的角度认证"嚇"与"謼"、"■"同义,蒋先生是从俗字的角度发明"嚇"与"赫"、"■"同义。他们无疑都是正确的,但还缺乏文献例证的支撑,说服力不够。遗憾的是黄、张两位先生在作校注时也没有提出明确的解释。我们调查历史文献和现代方言时发现"赫"当有"欺骗"的意思。"贴",黄、张校注:"原卷实作'贴'字,'贴'为黏附之义,切合于文意。"司马相如《长门赋》:"飘风回而起闺兮,举帷幄之檐檐。"李善注曰:"《楚辞》曰'裳檐檐以含风。'王逸曰:'檐檐,摇貌。""襜檐道服,贴天上之云霞"的意思是"道服的飘动黏附天上的云霞",我们认为动作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不符合文意,"贴",乃"形容、描述、临摹"之义,这有异文佐证。关于"超越"一词的释义,历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超越"的异体书写形式有"超越"、"超越"、"曆刺"、"歷刘"。《广韵·锡韵》:"超,超趚,行皃。"又《广韵·麦韵》:"越,急走也。出《字林》。"《玉篇·走部》:"趚,子亦切。小行皃。""急走"强调的是动作行为的方式,而"小行"是因速度快而产生的结果。段玉裁认为:"趚,侧行者,谨畏也。"于此可知,"超越"有"因谨畏而侧身急行"义。《集韵·昔韵》:"越,侧行也。或作趞。"又"超,超越,盗行。""盗行"可以和"谨畏急行"相互发明,典籍中亦不乏其例。  相似文献   

10.
和黄遵宪、梁启超、严复一样,章太炎、孙中山代表了清末民初先进中国人的封建观。章氏"封建"论的基本点是:前近代中国"去封建远",日本"去封建近",两国近代化的基点有别。孙氏"封建"论的基本点是:"中国两千多年前便打破了封建制度",继起的是"君主专制",以"民主共和"取代之是民权革命的任务。他们的"封建"论,不仅是融通古义与西义的新名"封建"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真切认知民主革命的"窗口"。  相似文献   

11.
创造性思维是主动、独立地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的一种思维形式。“思路不为习惯所囿”是其主要特征。教师课堂提问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要促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在教学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一文时,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孟子就‘五十步’与‘一百步’的实质分析,认为两者是一样的。但我觉得‘五十步者’未必就‘不能笑百步者’,如学科成绩上的一分之差、尖端科技上的一厘之差、运动场上的一步之隔。那么大家的意见呢?”这个提问一反常规,新颖别致,激发了同学们的创造性思维。[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阅读与作文》2011,(7):24-25
今晚是我在"三国哨"的第一班岗,临出门时,班长就对着忐忑不安的我说:"别怕,有啥好怕的?!我们当兵的天生就有一股煞气。再说了,咱们头顶国徽,腰别手枪,什么样的鬼神都不敢近身!"时间很快就过去了,除了中间班长来巡视过两趟,一晚上都没看见别的人。换岗的战友来了,我们交接完,互相敬礼,  相似文献   

13.
"美女破国"这一在中国广泛流传的理念认为:美貌的女子会对国家政权造成破坏,且带有明显的人为创造的特点。这一理念产生于先秦,在汉代得以强化并固定下来,与当时后妃、外戚对朝政带来的普遍恶劣影响有关。"美女破国"这一理念开始成为一种固定的思维定式,也不断地出现在各类文学作品中,成为历代反复出现的主题。  相似文献   

14.
宫春科 《社区》2013,(14):44-44
《资治通鉴》中记载了齐王与魏王比宝的故事。齐威王和魏惠王打猎时在郊外相遇.魏惠王说:“寡人国家虽然很小。但有十枚直径一寸、能照亮前后各十二辆车的明珠,您齐国那么大,有什么宝呢?”齐威王回答道:“寡人当作宝的和您的不同。我臣有檀子,让他守南城,则楚人不敢来犯;我臣有盼子,  相似文献   

15.
从青丘国看《山海经》地理与滇西的吻合扶永发《山海经·海外东经》说:"朝阳之谷,神日天吴,是为水伯。在北两水间。其为鲁也,八首人面,八足八尾,背青黄"。"朝阳之谷"即朝阳谷,为地名,其地即今祥云县祥城镇王家山行政村所属向阳沟(村)处。它位于著名的清华古...  相似文献   

16.
诚信,一直被视为立人之本、经商之魂,更是一国的为政之基。尤其在我国明清时期,晋商将"诚信"道德发挥的淋漓尽致。今天,在我国出现严重的诚信缺失现象背景之下,有必要借鉴晋商诚信之理念,挖掘其现代价值,找到构建诚信社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偶翻古籍,在《全唐文》二百二十六卷,看到了唐代名臣张说写的《钱本草》。全文200字左右,都在言钱,却言得那样巧妙,那样精辟,完全把钱当做药物在那里谈论着,言简意明,无需翻译,态度冷睿而平和,宛如一位老中医在给人就药治病。其文云:"钱,味甘,大热,有毒。偏能驻颜采泽流润,善疗饥,解困厄之患立验。能利邦国、污贤达、畏清廉。贪婪者服之,以均平为良;如不均平,则冷热相激,令人霍乱。其药,采无时,采之非理则伤神。此既流行,能召神灵,通鬼气。如积而不散,则有水火盗贼之灾生;如散而不积,则有饥寒困厄之患至。一积一散谓之道,不以为珍谓之德,取与合宜谓之义,无求非分谓之礼,博施济众谓之仁,出不失期谓之信,入不妨己谓之智。以此七术精炼,方可久而服之,令人长寿。若服之非理,则弱志伤神,切须忌之。"  相似文献   

18.
基于"言意之辨"这一中国古代哲学原创理论和方法,藉助现代西方哲学"语言转向"的思辨性解说,对德语"将来时"这一语法现象进行了逻辑形式上的辨析。突破从语意方面说明"言"与"意"辩证关系的传统,从语法规则和形式逻辑方面进行了语言哲学相关课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翟杰 《百姓生活》2014,(10):34-34
苏轼词《定风波·赞柔奴》中,写到这样一个故事:苏轼的好友王定国因受苏轼"乌台诗案"牵连,被贬到岭南荒僻之地。王定国之妾柔奴随行,两人感情非常好。后来,苏轼见到王定国,发现他经历此劫不但没有颓废,反而性情更加豁达。苏轼问其缘故,王定国说,只因有柔奴陪伴。苏轼问柔奴:"岭南应不好?"意思是,异乡荒凉之地,寂寞艰苦的生活,应该是很难熬的吧?柔奴却说:"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这个小女子真的有大胸怀、大境界。  相似文献   

20.
目前,学界对清华简"保训"之"中"的研究,主要有两种看法:一是认为"保训"之"中"指思想观念,二是认为"保训"之"中"指某种实物。结合"中"在相关历史文献中的字义考察,"保训"之"中"应为一种与刑罚、权力有关的判词,体现了后世"中道"思想在前期的发展、演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