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建设政治文明最重要的是要理顺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关系 ,使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协调实现 ,为此必须认真推行好代表制度和选举制度 ,使公民有效地参与国家权力。处理国家结构问题 ,应突出地贯彻自下而上组织国家权力、分层次行政、尊重历史所决定的现行行政区域、所有地区平等、地方自治、中央与地方权限公平分配等民主理念。宪政的最大特点之一 ,就是把宪法的实现寄托于宪法自身设计的规范政府的结构和运作方式 ,限定政府不得侵犯公民的权利 ,使政府对人民负责、对国家权力进行划分并有效制衡的法制上。我们应该从时代精神、现实的政治秩序建立、宪法的政治历史作用和不同的法律法制视角来全面理解宪法  相似文献   

2.
政治能力是民族国家在宪政框架下解决政治冲突的能力。如何增长民族国家的政治能力、实现政治发展与政治可持续发展,是包括第三世界国家在内的民族国家面临的现实课题。宪政制度的建立,是增长政治能力的普遍途径。宪政制度的建立又体现在宪法由低到高发展的三种形态,即政治宪法、法律宪法和社会/公民宪法的形态。然而由于时间与任务的冲突,第三世界国家在制度设计与建设上受到很大限制。因此在利用与整合现有宪法资源的前提下,通过对这三种发展形态的宪法进行整合而成的复合宪法模式,正是第三世界国家增加政治能力、实现政治发展与政治可持续发展的可行的、现实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经济学关注政治、法律问题,法学则注重相关的经济因素,这是一个由来已久的学术传统。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紧密关联、学科理论高度综合化的时代,法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成为透视宪政问题的视角之一。本文从宪法经济学代表人物的理论探讨出发,阐明了宪法经济学的理论指导和研究方法对于构建合理制度的必要性,同时运用宪法经济学原理和方法结合宪政问题得出了重要结论并指明其发展方向。应当说,用宪法经济学关注宪政理论为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建另辟蹊径,对于更新宪政理论、实现宪法经济学与宪政问题相融与创新、探讨宪政改革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政治文明、宪政与违宪审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政治文明意味着现代政治的文明化 ,这种文明的政治是政治的人文关怀与宪法和法律理性秩序的统一。现代政治文明首先是宪法文明 ,更是宪政文明。宪政文明的本质特征是宪法治理下的政治秩序。要实现从宪法文明到宪政文明的历史进步 ,关键是宪法的权威 ,而宪法审查机制的建立必须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即人权保障原则、权力制衡原则和宪法审查权独立原则  相似文献   

5.
宪政刍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现代西方政治学说和宪政理论中,宪政论的核心是对政治权力进行限制。20世纪90年代,中国法学界对宪政的解读呈现出多种话语。宪政是以良宪为前提,民主为基石,法治为载体,人权实现为宗旨的一种政治理念、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因此,把握宪政的真谛,必须解剖宪政与宪法、民主、法治、人权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政治能力是民族国家在宪政框架下解决政治冲突的能力。如何增长民族国家的政治能力、实现政治发展与政治可持续发展,是包括第三世界国家在内的民族国家面临的现实课题。宪政制度的建立,是增长政治能力的普遍途径。由于时间与任务的冲突,第三世界国家在制度设计与建设上受到很大限制。因此,在利用与整合现有宪法资源的前提下,通过对这三种发展形态的宪法进行整合而成的复合宪法模式,正是第三世界国家增加政治能力、实现政治发展与政治可持续发展的可行的、现实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邹焕梅 《齐鲁学刊》2007,(6):150-153
我国宪政建设的基本路径应当是:完善现行宪法,从政治宪法走向宪政宪法;建立完善的违宪审查制度,从宪法实施的制度缺位走向制度保障;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从党领导下的宪政走向宪政体制下的党的领导;更新公民宪法观念,从权力本位观念走向权利本位观念。  相似文献   

8.
人称民国“宪政之父”张君劢毕生致力于民国的宪政事业,在其一生中对中西方宪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其对宪法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层层深入全面客观的过程,先后出现不同的转变.对西方宪法的理解介绍从早年的出于立宪强国目的转变为着眼于“民主”的目的;对宪法的实质与目的理解,从保障人权转变到集中国家权力,后又回归到限制国家权力、保障自由人权;在宪法的实践上,张君劢既注重文化层面对国民素质的改造,也注重实际政治层面的宪政制度建设,但中间有过以民智不足为由而淡漠宪法实践.这些转变必将有助于正走向宪政的令人对宪政、宪法的更好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杨雪冬 《社会科学》2007,18(9):25-37
政治文明与宪政建设密切相关。文明化是公共权力运行的内在要求,是政治的内在属性;现代宪政建设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标志和制度性保障。现代宪政建设不仅是制订宪法,更是实践宪法。各国政治文明发展水平的差距实际上也是宪法实践程度的差别。因此,宪政文明建设除了要考虑到现代政治文明的普遍性原则外,还要照顾到各国的国情。就中国来说,宪政文明建设包括国家宪政化、政党宪政化以及社会宪政化三个方面,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宪法政治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金明 《文史哲》2011,(6):160-165
新中国成立初期七八年良好的宪政开端,随后二十余年的宪法沉寂和宪政消逝,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宪法政治重生和成长,勾勒出六十多年来中国宪法政治建设和发展的"√"型轨迹和强劲走势。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宪法规范体系、公民权利体系、国家政权体系、地方制度体系等,以及反映和体现在其中的宪政精神与原则,铺筑了中国宪法政治走向未来的台阶。  相似文献   

11.
宪政制度与现代政治合法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马宝成 《文史哲》2002,26(3):50-55
宪政制度的核心内容是以宪法及相关法律规约政治权力的获得和具体运作,赋予政治权力程序合法性和运作合法性。契约论的本质在子表达民众的同意,这是宪政制度生成的内在逻辑。民主选举从根本上赋予政治权力程序合法性。有限政府强调宪政制度对政治权力界限的界定以及政治权力对这些界定的遵从,这将赋予政治权力具体运作上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12.
论宪法变迁与宪法解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宪法变迁具有特定的含义,它不同于宪法的产生、发展和宪法修改。通过加强宪法解释等方式实现宪法变迁,避免频繁修改宪法,有利于良好宪政秩序的构建和宪法权威的树立。宪法解释是宪法变迁的一种重要方式,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基于此,应赋予最高人民法院宪法解释权,使其与全国人大常委会解释宪法的权力衔接,形成二元宪法解释体制,并为宪法变迁的实现提供制度基础和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13.
论政府的宪法义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广登 《江海学刊》2004,(6):110-113
从宪政理念和宪法的历史来看 ,宪法应是用来约束政府的 ,而不是用来约束公民的 ,政府是宪法义务的承担者 ;政府的宪法义务可以从公民的宪法权利、政府的宪法权力与其它宪法权力的关系、政府的宪法权力自身中找到出处 ;政府的宪法义务具有层次性、多样性和可变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秦前红  汪自成 《社会科学》2006,18(3):149-154
宪法原则是宪法学的基本范畴之一,也是产生具体宪法规范、体现宪法价值、指导宪政实践的最高准则。宪法原则的产生,源于表征和满足宪法正当性的需要,是对人类问题意识演进的高度抽象,是人类不断探索制衡政治权力的历史结果,也是以权力范畴为中心安排宪法制度的逻辑需要。宪法原则的效力指涉三个层面:宪法原则效力的纬度,指宪法原则的效力空间范围;宪法原则效力的向度,指宪法原则的拘束对象和作用领域;宪法原则的适度,指宪法原则的正当性和合法性。  相似文献   

15.
违宪审查制度是西方多层次的政治文化长期熏陶的结果,也是多个世纪以来宪法发展和宪政实践的产物.自19世纪初美国人创制违宪审查制度以来,它在确立宪法的至上地位、保障人权、制约国家权力、平衡社会利益和引导社会秩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百年宪政的历史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认真梳理百年来中国宪政的历史发展,能够总结出许多重要的历史经验,对于今后中国宪政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这些经验概括起来就是:一、宪政的基础、主题和关键,在于发展民主政治,离开人民民主、公民权利、就淡不上宪政。二、宪法是宪政的依据,宪政是宪法的实施。要正确处理宪法与宪政的关系。三、必须立足中国国情,从我国社会发展与改革、建设的需要出发,推迸宪政。既要学习、汲取西方国家有益的经验,又决不能搞全盘西化、四、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宪政推进中的若干关系,即宪政理论与宪政实践的关系,观念变革与宪政推进的关系,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关系,宪政实施与宪法监督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中国宪法改革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   总被引:106,自引:0,他引:106  
中国宪法应当从“改革宪法”向“宪政宪法”转变 ,作者以此为基点 ,结合 2 0年来的经验 ,讨论宪法改革面临的理论问题。首先 ,宪法之根本法则由以人本和自由为核心的价值法则、张扬人民主权的政治法则和体现程序理性的程序法则构成 ,蕴涵道统、政统和法统 ,是宪法合法性、权威性和稳定性的终极来源和根基。其次 ,宪法作为法律应具有的效力有赖于违宪审查和宪法诉讼 ,但不是宪法的一切内容都要司法化 ;应区分宪律与宪德 ,并按法治的要求加以识别和转化。其三 ,界定违宪主体和违宪行为应以立法模式为主兼及治理模式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的宪法监督要体现人民主权和程序理性的完好结合。最后 ,宪法是价值法则通过政治法则和程序法则在公共领域里的运用 ,以约束权力和保障权利为核心 ;宪法改革应围绕宪法核心问题 ,调整好国家权力与阶级结构的关系、国家权力内部的横向、纵向关系以及执政党与国家政权机关的关系 ;同时 ,转化使用走进权利时代过程中的积极要素 ,将人权概念引入宪法 ,并改进权利体系和权利救济。  相似文献   

18.
宪法评注是"根据宪法"的评注,宪法学说是"关于宪法"的学说。宪法评注的成就虽然令人瞩目,但也有它的局限性,因此,有必要在现有的宪法评注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发展当代中国的宪法学说。宪法学说既尊重宪法文本,也强调对于宪法文本的超越,它以当代中国的宪政实践作为研究对象,旨在发展从当代中国宪政实践出发的宪法学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19.
一、法律全球化背景中的中国宪法学说 在宪法学的研究中,宪法学说是一个非常基础但又非常重要的问题.宪法学说的重要性主要体现为一国的宪法学说往往反映了该国的宪法发展状况与宪法学的研究状况,因而,衡量一国的宪法学的发展程度,往往以该国的宪法学说的发展与成熟程度为标志.纵观西方宪政发达国家,在其成熟的宪政制度和深邃的宪政理论背后,无不以其发达而又绚烂缤纷的宪法学说为理念基础:如美国制宪初期的联邦党人与反联邦党人的学说之争,德国公法研究学中拉邦德的国体宪法学、耶利内克的实证主义国法学以及施密特的政治宪法学之争,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百科全书派与卢梭的宪法理论之争,日本明治宪法时代的穗积八束的国体宪法学与美浓部达吉的立宪学派之争.这些学说,观点迥异但又自证其成,为本国宪法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理论源泉,也为本国宪政实践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理论上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依宪治国是民主政治的核心问题,是政治文明的标志。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是依法治国的基础性资源,宪法、宪政、宪政精神的不断发展与深入是依法治国的价值源泉。宪法的生命力和活力来源于良好的宪法秩序、忠实于宪法的理念和社会整体的宪法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