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回族在中国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即是回族建构国家认同的过程。作为秉持伊斯兰教信仰的民族,回族以主动调适和自觉融入的积极态度,吸收和承载了大量儒家传统文化,将两种文化融会贯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回族二元文化属性和认同。在伊斯兰文化与汉儒文化的碰撞、交流和融合中,回族群体和国家政权和谐互动,持续强化在汉文化环境中的国家认同和"中国人"身份意识,成功实现了两种文化的良性对接,历史变迁中,回族及其伊斯兰教不断朝着本土化和具有本土特色的民族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陈埭丁氏回族汉化原因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聚居于闽南泉州晋东平原上的陈埭丁氏回族,自南宋末年“肇基始祖节斋公由苏入泉,居于桐城之文山里,递传三世顾德公徙居陈江”的7个多世纪以来,“业日以拓.族日以大”,发展成了今被誉为“陈埭万人丁”的大姓巨族,有回民2万人.据《丁氏族谱》记载,丁氏“教宗回回”,是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回回民族.1979年政府重申了陈埭丁氏回族的民族成份.然而.从丁氏回族社区的田野调查中可以看到,无论是宗教信仰.还是风俗习惯.丁氏回族在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已经汉化.在700多年与汉族共同生息和交往的历史发展中,陈埭丁氏回族经历了一个其文化内涵逐渐失去伊斯兰文化因素而不断趋同于汉文化的过程.那么,影响这一汉化过程的原因是什么?这里,笔者拟对此略作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3.
回族伊斯兰宗教制度,是伊斯兰教宗教制度的一个分支,是伊斯兰信念在回族中的具体表现形式,也是我国少数民族社会中一种比较独特的历史文化现象。一千四百年来,伊斯兰教以它幽深的哲理、古老的历史和巨大的社会能量,凝聚了数以亿计不同肤色的穆斯林群众。尤其它慎密而集体意识极强的宗教制度,更具有超强制性的权威,从而成为每个穆斯林必须遵行的神圣义务。伊斯兰教同阿拉伯民族原始的多神崇拜相比,在观念上已理论化,活动上  相似文献   

4.
宗教的力量呈现无形和有形之分,前者表现为它的教义的感召力、凝聚力;后者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数量众多的信教群众,构成其重要的社会基础,二是不同程度的宗教经济实力,构成其重要的经济基础。建国40多年来,我国回族地区伊斯兰教在经历了波澜起伏以后,走出低谷,进入了一个新的发达时期。当代回族地区伊斯兰教的这种政治活力,不仅源于千百万虔诚的回族穆斯林的信仰维系,而且得益于一个具有相当实力的宗教经济的支撑。正是这种宗教经济,保障了回族地区宗教组织、宗教活动的正常运转。深入探讨当代回族地区伊斯兰教宗教经济问题,对于寻求宗教与现实社会的有机协调,促进回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回族风俗习惯与伊斯兰教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伊斯兰教决定了回族风俗习惯的形成,又对回族风俗习惯起着重要的稳固作用。一伊斯兰教决定了回族风俗习惯的形成。一般来说,民族风俗习惯形成的决定因素,应该是该民族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但在回族风俗习惯的形成中,具有很大特殊性的伊斯兰教,在特殊情况下,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回族的来源与中国一般民族不同。中国一般的民族,是由中国境内的有血亲关系的  相似文献   

6.
试论伊斯兰教对形成我国回族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们总是习惯于把伊斯兰教称为“回教”,尽管这个称呼并不妥贴确切。但只要一提“回教”,谁的脑子里都会立即产生“伊斯兰教”的概念,决不会含混误解。在某些场合,“回教”之称甚至更普遍,更被人熟知,似乎早已约定俗成,不汉口头上很流行,见于书面者也比比皆是。还有些人笼统地把“回族”称为“回教”,把二者完全等同起来,再加上“伊斯兰教”这个名目,三个概念融为一体,简直将“回教”、“伊斯兰教”视为回回民族的别称,以致混淆了民族与宗教的区别,并且忽略了除回族外还有九个兄弟民族与伊斯兰教同样有紧密联系。众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历史渊源上较系统地阐述了回回民族和呼和浩特回族的来源与沿革。文章还考证了回族与伊斯兰教的关系,以及呼和浩特地区的教派、清真寺及解放后回族的繁荣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回族对中国国家认同的内涵具体体现为对国家领土与主权的维护、对政府的认同、对国家法律与政策的恪守、对宗法的认同、对主流文化或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等方面。理解回族的国家认同,必须考虑到回族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性与宗教性。回族国家认同的建构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回回”入中国籍贯、明朝对伊斯兰教的同化与尊重、歧视与不争反应模式的出现、“五族共和”思想与抗日战争及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宗教政策都对回族建构国家认同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回族国家认同的身份既体现出回族的中国人的国民身份,也体现出回族的穆斯林的身份。  相似文献   

9.
伊斯兰教是西海固回族社会生存、发展的根本资源。从个体的社会化开始 ,到初级社会群体、社会组织 ,直至民族群体 ,西海固回族社会处处都烙下了宗教的印痕。本文将运用社会学基本概念和理论 ,通过对西海固伊斯兰教宗教群体和宗教组织的剖析 ,提供认识和理解西海固回族社会的新角度。  相似文献   

10.
伊斯兰教在回族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极强的凝聚作用,两者魂体相依。但在民国这一特殊的社会转型期,作为回族中坚的青年对伊斯兰教的信仰却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之前以对真主绝对信仰为最终目的的伊斯兰教对当时的青年丧失了号召力,青年们开始从自己的实际需求出发来评价和看待伊斯兰教,以伊斯兰教对自己的有用性来决定是否信教及如何信教。为了引导青年形成正确的宗教价值观,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关注伊斯兰教和青年的关系,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从而在极大程度上促进了伊斯兰教的发展,在客观上促进了伊斯兰教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11.
西方民主与其文化、制度紧密相连,这决定了非洲国家民主化进程需要考虑其自身的条件.在国家整合、民族认同尚未完成之前,非洲国家适合采取一党制的政体;从其历史来看,四百年奴隶贸易和百年殖民导致非洲部族仇恨甚深,以部族为基础的多党制容易成为多数人的暴政;从其文化来看,非洲国家信奉权威,缺乏民主所需要的平等、自由等价值观念;从其经济发展水平来看,非洲国家欠发达的商品经济阻碍西方民主在非洲的传播.所以说,非洲国家政治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推行"一党制民主化"而非"多党制民主化"进程?该问题无法在西方多党制民主理论体系中得到解答,而容错性民主理论的提出为非洲国家实践一党制民主化进程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本文是对 2 0 0 3年 1 1月宁夏回族自治区公选干部结构化面试状况的问卷调查报告 ,我们主要从参选者的基本情况、应试动机、应试行为以及参加面试者对面试环境和面试效果的评价来了解此次面试的总体情况。通过对问卷数据的转化处理和分析 ,归纳出本次公选面试的成功之处 ,同时也发现了其中的一些不足 ,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3.
赵蕊 《学术探索》2010,(2):100-106
民国建立,云南绅耆不仅没有边缘化,地位反而越居显要,无论在政坛还是地方社会中都充当重要角色,活动甚形活跃,绅耆通过重新分化组合,趋时应变,变化身份,保持了既往的权势地位,这一历史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辛亥革命虽完成了政治上的鼎革,社会鼎革似未出现,历史的延续性仍然很明显。  相似文献   

14.
Using a dynamic cognitive model, we experimentally test two competing hypotheses that link identity and cognitive network activation during times of change. On one hand, affirming people’s sense of power might give them confidence to think beyond the densest subsections of their social networks. Alternatively, if such power affirmations conflict with people’s more stable status characteristics, this could create tension, deterring people from considering their networks’ diversity. We test these competing hypotheses experimentally by priming people at varying levels of status with power (high/low) and asking them to report their social networks. We show that confirming identity—not affirming power—cognitively prepares people to broaden their social networks when the world is changing around them. The emotional signature of having a confirmed identity is feeling comfortable and in control, which mediates network activation. We suggest that stable, confirmed identities are the foundation from which people can exhibit greater network responsiveness.  相似文献   

15.
以回族农村妇女为研究对象,从社会资本理论视角,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分别对回族农村妇女社会资本的占有和动用情况做了描述和分析。研究发现,回族农村妇女社会资本占有量不足,社会资本动用能力较弱,与她们的社会网络状况和其他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16.
杨倩描 《河北学刊》2002,22(5):131-135
《宋会要辑稿·礼》六二所揭载的北宋公用钱表,是研究宋代公用钱不可或缺的资料。为方便今后的研究,本文特就其“新额”的时间进行了考证,确定其为熙宁五年至元丰三年的定额。  相似文献   

17.
晚明耶稣会传教活动向民间深入之后,传教士们开始进入远离两京的地区,并在不同社会阶层的群体中,逐渐形成了异于早期"西儒"形象的社会角色.本文以艾儒略在福建地方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为个案,分析不同的社会群体对传教士及所传天主教的不同理解与接受状况,并以此透视异质文化间交流与相融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相似文献   

18.
罗剑波 《齐鲁学刊》2008,(2):114-118
本文对《诸子汇函》所收《楚辞》作品的评点形式、评点内容以及其与其他《楚辞》评点本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和探讨。在此基础上,笔者以为,该本抄袭、伪托之迹,暴露了其成于书贾之手的性质。但尽管如此,它还是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吴文藻先生是中国民族学、社会学的奠基者。而早年在留美求学期间,他参加了国家主义团体——大江会。并且,他先后发表了《一个初试的国民性研究之分类书目》、《民族与国家》、《马志尼的国家主义及意大利的统一》等重要论著,亦为其国家主义观之结晶。本文旨在通过对吴文藻先生早年参与大江会的活动及早期有关国家主义的论述来透视其国家主义观。  相似文献   

20.
明清之际的回族伊斯兰教汉文译著家在阐述伊斯兰教思想时,阐述了他们对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的看法,并且对各种思想作出了不同的评价。他们坚定伊斯兰教信仰,尊崇儒家思想,批判佛教和道教,在比较中提高伊斯兰教在中国的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