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王蕊 《南都学坛》2004,24(3):16-18
南阳汉画像石中的乐舞题材画像,是汉画像石刻与汉乐舞两种艺术在形式与内在意义上的叠合,由此形成了两种各不相同的艺术形式的双向审美效应。在画像石刻有限的空间中展示乐舞最美的造型,使南阳汉画像石刻达到了美的极致;时间性与空间性、动态美与静态形的融合,共同的造型特征的完美体现,使乐舞的瞬间经典动作借助画像石刻得到了夸张的宣扬与永久的留存,从一种消失性的艺术变为留传性的艺术,并为现代舞蹈艺术的创作提供了创造灵感与源泉。它以自身特殊的方式,传达着民族文化精神,透露着民族审美心态。  相似文献   

2.
柳玉东 《南都学坛》2023,(2):118-124
南阳师范学院博物馆现藏一方西王母东王公·天帝出行的汉画像石。西王母东王公与天帝出行合刻一块画像石上的画像就目前而言该石为所仅见。该画像石东王公戴胜,在汉画中较为少见。画像石的时代据考证为东汉早期。画像石构图布局紧凑,雕刻线条粗犷,并采用散点透视法,增强了视觉效果,是南阳汉画中少见的复合图案画像石,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3.
<正> 南阳汉代画像石中有许多珍贵的乐舞百戏画像,它以写实的艺术手法,真切地再现了汉代辉煌的音乐成就。这些形象化的音乐史料,为我们研讨两汉时期音乐文化发展的状况,无疑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本文仅以南阳汉代画像石中已发掘并确认的乐器为基本,拟就汉代民族乐器的种类、乐队组成情况及其特点等,作些初步探索,以求抛砖引玉,把南阳汉代音乐史方面的研究工作,向前推进一步。  相似文献   

4.
孙怡村 《南都学坛》2000,20(4):9-10
南阳汉代画像石刻艺术渗透着汉代人的审美心理 :以生命力的强大为美 ,以善为美 ,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美  相似文献   

5.
南阳汉画像石的艺术表现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阳汉画像石是我国现存汉代画像石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成就之一。它完整地表现了当时人们对绘画表现、艺术审美的追求,是研究汉代艺术文化的重要资料。南阳汉画像石在散点透视、以线造型和意象造型三个方面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  相似文献   

6.
<正> 南阳汉代画像石刻艺术,是汉代石刻艺术中佼佼者之一。它的深沉雄大、粗犷劲挺、古朴雅拙、单纯厚重、简洁明豁等独特的艺术风格,令人迷恋、陶醉和拜倒。显现了它今天特有的艺术魅力和无法替代的现代价值。为什么能以它特有的美学风格引起人们的兴趣,这里试从心理感受、艺术观念和历史认识三个方面作以浅析。  相似文献   

7.
<正> 南阳的汉代画像石刻,以其独特的艺术风貌列于同类艺术品中,这种风貌的形成,与当时地域、历史、社会的环境有密切关系,古宛城在春秋时属于楚国的疆域,在汉代是全国最大的商业中心之一。南北文化的交流、不同艺术表现的汇拢,充实了这一艺术构思本身。呈现于我们感觉中的,首先是它的形式所带来的客观效果。潜在于这种美感表现之中的,是我们民族艺术的真谛,我们对南阳汉画像石刻艺术构图所作的分析,就是寻求真实阐释这类艺术的尝试。  相似文献   

8.
南阳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冶铁中心之一,两汉时期随着厚葬风俗的兴起,作为墓葬装饰的画像石刻也迅速发展兴盛,汉画像石的雕刻技艺也逐步从朴拙走向成熟。这其中除了工匠艺人对汉画像石雕刻技艺的探索之外,与南阳冶铁业的发展与改进有很大的关系。冶铁工艺的逐步提高推动了各种雕刻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客观上促进了汉画像石的雕刻技艺进一步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9.
徐丽娟 《南都学坛》2005,25(2):19-21
南阳汉代画像石是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整、内容最为丰富的汉代艺术形式,其中的人物艺术形象,为我们研究两汉人物画艺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南阳汉画像石中人物艺术的审美心理、画面布局、人物形象、造型技法等方面的艺术特征,对更深入地理解传统中国人物画的造型语言及其艺术渊源、今天的人物画创作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虎豹神略考     
<正>1976年,南阳文物考古人员在方城县东关发掘了一座东汉时期画像石墓。原墓葬墓门由南北两个并列大门组成,其南门有两个门扉,一扉上刻引颈振翅的朱雀,中刻铺首衔环,下刻一虎;另一扉上部亦刻朱雀,下刻一通身金钱纹豹。两扉下部的虎豹当为帝阍。  相似文献   

11.
王四朋 《南都学坛》2010,30(4):24-27
南阳汉画像石的视觉表现语言,利用"通感"来表现听觉的音乐感,利用"频闪"来表现听觉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常常让人感受到听觉艺术的魅力,并给人以音乐般的独特审美感受,从而表现了汉代艺术的活力和魅力。  相似文献   

12.
<正> 南阳汉画像石是公元前后近三百年间东方古典艺术的典型,它是纯粹的汉代灿烂文化的见证。作为汉代封建贵族营造豪华冥宅墓舍的特殊材料,汉画像石保存了丰富的汉代社会历史内容。自东汉末年盗墓之风兴起之后,南阳汉画像石墓几乎十室九空,至今尚未发现一座完整的墓葬。大量的汉画像石被拆出抛弃于荒野,任其风剥雨蚀,或被置于门前任人践踏,或沦为桥基和房基。千百年来,珍贵的艺术瑰宝二直处于无人问津的凄凉境地。  相似文献   

13.
孙照金 《南都学坛》2005,25(5):16-17
南阳汉画像石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列于同类艺术品中,它构图凝练概括,散点透视、置陈布势,意象造型、充实灵动,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使南阳汉画像石产生了强烈的力量感、运动感和生命感,研究它的构图美学,有助于我们继承发扬祖国的传统艺术。  相似文献   

14.
<正> 为了更好地开展对汉代画像石的学术研究工作,经学校研究决定,于1985年10月17日南阳师专汉代画像石研究室正式成立,该室共有12人组成。南阳在西汉时是全国五大都市之一,又是全国出土汉代画像石较多的地区之一。1935年我国第一座汉画馆在这里落成,馆藏118块汉代画像石。1956年,重建南阳汉画馆,郭沫若为之题名,馆藏汉画石达500余块。1978年,在南阳名胜武侯祠内再建新汉画馆,馆藏已达1200余块汉画石。因此,研究南阳汉代画像石,南阳师专有得天独厚的  相似文献   

15.
河南占全国汉画像石四大分区的两个区域。南阳区仅画像石时代分明,每时期有典型墓葬,且题材丰富、雕刻手法多变,并以完美画面高扬线性韵律,表现神秘意境,揭示出汉代艺术精神。苏鲁豫皖区汉画像石在豫之商丘、登封密县两地出现,它们反映了汉墓壁画与画像石刻的形成与结束关系,表明了河南中部汉画像石对中国雕刻艺术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正> 十一月十八日至二十二日,来自十省(市)的五十多位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文化艺术及自然科学工作者,在南阳召开南阳汉画馆建馆五十周年、鲁迅收集南阳汉画拓艺片五十周年纪念会暨首次全国汉代画像石学术讨论会。与会的专家、学者就全国研究汉代画像石的学术成果进行了广泛的学木交流。这次会议对提高我国的汉画研究水平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提交这次会议的学术论文共有四十七篇。我校艺术科的代表应邀参加了会议并向大会提交了学术论文。  相似文献   

17.
<正> 一南阳汉代画像石,产生于西汉中期,兴盛于西汉末至东汉初,到东汉末年已彻底衰落下来。我们从南阳汉代画像石墓的分期中可以发现:从西汉中期到西汉末期,南阳汉代画像石墓的建筑规模较小,墓形为方形和“回”字形,画像内容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为  相似文献   

18.
《南都学坛》2016,(5):21-22
"七夕颂歌"利用最新的数学动画技术对南阳汉画像石中的神话故事进行处理、艺术创造、再现,通过当前流行的数字媒体手段来扩大传播范围,再现汉画像石被历史尘封的面貌,使更多的人以便捷的方式认识和了解汉画像石这座巨大的文化瑰宝,从而为汉画像石文化的传播和继承做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南阳是汉画像石比较集中的地区之一。与山东、苏北、陕北、晋西北、四川等地区的画像石相比,南阳的汉画像石表现内容在共有的生活场景、宗教诉求之外,更多地把当时在天文科学上取得的成就,结合神话传说,以画像石独特的叙述语言呈现出来,这是其楚文化与古代天文学关系的一种外显。南阳汉画像石中的星宿图对研究汉代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南阳汉代画像石刻,内容广泛,涉及天文星象、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民间风俗诸多方面,并为国内外文学、历史、考古、绘画等多学科专家学者所重视。本文虽以《南阳汉画像石中的神话画像》为题,但难以概全,仅述及刻勒较多的天体方面,并把重点放在过去一些有关著述中定名失当或释错的神画像上,略作谫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