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8 毫秒
1.
“词家先要辨得情字”,“所贵于情者,为得其正也”(刘熙载)。当代诗词作者,也不可能无情而发,但叹老嗟卑者有之,沉溺昔日心灵创伤者有之。何则的《水调歌头·清风》,可谓“得其正也”。其诗曰:“暖气绿江草,春意闹枝头。熏花梳柳烘月,芦荡起沙鸥。巧绘湖光烟屿,扫去阴霾尘垢,迎  相似文献   

2.
《职业时空》2005,(13):60-60
古人将修身养性相提并论,融为一体,其中许多有益的观点值得我们借鉴。一是“说三”,即”三戒“论。孔子曰:“少年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其中“老而戒得”的观点尤其值得老年人深思。“得”者,“获取、占有”利益之意也。老年人历经沧桑,深悟“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人生只是一个过程”的道理,更应珍惜健康。  相似文献   

3.
老韦子 《老年世界》2014,(20):44-44
《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韩愈则讲得更具体,道:“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  相似文献   

4.
张国喜 《老年人》2005,(8):54-55
孔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同时也是一位养生学家。他的养生理论,被后世尊称为“儒家养生之道”。特别是在《孔子家语》中,有一段孔子与鲁哀公谈论人类寿命的记载,至今仍有警诫意义,兹录如下:鲁哀公问于孔子曰:“智者寿乎?仁者寿乎?”孔子对曰:“然。人有三死,而非其命也,行己自取也。夫寝处不时,饮食不节,逸劳过度者,疾共杀之;居下位而上干其君,嗜欲无厌而求之不止者,刑共杀之;以少犯众,以弱侮强,忿怒不类,动不量力,兵共杀之。此三者,死非命也,人自取之。若夫智士仁人将身有节,动静以义,喜怒以时,无害其性,虽得寿焉,不亦…  相似文献   

5.
笑汀 《老年人》2009,(4):42-42
东汉王符《潜夫论·明暗篇》之“君子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不过,千载之下,将这一名言诠释得最精当的应该还是唐朝人魏征。《资治通鉴》载:“上问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昔尧请问下民,故有苗之恶,得以上闻……秦二世偏信赵高,以成望夷之祸,梁武帝偏信朱异,  相似文献   

6.
快乐每一天     
面对“夕阳无限好”,“老骥伏栃”“踏遍青山人未老”者有之,泰然自若、快乐度过每一天者有之,悲悲切切、哀叹“只是近黄昏”者亦有之。细析其故,心态异也。德国诗人塞缪尔·厄尔曼在其不朽名篇《青春》中说道:“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年岁有加,并非垂老;理想丢弃,方堕暮年。”“人的心灵应如浩渺瀚海,只有不断接纳美好、希望、欢乐、勇气和力量的百川,才能青春永驻、风华长存。”  相似文献   

7.
里仁为美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就是乡里,比邻而居的街坊邻居比什么都重要,处雅得雅,处仁得仁,处善得善,所谓远亲不如近邻者是也。苟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里仁之风,人文之土壤,人处其间一如种子之处土壤,温润肥沃,方能茁壮成长。  相似文献   

8.
我国古诗文中,对长寿老人有许多雅称,极富情趣。黄发:老年人白发脱落更生黄发,是高寿的象征。《诗·鲁颂·闷宫》中有“黄发台背”的句子,郑玄笺:“皆寿征也。”又据《书·秦誓》:“尚犹询落黄发。”黄:代指长寿者。《诗·小雅·南山有台》:“乐只君子,遐不黄。”朱熹批注说:“黄,老人发复黄也;,老人面冻梨色,如浮垢也。”《礼仪·士冠礼》中也有“黄无疆”之句。耆:老年,意即60岁以上的老人。《孟子·梁惠王下》:“乃属其耆老而告之。”《晋书·食货志》:“九年躬稼,而有三年之蓄,可以长孺齿,可以养耆年。”花甲:年…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人有“叹老嗟卑”之癣,的确是很俗气,无怪青年人看不上眼。以区区之见,因怕被人说“俗”并不敢言“老”,这也未免雅得可以了。倚老卖老固然不好,自己嘴里永远是“年方二八”也未见得妙。  相似文献   

10.
创意广告如同发明创造一样,都要求有新颖性,独特性和“唯一性”,“克隆”不行,模仿太笨拙,大同小异者,也会遭人贬视。难怪美国广告业名人戴维·奥格尔维称:“麦迪逊大街的灵感之源是‘别出新裁”。  相似文献   

11.
孔子曾说过:“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这个“得”字是什么意思呢 ?那就是“贪得无厌”的“得”。  贪婪是世上一切罪恶之源。有的人年轻时努力工作,生活上也艰苦朴素,可到了老年特别是退休前,却不能保持大节,滥用职权,贪财、贪色、贪享受,结果走上犯罪道路,后悔莫及。  也有一些老年人,虽然没有贪污、受贿的便利条件,但是物欲强烈,也表现出贪婪的本性。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是一个独特的典型。他家财无数,却舍不得吃和用,对妻子儿女也…  相似文献   

12.
更正     
朱元璋得天下后,手下人将陈友谅的一张镂金床弄来送给他。朱元璋说:“这张床与孟昶的七宝溺器有何区别?”命人当场把床毁掉。这时,站在旁边的侍臣说:“未富而骄,未贵而侈,所以取败。”朱元璋听了立即斥道:“就是富了又岂可骄?显责了又岂可侈?有骄侈之心,虽富贵岂能保?处富贵者,一定要押奢侈、宏俭约、戒嗜欲。即便这样,犹恐不足以慰民望,何况穷尽天下技巧,满足一人之享受乎?其致亡者宜矣。覆车之辙,不可蹈也。”  相似文献   

13.
黎斐 《公关世界》2008,(2):28-29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早在几千年前就讲诚信,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对诚信有过精辟的论述。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韩非予说:“小信诚则大信立,故民主积于信。”孔子讲:“民无信不立。”我理解诚信的含义是:“诚”者,即真诚,真心真意;“信”者,即诚实,讲信用,不欺骗别人。  相似文献   

14.
梁晓声 《中外书摘》2014,(11):34-36
“国民劣根性”问题是“五四”知识分子们率先提出的。谈及此,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鲁迅。其实不唯鲁迅,这是那时诸多知识分子共同关注的。叹息无奈者有之,痛心疾首者有之,热忱于启蒙者有之,而鲁迅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梁启超对“国民劣根性”的激烈抨击绝不亚于鲁迅。陈独秀创办《新青年》伊始曾公开发表厉言:凡1919年以前出生者当死,唯1919年后出生者应生!何出此言?针对国民劣根性耳。当然,他指的不是肉体生命,而是思想生命、精神生命。  相似文献   

15.
物理学上有三支点的稳固性,古人在养生保健方面也有三支点。“三戒”孔子主张:“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相似文献   

16.
布瀛洲 《公关世界》2010,(12):78-80
这是个乍看来多么奇怪的题目:“瀛洲”有几处?你都能走得到:天下之大,能在一篇小文中包容?反问也有理,答也还充实——只有作者斯人之心感其凉热……  相似文献   

17.
养生三戒孔子在养生上主张“养生三戒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足,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这里清楚地指出人们应按照不同时期的体质特点来养生,即年龄不同,生理、心理特点不一样,养生方法就应有所区别。少年时期,发育不成熟,切勿早婚、早恋。中医历来反对贪色纵欲,主张节欲以养精、藏精,“戒之在色”,对“少之时,血气未足”者是大有裨益的。中年时,是气刚任性、好胜善斗的年龄,所以应平心静气、和谐宽容,“戒之在斗”。  相似文献   

18.
“戒之在得”卢毅“及其老也,戒之在得。”孔圣人这一养生学,值得我们学习、领会、遵循。人到老年,气血渐衰,精力渐弱,应变力渐差,难以角逐名利、竞争机谋。所谓“戒之在得”,不只是不要争名逐利,也包括摒弃对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不适当要求。患得患失,贪...  相似文献   

19.
小春 《当代老年》2014,(1):45-45
一德:明代养生家吕坤说:“仁可长寿德可延年,养德尤养生之第一要也。”二字:宋代文学家苏东坡认为,生在于“安”、“和”二字。“安”即静心,“和”即顺心,“安川页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  相似文献   

20.
陈诏 《中外书摘》2010,(10):86-87
《清明上河图》问世以后,多次出入皇宫,名声极大。特别是元、明以后,流落民间,转辗于文人墨客之手,于是传说纷纭,版本问题也显得越来越复杂。如认为张择端的《清明上河网》有“稿本”、“真本”之分,这是所谓“稿本”说。又认为当时北宋画院中的祗候效仿张择端,也有面汴河之图而有甲乙者,这是所谓“别本”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