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价值哲学理论中,有的学者持人道价值论,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价值是人或价值是人本身。人道价值论,重视人的主体价值,即人道价值,重视人的生命存在,尊严、自由、权利的价值,批评主体价值关系论重视人的客体价值,忽视人的主体价值的缺点,有一定积极意义。但人道价值论否定主客体关系论,认为价值是人,是一种唯主体论的单极思维;这种观点从需要出发,从评价结果出发理解价值,实质上是一种西方流行的主观主义价值论和脱离实践的理论价值哲学观点,这是其局限。  相似文献   

2.
人道价值的概念及其意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人道价值的概念及其意义赖金良一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中去考察对象世界的价值,去理解和把握价值现象及其本质规定,是目前国内价值论研究所遵循的主要方法论模式。我曾将此概括为“主客体价值关系模式”,或称“价值关系的主客体模式”。这一概称已被许多作者所认...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价值哲学中相关的一些问题的讨论很是热烈,其中,学者们发表了很多极有价值的见解,但也存在着颇多方面的争议。本文拟就其中相涉的几个问题谈一些看法。  一、阐释价值哲学的方法  把价值问题放到主客体关系的领域来考察,仅仅以“主体需要的满足”为尺度来界定价值,这是目前国内价值论研究所遵循的主要方法论模式。赖金良先生曾称这一模式为“主客体价值关系模式”,或“价值关系的主客体模式”1。这一方法论模式的深层理论根基,是要把价值现象严格限定在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的世界之中。  而对“主客体价值关系模式”…  相似文献   

4.
80年代初以来,我国价值哲学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在理论上作了多方面研究,也存在不少问题,有不少争议。近几年,我国价值哲学研究的争论,首先是关于价值哲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主要是主客体关系论与人道价值论之争。80年代初以来,我国研究价值哲学的学者,大多采...  相似文献   

5.
对非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能否创造价值问题的新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础理论。由这一理论发韧,马克思突破了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局限性,构造、创立了崭新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但是,科学并不因自身“科学”而会免受攻击,也不因“科学”就会得到所有学者百分之百的认同。事实上,西方经济学者提出了五花八门的新的价值论,诸如“效用价值论”、“生产要素价值论”以及“供求价值论”、“边际效用价值论”、“均衡价值论”、“有效需求论”、“创新价值论”等等;同时,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学者也对它的个别观点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6.
价值哲学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为独立的哲学学科。到20世纪30年代,价值哲学形成了两种类型的见解,一种是主观主义价值论,另一种是客观主义价值论。两种类型的见解均未能科学理解价值的本质。牧口常三郎既反对主观主义价值论,又反对客观主义价值论,坚持以主客体相互作用为基础,从主客体相互作用产生的功能出发去理解价值。他的这种观点有助于科学地理解价值的本质,是对价值哲学发展的重要贡献。他还深入研究了价值与真理、价值与评价等问题。牧口对价值哲学的研究也有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主客体价值关系模式的方法论特点及其缺陷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主客体价值关系模式,或称价值关系的主客体模式,是目前国内价值论研究所遵循的主要方法论模式,——虽然哲学界对“价值”概念有不同的定义,对价值的本质有不同的理解,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即人们通常都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特定价值关系中,去考察对象的价值,去理解各种价值现象。主客体价值关系模式能否说明所有的价值现象?换句话说,是否所有的价值现象都可纳入价值关系的主客体模式之中?这个问题恐怕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关于价值和“人的价值”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认为,一个理论系统中的价值概念的涵义应是统一的、完整的。针对目前学术界对价值的理解有“属性说”和“关系说”等不同方式,作者支持“关系说”的观点,并从这一角度阐述了对人的价值的看法。其中对目前价值论研究中有争议的问题,如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人的价值与物的价值,人作为客体的价值与主体的自我价值,功利价值与人道价值等,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作者认为,从“关系说”的思考方式去理解价值和人的价值是一条有理论和现实意义的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论价值是人类存在规律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价值是人类存在规律的实现王南湜南开大学哲学系国内哲学界从八十年代初展开关于价值问题的讨论以来,所遵循的方法论模式,如人们所指出的,基本上是一种主客体价值关系模式,即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特定关系中规定价值的本质。有的论者虽然提出了一种超越主客体关系的“...  相似文献   

10.
论主客体关系及其价值实现元志贤,王连法在讨论主客体关系时,有人撰文提出“主客体一体化”、“主客体之间在总体上合二为一,成为一个无法剥离的互为内在的有机整体”的看法,把主客体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视为“主体──客体的一体化结构”模式,并以此为根据去表述今天...  相似文献   

11.
理论经济学一定需要价值论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价值”一词的混乱说明了什么? 近些年来,国内学术界就理论经济学中的价值论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现今大体上有三种意见。第一种是坚持传统的劳动价值论,否定其他任何价值论。这种意见在中国学术界至今仍占主导地位,是主流学派。第二种是主张对传统的劳动价值论进行一定的改造,与生产要素价值论及效用价值论以某种方式结合起来,包括“新劳动价值论一元论”(谷书堂、柳欣,《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6期)、“改造劳动价值论”(胡义成,《当代经济科学》1994年第1期)、“社会劳动价值论”(钱伯海,《经济学家》1994年第2期、19…  相似文献   

12.
从价值的涵义看价值理论的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明 《江汉论坛》2004,(1):33-35
本文着重阐明经济学理论中价值应有的涵义,价值是对效用(使用价值)的抽象,反映的是商品的一种社会效用,而非个别效用;价值量的大小反映了社会财富的多少,两者成正比关系。进而分析价值的源泉,说明生产要素价值论、劳动价值论和知识价值论三者之间并不矛盾,劳动价值论和知识价值论本质上也是一种要素价值论,即劳动要素主体价值论和知识要素主体价值论,但最全面也是最有说服力的还是生产要素价值理论。理论界应当解放思想,承认和坚持生产要素价值论,同时对传统劳动价值论的理论缺陷作了一些说明。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剩余价值论之实践人本哲理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边际革命”后,主流经济学逐渐以“效用价值论”否定了劳动价值论。尽管赞同剩余价值论的学者仍坚信“劳动创造价值”不成问题,反对者却认定这不是真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在自己的劳动实践中生成为人,同时也生成了主-客体关系与主体际关系,生成了对这些关系的自觉意识和评价的需要,正是由于有了这些关系以及对它们的自觉意识,才生成了价值及其概念。“价值”(value)从一开始便与人的生产劳动和经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们最初无非是表示物对于人的使用价值,表示物的对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等等属性。事实上,‘value,valeur,wer…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在我国经济学说史界流行一种观点,认为亚当·斯密价值论是两重性的,即耗费劳动论和购换(购买或交换来的)劳动论,甚至是三重性的,即再加上一种工资决定价值论。笔者几年前在一篇全面系统评论斯密的价值一价格论的论文中,①在论述其它问题的同时,曾着力对上述传统观点作了澄清。在我看来,斯密价值论确实有两重性,但不是上述的两重性,而是耗费劳动论和收入价值论这样的两重性,至于购换劳动论,在斯密那里从未作为价值决定论提出,而始终是把它看作价值尺度;价值尺度和价值决定在斯密那里又不是一回事。在作了这些分析和…  相似文献   

15.
使用价值(效用)与价值的关系,是政治经济学中一个十分重要而又争议颇多的问题。在马克思以前,经济学说史上曾经有过两种错误的观点:庸俗经济学家萨伊把价值混同于使用价值,从而认为价值完全取决于物品效用的大小,这就是庸俗的效用价值论;古典经济学的集大成者李嘉图虽然区分了价值和使用价值,把价值的源泉正确地归结为人类劳动的耗费,但他却走到了另一极端,完全忽视了使用价值在价值决定中的作用。对此,恩格斯评论说:“物品的价值包含两个要素,争论的双方都硬要把这两个要素分开,但是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双方都毫无结果。价值是  相似文献   

16.
经济学界长期来流行着一种不妥当的观点,把价值的本质说成是劳动对效用的关系,这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重大误解,混同了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以及供求价值论,因此有必要进行深入的讨论。一、价值的本质是物化的抽象劳动,不是劳动对效用的关系正确理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要了解价值的本质是什么。凡是初学过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人,都会认识到价值的本质是物化的抽象劳动,它本身没有丝毫的物的因素,从而没有丝毫的效用因素。我们不能够认为社会必要劳动只是一个量的概念,它不能表达出价值这个概念的质的方面,只有社会必要劳动对效用的关系才是价值概念  相似文献   

17.
一、评价问题在价值论中的地位 评价,顾名思义,就是对价值的评估、评定、评判、比较、预测;总之,是对价值的观念把握活动,是人们把握价值的一种形式。评价作为把握价值的对象性活动,必然涉及到它与对象即价值是什么关系这个问题。评价与价值的关系问题可以说就是价值论的基本问题。 众所周知,价值主观论和客观论是西方价值论中长期争论至今仍未停止的论战,透过他们的各种观点和论据,我们看到,根本的分歧是对评价和价值的关系作如何的回答,认为价值评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物—物”类型、“物—我”类型和“存在物”单一类型三种典型的价值现象分析,揭示了主客体二维价值结构的不足,提出了价值结构不是主客体二维的,而是由价值载体、价值受体、价值评价主体三维构成的。这种三维价值结构既承认价值的客观基础,又承认价值的主观性,因而与主观主义价值论和客观主义价值论相区别。并且,由它得出的价值定义与主客体二维结构的价值定义相比,更具哲学普适性,且有利于克服人类中心主义、个体自我中心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9.
论价值主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哲学价值论的研究在我国有了令人注目的进展,与此伴随的,是争论性问题的增多,何者能充当价值主体就是争论较多的一个问题。哲学意义上的价值不是一个独立的实体范畴(“实体价值论”①的提法是不成立的),而是一个关系范畴。价值是在主客体关系中产生的,是客体属性、功能与主体需要的统一。从最一般涵义上说,价值就是客体对主体生存与发展的意义,即客体对主体的功效、功用或效应。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则是作为一般哲学范畴的主体  相似文献   

20.
舒也 《浙江社会科学》2012,(1):93-102,158
对于美的理解,大致有认识论美学和价值论美学两种路径.价值论美学是对认识论美学的挑战.与将美认识论化的倾向不同,价值论美学主张美是客体相对于主体的一种审美价值属性.价值论美学主张美是主客体关系的统一,认为审美价值是人类在长期的主客体审美活动当中确立起来的事物属性之一,作为主客体统一论美学,价值论美学是一种相对论美学,只有在确定的审美关系、审美活动、审美实践当中,审美价值属性才表现为有条件的客观性.价值论美学主张,审美价值并非是与功利价值、道德价值、宗教价值等其它价值完全割裂的,而是一个开放性的复合价值构造,它主张审美价值是一个开放的、融合了多方面要素的综合性价值构造,需要从具体的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出发综合各方面要素来探讨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