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育漫谈     
什么是美育?它有什么特点、作用?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它起什么作用?谁来担负美育的任务?这九个问题常常引起人们的争论。现谈谈浅见,望识者指正。 美育即审美教育、美感教育或情感教育。它借助于人的心理活动的特殊范畴,如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来培养人类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的审美趣味和稳固的审美情操,并激发其丰富多彩的审美创造力。它虽也以艺术为主要手段来反映审美理想,但它更强调自然美和社会美特殊的作用相强烈的效果。它是通过美的各个领域、各种形态而实现的,所以,不同于艺术教育,它也不是美学。因为美学除了研究人对客观世界审美认识和审美创造的规律以外,还研究客观现实中美好的事物。美育的目的在于促进社会成员,特别是青少年在智能、道德和体格上的全面发展。也使得病人早日恢复健康。  相似文献   

2.
美育就是审美教育。它的任务如周扬同志所说:“是培养和提高人们对现实世界(包括自然和社会)以及文学艺术作品的美的鉴别、欣赏和创造能力,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人们的生活趣味,使人们变得高尚、积极、在思想感情上全面健康成长”。我国普通学校美育的主要任务,应当是培养青少年学生对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受、理解和评价的能力,培养他们具有无产阶级的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并按照美的规律,引导他们正确地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当前不少学校只满足于“书声”,忽视了“歌声”、“球声”,忽视了美育教育,以至象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的教学中,还没有和美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党的十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说:“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美育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强爱国主义感情,发展想象力和创造思维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不能把美育简单的理解为上好美术,音乐等艺术课。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应当包含美育的内容。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是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相得益彰的辩证统一。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都必须渗透美育的全过程,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材中美育内容初探姚承蕙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它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它能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灵魂,使人发生意识和情感的变化。当前,很多国家都非常重视美育,把它作为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把美育作为教育...  相似文献   

5.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美感教育、情感教育。美育应以马克思主义的美学为理论基础,采用各种艺术手段,通过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陶冶人的情操,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培养高尚的鉴赏美的情趣,发展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美的才能。它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四有”新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语文教学美育的方向,应以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6.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美育,就是要培养大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大学生对未来生活的热情和创造精神。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促劳,以美健体,努力培养和造就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相似文献   

7.
崇高是比优美更壮丽、更复杂、更深刻的审美范畴,它所呈现出来的是一种以力量与气势取胜的美。崇高的审美理想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和巨大的感染力,更易激起人们追求美、创造美的热情,因而在音乐美育中,要重视崇高审美教育,它对于培养和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爱国主义情操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美育是以一定的美学理论指导人的审美实践活动,它能培养人们健康的审美观念与思想,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体育教学中的美育,就是在遵循体育教学和美的客观规律的前提下,满足学生的审美需要,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以及在运动中创造美的能力,促进性格美、语言美、行为美、形体美,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体育的美育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相似文献   

9.
美育是大学语文最根本的教育目的,这是由文学的特点、功能和美育的目的、任务决定的。文学的社会功能决定了大学语文在大学生审美教育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大学语文应该改变目前课程性质和课程设置目的“多中心”的状况,教材选择面应更广泛,教学方法应该增加理论力度,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和多方面的审美趣味、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美术学科的美育,是通过学习美的知识,掌握美的技能,发现美的规律,创造美的形象,体味美的价值这五个层次完成美育过程的.完成这五个过程,也就是使学生从最初的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的认识过程,直接体现出利用视觉空间艺术的可感作用,使审美能力逐步得到提高,使审美意识得到升华,对艺术上的或生活中的美与丑,都有较高的鉴赏和识别,促使学生达到思维的开拓和自身文化道德情操得到有益的培养.通过美术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利用本学科自身的特定规律,去发现美,感受美,追求美,形成科学的审美观,达到美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美育是对受教育者进行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培养。音乐教育以音乐艺术为媒介,以审美为核心,是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内容丰富、形式有效的音乐教育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等具有现实意义。在音乐教育中促进审美教育的有效性,可通过"用审美理念构建音乐课的诗意内涵"、"提升音乐教师的综合审美能力"、"让美育得到更好的延展"等三种途径去实施。  相似文献   

12.
略论语文美育龚秀乐美育是培养学生审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它既是造就一代新人的重要手段,又能使人“按照美的规律”去认识、改造世界,并成为”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马恩选集>一卷223页)。加强学校的美育,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学语文美育...  相似文献   

13.
美育,是学校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美育即审美教育,它通过美的创造和美的欣赏实践,培养和提高人们对现实世界的美的感受、鉴别、欣赏的能力,陶冶人们的性情,树立高尚的审美理想和健康的审美情趣,造就全面发展的新人,自觉地为人类最美好的理想而英勇献身。作为一个现代教育工作者,只有加强自身的审美修养和实践,才能担负起审美教育的重任。  相似文献   

14.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美感教育。它的任务是培养和提高青年一代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美育,是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培养青年学生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情操的重要方面。美育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广义的美育是通过艺术和现实本身的多种途径来进行的。狭义的美育就是通过艺术理论的讲解,文学作品的鉴赏来提高学生对艺术的感受、理解和评价的能力。本文要探讨的仅是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美育在学生的思想品格的形成和成长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一个人具有怎样的  相似文献   

15.
从整个学校教育看,审美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与德育、智育、体育处于同等地位。它的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它的基本任务是把已经积累下来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成果通过有效的教育手段传播给下一代,按照自己的审美理想来要求和培养下一代,使之在继承已有的成果的基础上,将美的创造不断地推向前进。也就是说,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对自然美、社会美,以及艺术美的鉴赏和创造的能力,陶冶他们的思想情操,提高他们的生活趣味,使他们在思想感情上全面健康地成长。  相似文献   

16.
美育(即美感教育,又称审美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关于美的感受、美的欣赏、美的选择、美的评介、美的创造等能力的训育;指对人的自身情感、思想品德、个性形成等方面的熏陶。它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广阔领域。由于美育是以其理性、形象和情感溶为一体的特色传递信息,所以能有力地激发人们主动接受教育的内趋力,淘  相似文献   

17.
所谓美育,就是通过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美而进行的一项教育活动。其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逐渐培养和发展人的正确的审美观点,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理想,进而影响人们的思想观点、道德观念、聪明才智及整个精神面貌。有人说,美育就是美学和教育和结合。这不能说没有道理。它与德育、智育、体育一起,构成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18.
美育是学校教育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语文与美育有着水乳交融、不可分离的关系。文学作品集各种美的形态之大成,是个相对完整的美的系统,可从多方面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学生的灵魂,培养出道德高尚、情操美好、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  相似文献   

19.
美术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应不局限于狭义的美育,美育不仅仅是为了培养艺术家,还是全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美育的内容应该包罗一切引起人们美感的客观事物。美育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生活美来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有助于培养学生身心健康、丰富学生感情世界,通过美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激发其对美的爱好与追求,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促使其全面和谐的发展。 面对着各种艺术形态的流行之风,面对着求知强烈的初中生,美术教师在教学中怎样实施美育呢? 一、…  相似文献   

20.
寓美育于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张雄美育又称审美教育、美感教育、情感教育。它的任务是培养和提高人们对现实世界以及文化艺术作品美的鉴别、欣赏和创造能力,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人们生活的情趣,使人们变得高尚,在思想情感方面得以健康发展。中学生是长身体、长智力、长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