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你为谁写作?     
奥尔罕·帕慕克在文中回顾了自己不同时期时"你为谁写作"这一问题的思考.他认为小说艺术在任何意义上都是一种民族艺术.不仅是对民族的叙说.也是对全世界读者的叙说.小说写作和阅读所承载的意义因时代不同而不同.世界性作家的写作目的是为了理想的读者.而不仅仅局限于本土读者.  相似文献   

2.
你为谁写作     
奥尔罕·帕慕克在文中回顾了自己不同时期对“你为谁写作”这一问题的思考。他认为小说艺术在任何意义上都是一种民族艺术,不仅是对民族的叙说,也是对全世界读者的叙说。小说写作和阅读所承载的意义因时代不同而不同。世界性作家的写作目的是为了理想的读者,而不仅仅局限于本土读者。  相似文献   

3.
文中由对中国的后现代批评话语的质疑引发,指出运用后现代话语之前应首先厘清话语成立的前提。立足于中国当代小说的创作,文中从以下几方面展开考察:为创作命名的难度、作家地位及创作意识的变化、读者接受的转变、作品的流通机制。在对中国当代小说进行后现代阐释时,应认识到进行文化批评时语境化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学习红学大家脂砚斋、诸联、毛泽东等人对<金瓶梅>与<红楼梦>比较的论述,在此基础上对这两部古典长篇小说文本内容,包括书名、题材、背景、结构、人物、性爱、笔法、细节、语言、结局、价值等11个方面作一些具体的比较论述,从而见出后者对于前者的继承、借鉴、发展与创新.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的“先锋小说”经历了一个“去粗存精”的人为筛选过程.这种所谓的“纯文学”其实是当时作家、批评家和编辑家根据特定历史语境需要而人为建构起的“文学史共识”.先锋作家们的自我确立意识和寄生性写作姿态及其与上海“新潮批评圈子”的共谋关系,使得“先锋小说”日趋统一和规整.“先锋小说”在文学史上获取合法地位的同时也在悄然建立新的话语霸权.现在的文学史一定程度上就是以先锋作家和批评家的文学趣味和评价标准建构起来的.  相似文献   

6.
写作的方式取决于作家对自我及现实的态度,这种态度决定了作家将以怎样的方式实现自我和现实的寻找,将以怎样的方式在自我和读者之间搭建桥梁,也决定了生存于支离破碎、模糊不清、感性、理性、非理性相混杂的局部和个体之中的读者将以什么为依据来认识心灵和世界。从吕幼安的小说来看,吕幼安对自我和现实的态度显然是草根性的,这决定了他写作的依据不是来自内心的某个黑暗区域,不是来自也许比现实更接近本质的先验,不是来自于天国的神话,而是来自于给他伤与痛的经历和现实,这种经历和现实无疑是经验性的,他在用他的作品告诉我们,经验不尽然是对真相的遮蔽,经验往往就是现实。  相似文献   

7.
两栖板两栖板这名字是后加的.在玩过的各种自创玩具中,它可能出现最早、最低幼,却也是印象最深、玩儿得最有快感的一种.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大学英语综合教程背景下的写作指导与实践以及此后针对学生本次写作过程的问卷调查,反思精读课文作为写作范文和围绕范文展开的课堂教学活动对于学生写作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写作学视野中 ,读者是写作过程的加盟者 ,也是写作价值的实现者 ,读者总在或隐或显地发挥着一种不容忽视和无可替代的角色效应  相似文献   

10.
一位作家对于自己写作的定位,决定了他对于小说艺术探索的限度。吕幼安说:“我的小说是写给自己看的,是写给朋友们看的。”这个目标决定了他不可能是先锋派,他追求的是写给大多数的读者看。无论哪一种写作,就其本质而言,都是满足于写作者心灵需求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正因为如此,吕幼安又说:“小说是诞生于作者心底的神话,是作者的一种内心情景。”他在这里强调了一个事实,无论文本的表现形式如何,作家描写的其实都是他的内心生活。  相似文献   

11.
冯积岐所秉持的是一种独立的写作姿态,其写作方式及其作品所再现的生存经验与某一时期的写作主流是疏离的,他所讲述的"西部"也和主流批评界所想象的"西部"存在很大差异,所以,他的写作价值并没有被文坛、主流批评界、大众读者所真正认可.当代文坛存在着大量的像冯积岐这样的地方作家,他们的生存方式、写作方式、写作经验比较特殊,同样没有进入主流批评家的视野,在一种时代的"共名"状态下,他们的创作与存在往往被忽略或遮蔽.本文以冯积岐为个案,试图把一种地方性写作纳入自己的考察视野,其意义在于考察地方性的经验和记忆如何与人类共同的生存经验和记忆相链接,并以此反思当代文坛和批评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我就是个普通作者,给大家带来快乐,并以此为职业,没想过要流传千古,给人一辈子造成影响什么的。上课偷看小说的孩子与传统卖文为生的人相比,张威基本是个职业人士——工作认真:一天上网十几个小时,写字六到八小时,一天写九千到一万字,一年写三百万字;态度靠谱:不会旷工,也不会放读者鸽子,365天没休息,每天都更新:不需要特别的东西刺激灵感:每天抽六七根烟,平时不喝酒,没有不良嗜好;也不害怕才思枯竭:那是老一辈的担心,我们接触的新东西  相似文献   

13.
艺术作品当然要有吸引人的地方,否则受众就不可能停下来欣赏,或者即便是停下来,因为不好看,会立即改弦更张——换找别的对象。“好看”可以宽泛理解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一种可以使人“日常意识垂直中断”的审美吸引。小说要让谁觉得“好看”,关系到作家的潜在读者:是小众还是大众。比如大诗人艾略特,他的《荒原》对许多读者来说是不好看的,作家的潜在读者是小众的,其艺术富有实验性或者先锋性。吕幼安曾经明确表示,他小说的读者是大多数、是普通人。  相似文献   

14.
玛拉沁夫前期小说塑造了许多新人形象。热爱自己的民族,珍惜新生活,勇敢坚强,乐观开朗,无私奉献是他们性格的共同特征。玛拉沁夫不是用激烈复杂的矛盾冲突来刻划人物性格,而是注重在情感空间和人物心灵空间的拓展中完成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使其小说具有一种浓郁的抒情风格,人物也变得更加丰满和立体化,具有特殊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5.
选取《红楼梦》中宝、黛、钗等14个有代表性的重要人物,以小说中这14个人物的主要情节为依据,各题一诗并加以评说。  相似文献   

16.
“五四”乡土小说作为“五四”新文化、新文学的重要载体 ,表现出鲜明的理性批判的文化精神。其对古老乡村群体存在方式的批判 ,关于反封建文学主题的探寻 ,关于女性命运的文化启蒙 ,以及对现代乡土文学作家在都市与乡间灵魂漂泊的文化观照 ,都有着独到的发现与艺术的表现。  相似文献   

17.
雍正初年发生的罗兴华事件,红学界几乎没有人予以注意。本文搜罗有关史志资料,对这个事件的前因后果作了考查,并指出它与曹雪芹家世及《红楼梦》的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小说(1941)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中国的小说最初来自于民间、发展于民间,被保守的文人鄙视.但当它的流行程度和内在美感达到了足够的程度,它就要强迫自己引起知识阶级的强烈关注了.知识阶级从不识字的民众中获得了这些伟大的史诗般的传说,润饰之,修正之,某些情况下重构之,从而使之成为中国传奇中的伟大经典.这些起源于流行的经过修订的名著变成了新艺术形式、新语言和新文学的老师,靠着它们的教导,中国的上流阶层专心学习创作他们的原创小说,不全是当作一种文学娱乐,也当作一种社会讽刺,当作一种社会批判和变革的工具.  相似文献   

19.
林喦:我们的谈话还是从写作本身开始吧,你怎样看待写作这件事?李铁:写作是一间飘满茶香的房间,在这样的房间里我感到舒缓和安静,我会想起许多久远的事情,许多童年的事情,许多儿时的玩伴,青葱时代的少女,我甚至会想起隔壁院子里的我称作外婆的老太太来。当然,还会有更多的窗外正在发生的事情会像烟雾一样顺着窗缝挤进来。我知道不是所有的茶都可以用来做这种比喻,只有我们正在喝的普洱,相当地适合做这种比喻,普洱是越陈越香,味道越沧桑就越纯正,写作亦如此。  相似文献   

20.
通过一些具体人物、具体画面,着重探索了曹雪芹塑造人物形象的丰富经验:如“一个赛似一个”美的刻划,对难而易与易而难的人物刻划,把准人物心灵敏感区运笔,还有声东击西、言此及彼、文气融贯、丝毫不散的艺术,给今天的小说创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