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4 毫秒
1.
古希腊神话中的酒神精神象征人的自然本性和原始生命意志,体现了人的自然属性;日神精神象征着人的理性、智慧和文明的法则,体现了人的文化属性。西方文学中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的矛盾与融合,体现了其文化内质上的矛盾与互补两重性,也体现了人自身的矛盾性和文化之悖谬。文学因其具有酒神精神而使人性以艺术的方式获得一种自由进而拥有美感;文学也因其具有日神精神而使人性以艺术的方式表达理性意志、捍卫人之为人的高贵理性、提升人之精神与灵魂品位,从而也拥有美感。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运载着文学所不可或缺的人性意蕴。  相似文献   

2.
陈文殿 《齐鲁学刊》2008,1(3):75-78
人创造文化,实质上是在生成着自己的生命。人怎样创造文化,就怎样理解生命与生成生命。人之历史与人之文化传统应当从对特定生命的理解与生成来把握。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作为西方民族生命生成方式,只具有地方意义。中国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生命生成方式,其基本精神是"尚德"、"尚和",其方式是"融合兼容型"的生成方式。从生命生成方式来理解文化创造,从生命自觉来理解文化自觉更是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共产主义思想的根本意蕴。  相似文献   

3.
莫言与鲁迅都是刚性生命叙事文学的家族成员,具有家族性相似。他们都喜欢用狂野的、异端的甚至是邪恶的意象或令人震惊的修辞显示自己的文学身份或文化身份,从而将自我与社会常态的文学、文化区分开。他们都是激烈的个人主义者,都顽强地坚守自我,沉迷在自我的灵魂中。他们都有强烈的英雄情结,都推崇彻底反叛的恶魔性格的英雄,在荒凉里激情反叛。他们也都有一种深沉的生命悲剧体验,在反思社会、文化所造成悲剧的同时也都意识到这种悲剧内在于人的存在本身。  相似文献   

4.
沈从文在他的性爱观中倾注了深沉的道德理想,他视美好的性爱为改造现实社会中自私、丑恶之人性及其政治的有效方式.沈从文的性爱观受到地域文化、宗教文学、西方科学理性主义的多重影响,这些融合成为沈从文性爱观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5.
《哀郢》与《耶利米哀歌》分别是中西方文学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哀歌”杰作,它们都以成功地抒发了惨痛深沉的“国殇”之哀而著称。然而在深层文化内涵上,二者却分别折射出中西方文化传统在处理文化共同体危机时全然不同的价值取向和表现方式:首先,二者虽然抒发的是类似的公共性情感,却采用了不同的抒情视角和文学表现手法;其次,二者对国殇之祸的反思体现出中西两种文化在核心价值观念上的迥异;最后,二者也为各自民族的后世文化传统暗示出战胜苦难、延续文明的希望之途。  相似文献   

6.
论中国女性文学的思想内涵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中国女性文学作为 2 0世纪文学传统的一部分 ,直接而富于创造性地参与了中国文学现代精神的熔铸和锤炼。这种精神指向在女性文学的社会性主题、女性主题以及富于哲学意味的创作中有着鲜明体现 ,其思想内涵突出标示了对传统妇女文学的批判与超越。其间 ,女性意识对作品的内在意蕴产生了多样影响 ,那些因女性意识侧重点不同而形态各异的成功之作无不具有自身的价值。它们殊途而同归 ,表现了现代女性争取自身解放、实现“人”的价值的强烈意愿  相似文献   

7.
迟子建早期小说创作与1980年代中期兴起的寻根文学、新写实小说息息相关。1990年代,迟子建尝试"打开屋子"让她的人物走向外面的世界,使她的小说"温暖而略带忧伤"的人性意蕴获得了丰厚的文化底色。进入新世纪以后,迟子建小说创作表现出对生态文化的自觉,这种文学自觉不仅仅是她艺术上的成熟,也是她文化意识的自我觉醒。  相似文献   

8.
人文精神的实质是对人的力量、价值、尊严的肯定,对人性的尊崇,对人的全面关怀和终极关怀。它作为一种自由意志、创造精神和价值理想,是与蒙昧主义、权权主义相对立的,也是与拜金主义、物质主义不相容的。在19世纪中叶俄国社会的转型期,浸润着人文精神的西方文化闯进俄罗斯国门,与其传统文化发生了撞击与冲突,三四十年代俄国思想界围绕着俄国向何处去的论争即是两种文化矛盾冲突所激起的反响。俄国的才俊之士如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则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对西方文化及其价值进行批判借鉴和吸收,力图使俄罗斯文化在两种文化的相互渗透和融合中实现自我突破和超越。而西方文化与俄罗斯传统文化的冲突、撞击、交汇、融合,则造就了俄国作家的高尚人格:崇高使命感和公民责任感,自由不羁的叛逆精神,大无畏的殉难、献身精神,同情人民、关怀人类命运的人道主义。人文精神不仅陶铸了俄国作家的人格,而且为俄国文学注入了新质,决定了它的品格:巨大的批判激情和力量、理想主义光辉和人道主义的优秀传统,从而成就了俄罗斯文学的百年辉煌。  相似文献   

9.
曹禺戏剧塑造了两类女性形象 :“魔女”和“天使”。“魔女”形象表现了作者早期追求原始生命力、回归自我、反抗压抑的情欲 ;“天使”形象反映了作者后期回归传统、逃避自我、认同社会规范的心理。两极化女性形象影响了作家的审美情趣和作品的艺术风格 ,从“生命之美”转为“爱情之美” ,从热烈激荡转为平淡深沉。这是西方审美文化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差异在作者思想观念上的融合与冲突  相似文献   

10.
最近读到残雪谈伟大文学的一篇文章,谈到了小说,她说,文学的源头来自于西方,中国根本就没有小说.她还认为,好的作家和小说就是要展现人性深处的矛盾与挣扎.她所欣赏的作家自然都是西方的.这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是无可挑担的,她只要能写出一流的小说就足矣,无所谓东方还是西方,但对于暗伏于其血液内部的文化基因,以及其母文化(自然她也可以说西方文化才是她的母文化)的传统来说,也许存在着内在的大矛盾,这也应了她所说的中国文学缺少这些,而西方文学正是描写人性深处的矛盾而成为伟大文学.在这篇短文中,残雪将中国文学一概否定,从古至今无一幸免.  相似文献   

11.
一个时期以来,军旅影视作品持续表现出对情义的关注与高扬,着重在充满人性、人情的叙事组织和话语样态中建构深层的精神意蕴,在军营生态文化中开掘出更丰富更深刻的人性内涵,拓展军队传统的英雄主义、集体主义的固有含义,使之充盈着当代文化蕴涵,闪现着情感的温馨和人性的光辉.由此所表现出来的创作取向与审美范式,为军旅影视作品在创作上探索出了成功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身份 (认同 )问题是海外华人文学的主要关切。新近兴起的澳大利亚“新华人文学”以其身份焦虑的表达 ,提供了观察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以来海外华人文化及文学变化的一个例证。这种文学反映的自我身份疑难 ,涉及到对中国、对其他华人移民和对西方等多种不同对象的自我—他者建构 ,从而形成了新一代华人文学文化意义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同时也提示了对海外华人文学的研究从整体化、同质性的理解方式向对象细分的、动态的和文化的理解方式转变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在20世纪西方战争文学中,“敌人”问题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历史事件常识,它在三个向度得到重新的考量:一是等级森严的军队建制和人的权利欲望的关系,体现出某种政治文化的利害冲突;二是人性的局限性在残忍搏杀中的变异,使得战争的残酷增加了邪恶性;三是敌对阵营士兵之间对共同命运的审视以及对生命本身的重新认识.从根本上来说,这种考量是对西方近代以来人文理性传统的特殊反思.  相似文献   

14.
走近王充闾及其散文这个具体的审美对象,也就意味着我们必须超越其大文化散文的语言层面而瞩目和到达此在之外的审美的自由世界,把王充闾也当作一种文本来读,人与文本互读。王充闾的焦躁源自人性的深刻痛苦,是基于当下、基于生存、基于生命状态的焦躁。其焦躁越发的深切,便也深沉地转化为对于传统文化的追寻,生成人文忧患的精神情结,转化为知识分子的精英的批判立场。焦躁而形成的作家的人性自觉和文体自觉,使王充闾的散文成为生命美学的文本范型,其散文具有了深层忧患的内核,也充满了强烈的贲张内力。  相似文献   

15.
在中西方传统文化的比较中,法律传统的差异格外引人注目。西方理论家对法学的深入探讨、精辟论述,西方人强烈的法律意识,正是中国社会的巨大缺陷。这一缺陷造就了专制的中国古代社会,也造成了现实中人们法律意识薄弱的种种弊端。正因如此,人们对法律传统的批判格外激烈。有些人甚至认为,中国的法律传统是文化传统中的糟粕。在现行的法制建设中,必须彻底否定之。这种观点  相似文献   

16.
肖伟韬 《兰州学刊》2009,(4):203-205
元和文坛自负“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的元稹、白居易,二人除了文学同声相契、名位相等外,均有深沉的无嗣之忧,由于问题本身具有的回避性,向来是“元、白”研究中的盲点之一,一直没有人对此进行集中探讨。但是,通观二人创作,无嗣之忧实际上是二人生存心理的重要构成因素。以此为出发点,不仅对理解“元、白”二人生存哲学的整体走向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而且对理解与之相关的整个传统文化心理意蕴也有着相应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西方战争文学中的“毁坏”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世纪西方战争文学中,大多没有了传统的英雄叙事品格,无论是在战场上还是在战争结束的和平生活中,无论是死难者还是幸存者,到处显露的是生命与灵魂的被毁坏,“毁坏”意识已然代替了英雄主义题旨.现代作家站在战争之上审视战争本身,在毁灭性经验中反恩人类理性和文明的本质,质问传统文化的价值.因此20世纪的西方战争文学实质上成为地道的“反战文学”.这是20世纪有关人类争端的新认识,也是人类文明史上一个鲜明的纪念.可以说,“反战文学”已经成为20世纪西方文化的一个独特的组成部分,是西方文学史上沉重的伤痕之花,从一个侧面折射出西方传统文化信念和现代人的裂解痛苦.  相似文献   

18.
中国国学对韩国文化影响源远流长,形成传统儒学文化的共同基因;韩国文学的大文学观,是生命的转喻,蕴涵着深厚的中国国学的文化传统;韩国文学在东西方地理学中融合,把东方、西方合璧融化为韩国化文学,凸显着和合文化的底蕴.  相似文献   

19.
强烈的文化超越意识推动西方文化持续不断地进行自我超越 ,而强烈的排他性是西方文化自我超越的重要方式。后现代主义是西方文化不断自我超越的极端产物 ,脱胎于现代主义的后现代主义以文化断裂的方式把文化超越推向极端 :后现代主义试图在方法论上超越西方文化的形而上学 ,这种彻底反叛使其必然走向对西方以往文化的彻底反动。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图案作为我国传统文化资源的一部分,它特殊的形式美与装饰美具有丰富的历史、民族文化意蕴和传统情调,承载着强烈、细腻的民族态度与情感,包容着独有的人生思维与生活态度。传统图案资源既包括了那些被直接利用、改造和模仿的传统物质遗存,也包括了国家和民族的传统非物质文化遗存(尤其是传统思维和理念方式)。从思维角度来看,发掘、把握传统图案理念内涵,对丰富现代文化理念,推动现代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