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民族学作为因应现代化而生的学科,理应在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深化和创新中有所作为。中国民族学有研究现代化的深厚传统和丰硕成果,中国式现代化的大力推进既对中国民族学的知识创新提出了急切要求,也为其提供了广阔平台,还激发其强劲动力。中国民族学的知识创新应面向:中国社会实践和重大战略、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问题、民族学基本问题和方法。民族学知识创新的原则是:守“魂”、寻“根”、开“眼”、从实、原创。在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中,民族学知识创新应聚焦于“变”和“特”。  相似文献   

2.
1978年12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从此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征程。1980年10月25日,在贵阳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民族学学术研讨会上中国民族学研究会宣告成立。1984年10月,改为中国民族学学会。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民族学学会在民族学界拨乱反正、学科重建、人才培养、学术体系建构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后来中国民族学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民族学学会的学术活动日益增多,学术年会的主题紧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等时代主题和民族学如何进步等学科建设的前沿议题。2018年是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40周年,40年来,以中国民族学学会为代表的民族研究学术团体和学界同仁为中国民族学理论的创新发展和学科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中国民族学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我们要继往开来,把民族学学科的繁荣发展推进到新时代,发表和出版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成果,以助力中国新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学科体系、学术体系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3.
凭借西方人类学理论、古典马克思主义民族学、苏维埃民族学派、中国经验与理论研究等多元学术传统,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已经构建起一种具有本国特色的学科体系,继英国、美国、欧洲大陆、苏联等四大研究范式之后融汇成为世界人类学、民族学的第五大学术传统,并展开与国际学术界的对话,逐步凝练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人类学、民族学理论与方法。作为世界人类学、民族学第五大传统的中国人类学、民族学有如下特点:历经几代学者探索新理论新方法的成果;综合借鉴世界各国人类学、民族学的学术传统,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原则;以人民为中心,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方位配套;将历史文献资料和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相结合,具有深厚的史学渊源。  相似文献   

4.
本文就人类学民族学理论及其分支学科的基础理论创新作了简要的论述。以例证形式提出了人类学民族学哲学理论缺失、"田野调查"研究范式老化及我国生态人类学研究重心等问题。上述问题的存在,充分证明了人类学民族学及其分支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当下社会所面临的理论需求和指导。学科的基础理论创新是学术的一个增长点,是促进人类学民族学创新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5.
一代宗师,“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先生堪称是中国民俗学界之泰斗。本文从构建民族学和民间文学的理论框架、不断开拓和待之以恒的民间文学理论研究、悉心培育民俗文化人才三方面,介绍了钟敬文先生对中国民俗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及其治学风格。  相似文献   

6.
广西民族学研究会于6月24日召开了以“民族学发展趋势与前景”为主题的学术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有广西民族学院、广西民族研究所、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学院、广西社会科学院、广西区党校、广西艺术研究所以及南宁地区从事民族学研究、教学的专家、学者共20多人,大家就民族学的发展问题发表了意见。回、关于民族学发展方向问题。大家认为,今后民族学发展的方向,应是民族学中国化。其主要理由是:(l)民族学、人类学是两门不同的学科,民族学是以“民族”为研究对象;人类学是以“人”为研究对象。现阶段民族学研究的重点是“民族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7.
民族学是随着社会需要产生和发展的,现代社会促进了民族学从传统走向现代:理论和方法均进行了变革。传统民族学向现代民族学发展是时代的需要;我们应充分认识现代民族学的基本特征;开展现代民族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应当推进现代民族学在中国和世界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8.
关于我国民族学理论与现实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我国民族学理论与现实问题的思考陈烨作为一门国际性学科,民族学在我国的历史与一些西方国家相比仍是一门较年轻的学科。可以说我国的民族学尚处于方兴未艾的发展阶段,但我们所取得的成就已令全球民族学界为之瞩目,我国民族成份的识别工作、“三套民族丛书”、“五...  相似文献   

9.
刘海涛 《民族学刊》2022,13(3):45-56, 143
美国民族史学经历了百年的发展历程。其从民族学人类学、历史学学科边际中生发出来,作为一种具有专属意义的、独立的、一体化的知识体系的美国民族史学:一方面,美国民族史学既是二战以来美国及西方民族学人类学、历史学学科从分野并行到趋近发展的一种产物,也是美国及西方民族学人类学、历史学学科相互借鉴研究视野方法,逐渐形成新的研究范式,学科知识生产能力得到提升的一种体现;既是文化反思、“他者”重构的一种重要产物。另一方面,美国民族史学的孕育、凸显与繁盛及其知识体系的生成,也对美国民族史学知识体系生成所依赖的特殊的学科知识发展背景以及历史和社会生发环境等诸多因素带来了进一步的推动和影响作用。这些影响,既展示在表层的学科和方法层面,促进了民族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学科的沟通和方法的互补;也表现在由表及里的知识层面,促动了民族学人类学、历史学等传统研究范式的转换与知识生产能力的提升;还触及了深层的文化概念层面,解构了“白人中心论”“西方中心论”,重构了“他者”的形象,推动了美国历史和社会的生成发展,促进了当代“美利坚”民族国家的不断建构。  相似文献   

10.
我国民族学以服务社会发展和发挥经世致用为学科传统,中国近代史特有的历史语境,决定了我国民族学有聚焦时代任务的一贯传统。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给我国民族学学科建设提出了新命题。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新时代民族学,就要找准我国民族学发展存在的不足,在指导思想、学科目标、学科对象、学科定位、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着力建设中国特色民族学学科,提升我国民族学的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11.
叶坦 《民族研究》2005,(4):10-16
本文从经济文化的全球化与民族性关系出发,分析以往研究的一些缺憾;进而从新发展观的视野考察我国民族经济学的研究现状,并对这门学科的形成、发展及其学理价值、科研特征与应用前景进行初步的探讨和阐释。强调加强民族经济学研究对于中国经济学、民族学等学科的发展以及西部大开发等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从研究现状来看,我国民族学研究方法的发展相当令人担忧.其中一个主要问题是各种研究方法之间因缺乏理论整合而导致体系化的缺失.民族学研究方法的体系缺陷无论是对于指导经验研究,抑或是进行研究方法的教学科研工作都是非常不利的.本文首先总结了民族学方法体系的研究现状,然后在整理民族学常用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尝试厘清我国民族学研究方法在系统性与体系化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据此初步构建了民族学研究方法体系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3.
中国民族学的百年回顾与新时代的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学于20世纪初传入中国,至今已有百年历史了.这百年历史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旧中国时代的民族学、新中国前期的民族学和新时期(1978~2008)以来的民族学.在旧中国时代,中国的民族学界主要依托于西方各学派的理论和方法,在几十所大学开设了民族学人类学课程.到了新中国前期的20世纪50年代,中国民族学界又成为苏维埃民族学派的一支,曾为民族识别和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作出卓越贡献,并为新中国民族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参考.新时期以来,在与西方学术界完全断绝来往30年之后,中国民族学界再次融入国际学术界,成为国际民族学界的一员.经过近30年的努力,它已全面开放,不再自囿于某一学派或观点,并已初步自立门户,在学术上已形成了自己的本土化特点,一个中国民族学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历史功能学派已初现端倪.新时期以前,民族学曾先后被称为"资产阶级学科"和"修正主义学科"而被撤销.近30年,是中国民族学学科发展最迅速,也是成果最丰富的时期.这30年的学科发展可以再划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的恢复与重建时期;20世纪90年代的初步发展与研究领域的拓展时期;2000年以后发展的黄金时期.  相似文献   

14.
关于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民族意识定义的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意识的定义问题是民族意识研究的核心概念,也是民族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随着二十一世纪民族学的进一步发展我们有必要对民族学的基本概念进行一番梳理,通过对民族意识概念发展在不同时期的整理和其特点的总结,可以使我们对当前民族学中民族意识的研究有一个深化的认识并能从中得到进一步研究的启发。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中国西南民族社会生活史>的出版,不仅在民族史以及民族学、民俗学方面有着较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也将有助于推动这一领域的深入研究.它的学术贡献主要有系统地提出了"民族社会生活史"这一新的学科概念,翔实地考证了西南民族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30年来汉人乡村人类学发展的知识脉络与生长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30年来,中国的汉人乡村人类学告别了传统的政治经济学和苏联民族学范式,摆脱了意识形态的束缚,立足本土经验,以文化视角认知中国,并与国外学术界开展对话。其学术立场也由自上而下转换为从文化持有者内部眼界来观察与判断社会,客观研究大小传统之间的互动,注重考察中国社会文化的多样性、历史变迁与过程。但是,虽然有了一定的理论自省意识,却难以摆脱西方学术的阴影。要走出这种不彻底的反思困境,出路还在于以本土文化观研究本土社会,防止中国人类学研究的学术内卷化。  相似文献   

17.
赵心宪 《民族学刊》2017,8(2):62-70,116-118
武陵民族区概念的学术命名,是李绍明先生五十年西南民族学/人类学"理论与实践统一",运用历史方法的重要基础理论成果之一.重提《李绍明民族学文选》、解读"巴文化研究与地域文化"学理认识涉及到的历史方法学术关联.参考"武陵民族区"概念学术命名的价值取向,从武陵地域文化的民族学/人类学问题研究切入,可能寻找到创新问题原点;而"武陵民族区"作为一个特定的民族学/人类学概念学术命名的,服务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核心价值取向,对于打开新世纪巴文化学术研究的新局面可能更有启发性.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族学界在民族发展问题的研究上取得了较高成就.本文对这30年来民族学界就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现代化、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小民族社会经济发展、西部大开发与民族发展、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问题的研究做一回顾和评价.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民族学的理论来源及其发展上,无论是舶来说、本土化,还是中国化,都是把西方民族学作为中国民族学研究的理论出发点和立足点,难免会陷入一种以经典诠释现实、以今套古、以外导内的研究困境。坚持中国民族理论的中国特色论,就在于从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以及几千年的民族传统文化的解读和研究出发,以中国各民族的发展史来作为中国民族理论研究的主干思想,中学为主西学为用,这样才能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现代民族学发展的萌芽时期。笔者从民族思想史的角度出发,探讨和分析这一时期中国民族学对中国少数民族的研究思想如何由“汉族中心”到“各族平等”的转变过程,指出这一演化过程体现了当时社会政治和学术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