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言是人类最本质的文化特征。语言现象和人类文化现象存在着天然的密切联系。作为各民族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语言无疑是民俗传承的工具;而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语言本身又是一种重要的民俗事象;作为各民族图解世界的一种文化符号,语言的力量更在各种民俗信仰中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因此,在人类思想史上,“民俗”(Folklore)这个概念的初始语义正是  相似文献   

2.
张普 《中文信息》1997,(6):26-28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工具。语言都传达一定的意义,语义和语音是语言的最本质的属性,它们分别是信息和信息的载体。词汇和语法是语言系统最基本的建构单位和建构模  相似文献   

3.
关联理论是关于交际与认知的语用学理论。它用认知科学来解释人类的语言交际,认为人类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目的是为了认知。关联理论对于语境的解释有别于传统语用学,提出了认知语境的概念,认为认知语境应包括语言使用者大脑中所有关于世界的假设以及认知处理能力,这就为语用推理提供了一个平台,认为在语言交际中认知语境是选择的结果,是变项,不变的是关联。它结合编码-解码模式和意图交际模式提出了明示推理交际模式。  相似文献   

4.
<正>目前关于语言的功能有两种说法:一是"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二是"语言是文化(认同)的工具"。很多具体的说法还有细节上的差别,但语言的沟通功能和认同功能已体现于其中。比较严重的问题是:由于语言似乎有两种功能,结果是两种功能似乎经常处于矛盾的状态。在此,我们提出新的观点:语言是人类的信息工具,信息功能是语言的最基本功能。人类之所以需要语言,是因为可以通过语言获取和处理信息。这一新观点的提出,可以涵盖上述两功能说,并解决其连带  相似文献   

5.
在传统认识中,语言作为人类认识外部世界的工具往往仅被看作是一种理性和逻辑的手段,它与人的情感,意愿以及感性认识内容似乎没有内在的必然联系。事实上,作为认识工具,语言是被用来匹配或描述世界的,它以语言与外部世界的准同构关系为前提。显然,语言就其表现结构和感性形式来看,与外部世界之间存在着原则性的差别。语言只能借助于它在主体的心理所引起的思维意象才具有匹配或描述客体的功能。因此,深入考察语言与思维意象的关系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揭示语言作为认识工具与情感、意愿以及感性内容的内在联系,深入把握认识过程的具体特点。  相似文献   

6.
语言哲学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是人处理自己与世界关系的普遍中介,是人观念地掌握世界和实践地改造世界的一种重要工具,是人表达思想、交流情感、体现意志的最理想手段。在当代,由于信息处理机和大众传播媒介的出现,由于形式化、符号化、精确化的语言系统对深化人类认识的作用的加强,由于信息产业的迅速崛起,语言的认识和实践功能更加突出。它极大地改变了人处理自己与世界关系的传统模式。显然,以人和世界相互关系问题为对象的哲学不可回避地要研究人处理自己与世界关系的普遍中介——语言。对于人类哲学思想发展的现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联系人处理自己与世界关系的现代特点深入研究语言哲学无疑是十分必要的和有意义的。然而,我们却不能不看到,  相似文献   

7.
语言神话的建构与消解齐效斌陕西师大中文系语言这个精灵,作为人类思想的交流工具千百年来不知折磨了多少作家、批评家。奇怪的是,一代又一代的作家、批评家仍然乐此不疲。于是有关语言本质和功能的不同说法应运而生,而且还不断地得到改造和翻新。语言的神话由此诞生了...  相似文献   

8.
人都拥有自己的世界,但问题是人何以能拥有这样的世界.卡西尔从语言符号功能的角度回答了这个问题:一、语言乃是人类建构世界活动的历史经验织成的符号之网,人就生活在这个符号世界中,"以致除非凭借这些人为媒介物的中介,他就不可能看见或认识任何东西".二、语言对世界的建构主要是通过为事物命名和赋予世界以秩序的方式实现的.三、人凭借语言的这两种功能,不仅可以实现对外在现实世界的认识和把握,更能建构起内在的心理世界,"人类文化的全部发展都依赖于这些条件".四、语言是具有民族性的,语言对世界的建构模塑了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是形成民族文化传统特色的内在根源.认真梳理卡西尔的语言观,对我们深刻认识语言的本质、语言在建构人类世界过程中的根本作用、语言对民族文化心理及民族文化创造活动的内在制约等,都是极富启迪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关于制度的研究,着重从作为一种分析工具,探讨了关于制度研究的新制度经济学的解释;从交易的不确定性及人类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给出了制度形成的一般过程;制度在本质上是对不确定性的一种控制和对确定性的一种规定;制度的形成是一个不确定性与确定性不断均衡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艺术的文化价值──关于《白鹿原》的个案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是一个大词,之所以称它为大词,并不是由于它在功能上的重要性(像诸如经济、政治这样一些词在今天的语境中那样),而是因为它成了一个本源性的词。寻找本源性的冲动,在人类的历史中渊源流长,这种本源常常被归结为某一个统摄一切的词,它曾经是上帝、自然、天道、理性等等,在这个世纪又有历史必然性。语言,一直到当下的文化,这也是我们所见过的最大的一个词。这种倾向可以被恰当地称之为决定论的、本质主义的思考路径,它雄心勃勃地试图论证人类生活中的一切事物总是来自某个终极的根源或本质,在这个根源或本质中得到解释,最终…  相似文献   

11.
海德格尔认为,在现代世界,技术居于统治地位,在技术的支配下,语言也被技术化,沦为表达工具、信息工具和统治工具。这种被技术化了的工具语言是非本真的语言,它造成了一切本真存在的萎缩甚至泯灭,导致了极端的危险。要克服这种危险,就要回到语言本身,使存在本身得以显现,实现对人类栖居根基的庇护,使人类能够在语言之路上返回家园。  相似文献   

12.
如今人类面临着深刻的世界性问题和全球性危机,而各种哲学思想的剧烈冲突正是造成这种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人类需要建立一种新的统一的世界哲学。这一哲学将比其他哲学(如西方哲学。印度哲学和中国哲学)更好地帮助我们了解和解释人类所遇到的问题,并且使人类在解决全球性问题时加强合作。“世界哲学”提供的观点有可能得到所有人的同意,是因为它基于人类本性和人类生活的这个世界所固有的一致性。它将包括每一种文明和文化的某些思想,只是某些思想,因为每一种文明也有一些思想是错误的,而且它们都拒绝其他文明的一些带真理性的…  相似文献   

13.
周红路 《理论界》2013,(6):140-142
诗不是一种语言,而是一种最本真的生活方式,是人与世界在语言深处的本质交谈。从这个哲学社会学研究的深层次看,诗作为生命的希望,不仅解放了语言,解放了世界,也使人真正成为文化的创造者。  相似文献   

14.
诠释法律的语言工具及其效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晖 《文史哲》2004,(5):147-155
语言是诠释法律的最基本工具,与其他诠释工具相比,语言具有霸权主义特点。以语言诠释法律是通过"说"来完成的,体现出了法律诠释的大众化情节。语言是认知对象的客观规定性和认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之间的一种契通方式,通过语言诠释法律存在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两种趋向。以语言诠释法律的效力是指语言解释法律的可能性问题,它存在于法律文本、解释者和听者(读者)三方,以及法律文本和解释者、解释者和听者(读者)这两组关系中。由于语言的模糊性、含混性以及人的意识的有限性,产生了语言诠释法律的无效问题。  相似文献   

15.
是认识活动的文化还是价值活动的文化周军认识活动和价值活动代表了人类两种解释世界的方式,它们互补地组成人类的文明,认识活动以近代科学的发展为代表,它从理论上宣布了人类的认识能力最终将解释世界的一切,显然,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这一年。当买证科学把这一微叽...  相似文献   

16.
创设国际语的必要性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特有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可以说,人类社会的发展、文明与进步,离不开语言这个工具。随着国际关系的发展,世界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科学技术、交通工具的高速发展也为各国的经济、科技和文化交流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还有一个很大的难题始终困扰着各国人民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这就是语言的障碍,国际会议花在翻译方面的费用大约要占会议总成本的四份之一强,欧洲联盟(简称“欧盟”)已经成功的建立了统一市场、统一货币,基本上实现了共同对外的边…  相似文献   

17.
高玉 《东南学术》2001,(3):87-94
一、博士论文摘要 本文主要从语言哲学的角度论述中国现代文学发生的原因,也即主要从理论上研究中国文学如何从近代文学向现代文学转型。关于语言的本质,本文既不完全赞成传统语言学的工具观,也不赞成现代西方语言哲学把语言本体论绝对化,而提出“语言道器”论,或者说“语言本质的二层面”论,即:语言不仅仅只是表达情感、交流思想的工具符号,同时还是世界观、思想、思维方式本身,这是两个不同的层面,即工具的层面和思想的层面。语言来源于现实世界,但语言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就具有自足性,构成一个独立的世界,不只是人影响语言…  相似文献   

18.
王海琴 《理论界》2007,(10):120-121
本文通过对克隆人技术和海德格尔技术观的分析认为:克隆人技术本质上不是人手中的工具,而是一种促逼着的呼求。它归属于海德格尔技术本质——座架。它在根本上危及着人类。海德格尔的相关思想给我们指出了一条拯救之路。  相似文献   

19.
现代西方哲学与传统哲学分界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所谓“语言转向”.斯鲁格曾这样概括哲学发展的基本过程:“首先,哲学家们思考这个世界,接着,他们反思认识这个世界的方式,最后,他们转向注意表达这种认识的媒介.这似乎就是哲学从形而上学,经过认识论,到语言哲学的自然进程.”在这种简单的概括中实际已包含着对哲学语言转向的必然性论证.语言转向在现代西方哲学中几乎已成为一种共识,至少也可以说语言哲学是西方二十世纪的主流哲学.如果我们在语言哲学话语系统的边缘上,在一定的间距中去看语言转向,也许我们能够更从容地思考一些问题,比如,语言转向的原因何在?它仅仅是通过语言这种认识媒介去澄清认识和知识的问题吗?语言转向对哲学进步有哪些推动又有哪些偏失?语言哲学研究过程中显示出哪些语言固有的辩证法,我们是否应去建立一种辩证的语言哲学?对这些问题国内外学者已有很多研究成果,本文试作一些粗浅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刘建军 《阴山学刊》2003,16(3):44-48
语言文化哲学的核心内涵是关于人的哲学,是从人的语言(思维)出发,研究由此产生的文化,以及观照人在不同的思维、文化发展阶段中人的本质和人与世界关系的科学。这也就是说,人类的语言(思维)是研究的前提,文化是人类语言(思维)的必然体现,而这一切考察的核心是人对自身的认识和人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把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