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怎样评价《狂人日记》中“狂人”形象,是鲁迅作品研究中多年分岐的一个问题。关辰同志撰文进行再探索,本刊予以发表,以期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2.
关辰老师在第三期学报上发表的《对“狂人”形象的再探索》(以下简称《再探索》)一文,我拜读了。关老师的文章对我有很大启示。但我对“狂人”的形象有不同看法,现提出来,求得老师们的指教。 狂人究竟狂不狂?我认为不狂。概括来说,这是一个在封建礼教和家族制度迫害下勇敢的叛逆者,是一个披着狂人外衣的清醒无畏的反封建战士。 作品中的“狂人”面对封建礼教和“吃人者”一伙,尽管有时表现出“狂态”,但却一直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在多数情况下,总是以敏锐的眼光观察问题;以开阔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大哥,在《狂人日记》中是仅次于狂人的重要人物。这个人物是作为与狂人的思想、性格、行为矛盾冲突的对立面出现的。他与狂人形象相比较而存在,相冲突而对立。由于有大哥形象的对照,使狂人这个刚开始觉醒的封建家族制度叛逆者的形象更真实、具体、感人。 作者在构思塑造大哥这个人物时是颇费匠心的。在《识》的开端特别交代:“某君  相似文献   

4.
文学文本实际上存在着两个世界,一个是显在的文学文本世界,另一个是潜在的文本世界,包括社会、政治、作者、读者、历史、文化等诸多方面。《狂人日记》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现实主义白话小说,在“改良社会”、“改良人生”、警醒和改变国民的精神等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从《狂人日记》文本之外“狂人”的人生历程的角度,动态地延伸出一个潜在的文本世界———“狂人”成为“狂人”之前和痊愈之后,以此从“狂人”思想斗争史的角度来讨论“狂人”形象的社会内涵。  相似文献   

5.
一、“候补”进解鲁迅在《狂人日记》的“前言”中写到,狂人病愈后“赴某地候补矣”。对此,有些同志作直接理解,认为狂人病好后真的到某地“候补”(做官)去了,甚至据此认为狂人是一个不彻底的反抗者,从而反映了知识分子觉醒者的软弱、妥协性质云云。我认为这种理解是不合适的。首先,这种理解不符合作品实际。作品中“前言”和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狂人日记》发表已有70多年.研究它的文章难于统计。可是对“狂人”的争论似乎还未终结。评论界众说纷纭的看法,使中学教师无所适从。笔者所见,觉得有说几句的必要。在繁杂的观点中,以下几种较有代表:第一,狂人是一个清醒的反封建战士,狂人并不狂,狂是“反语”,是“化妆”,第二,狂人是真狂,但不是一般的疯子.而是战士被折磨导致发狂。发了狂还在不息战斗的勇猛战士;第三,狂人既不是“清醒的反封建的战士”.也不是发了狂仍在不息战斗的“时代先觉”,他“完全是普普通通的狂人。”《狂人日记》所呈现的深刻思想不是狂人的思想.而是作者自己的思想。“狂人”只不过是作者的借体而已;第四,狂人是一个觉醒者.叛逆者,但并非清醒的战士.是一个病狂者,又不是完全普通的疯子,并非现实中不存在的象征性人物,而是作者遵循严格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从生活中提炼概括出来的,一个五四时期思想觉醒然而又在精神上负有重伤的先进知识分子的悲剧性形象。这些说法使读者产生疑惑:“狂人”是真狂吗?或是假狂吗?或是一个悲剧形象?  相似文献   

7.
1918年春,鲁迅与钱玄同在北京绍兴会馆那场关于“铁屋子”的世纪性对话,催生了现代中国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也催生了现代小说人物画廊中“狂人”家族的第一个典型。“狂人”形象的大量出现,是五四文学的一个独特景观,与现代中国的历史转型和人格现代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狂人”作为那个时代特殊的群体,不仅有很高的文学审美价值,也有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20世纪初是一个需要“狂人”而又产生“狂人”的时代。诚如黎锦明在(大街的角落·序》中所说:“甘世纪是精神病倾向最明显的时代”。病理学告诉我们,一般精神病…  相似文献   

8.
《狂人日记》以塑造“忧惯深广”的狂人形象,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块丰碑。然而,对于狂人形象,历来学术界却有不同的理解,争论的焦点已经集中在究竟怎样解释“病狂”与“清醒”之间的矛盾问题上。笔者认为《狂人日记》中,实际上存在着两个艺术层次的建构,即现实的层次(浅层)和象征的层次(深层)。在读者头脑中,“病狂”和“清醒”形成两种精神风貌截然不同的艺术形象叠影。把“病狂”与“清醒”理解成非此即彼,或彼此合一的观点,笔者认为都是欠妥的立论,因为它们分属于两个艺术层次上的不同艺术体系,都各有自己“质”的规定性。1、狂人心态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9.
《狂人日记》的兴味所在,正是狂人形象的寓意生成和现实意味两方面.狂人形象的客观属意是“迫害狂”,狂人一狂一醒、一癫一真的分离与对立,在小说中都能找到依据;但包孕在狂人的思想情绪波动线索之中的情节,表现了精神型战士的清醒意识和穿透力.因而,病理性狂者反是社会性意义上的清醒者.《狂人日记》采用了别致的格式,它淡化情节,强化抒情因素,以凸现精神界战士的反抗精神.其语言系统异乎常态,以一系列畸变符号,来展示狂人非现实的想像、联想.其朦胧意象的运用,则生发出无限诗意.小说在时间结构层面上,又重在审视历史,使历史材料和观实启蒙两意同构迭出、社会改造和自我改造二者同步进行.  相似文献   

10.
鲁迅《狂人日记》中狂人形象的真假问题,大致可归纳为“战士说”“狂人说”“寄寓说”.但三说似乎都失之偏颇.事实上,小说本身可提供的“象”(疯子);“象外之象”(战士);“象外之意”(历史吃人等)都是客观存在的.三者不仅不相互排斥,且紧密联系,互为依托.中国传统的美学讲求“象外之象”,“象外之旨”而这些美学原则,都是建立在艺术  相似文献   

11.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是真狂,还是一个清醒的反封建战士?这两看法相互排斥,目前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还是有分歧的。下面笔者想谈谈自己对“狂人”形象的一个看法。 就作品中“狂人”的言行看,他无疑是一个真正的狂人,因为他的言行完全具备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特征:(一)幻觉妄想。“狂人”一直幻想别人要吃他。他怀疑赵贵翁,赵家的狗,村里的人,医生,以至于他的大哥;他把周围的人的言行,把他所看到、听到的一切,统统都同吃人,或者很快就要吃到他自己,联系起来,作为论据。(二)思维破裂。“狂人”的思维是跳跃的,往往第一个想法和第二个想法之间没有现实的逻辑联系。他可以从“月光”想到“赵家的狗”,从“鱼的眼睛”想到“一伙吃人的人”,从“捏起筷子”想到“妹妹死掉的缘故”;这些现象虽然都被他集中在吃人这一个意念上,但在现实中却并无直接联系。(三)感情不协调。“狂人”怀疑别人要吃他,有时觉得自己“怕得有理”,“真教”自己“怕”,有时又“不怕”,甚至“放声大笑起来,十分快活”。鲁迅  相似文献   

12.
在《呐喊》和《傍徨》中,主人公以知识分子为主。而这些知识者又几乎无例外地具有“孤独”的精神特征,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引人注目的“孤独者”形象系列。魏连殳、吕纬甫、涓生、子君、狂人、夏瑜、孔乙己……都是读者所热爱、同情、评论界所热衷评说的形象。综观几十年众说纷纭的 评价,对这类形象的认识,虽然褒贬程度不一,但认识的焦点多集中在对“孤独者”的“孤独感”的分析上,并对此形成了一些代表观点,如“孤独感”是因脱离群众造成;“孤独感”表现了小资产阶级参加革命的局限性;鲁迅对此是持“批判”态度的。等等。  相似文献   

13.
鲁迅早期著译的文风曾受陈景韩“冷血体”的影响,陈景韩激进的批判国民劣根性的姿态在某些方面也与鲁迅改造国民性的观点有相通处:不仅如此,通过对陈景韩《催醒术》与鲁迅《狂人日记》中两个狂人形象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近现代转型期文学的内在联系与突进性的嬗变.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人们基本上按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来评判《狂人日记》,一个突出的共同点是把“狂人”看作可以归类的具体的人物形象。但不管是“狂人说”、“战士说”,还是“统一说”,都与文本所呈现的真实存在很大的距离。其实,《狂人日记》不是现实主义小说,而是现代主义小说;“狂人”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人物形象。只有将作品当作整体性的隐喻象征符号系统,才有可能破解深藏的意义密码,把握其“表现的深切”与“格式的特别”。  相似文献   

15.
汪靖洋同志就《欧洲文学史》和《外国文学简编》关于《死魂灵》的评价提出不同的看法,这对《死魂灵》的研究是有意义的。《外国文学简编》认为果戈里只是对地主们的“丑恶存在”“饱含着‘谁也不知道的不分明的泪’”,这是不够全面的。但是,总的说来,我认为它们的分析和评价基本上是正确的,而不同意汪靖洋同志的看法。(汪靖洋同志的文章《<死魂灵>的形象体系和思想倾向》,载《南京师院学报》1981年第2期。)  相似文献   

16.
回溯百年来的《狂人日记》研究史,反封建是研究中的主线思想,忧愤深广的社会价值超越了作品本身的文学性,脱离文学实际空谈小说对现实的批判性,成为《狂人日记》研究中的共性问题。若要真正理解《狂人日记》,就必须从小说文本出发,概括出它应有的价值,而不是预设结论。从狂人形象的生成、启蒙思想的凸显以及反封建礼教的社会意义三个维度对百年来的《狂人日记》研究资料进行梳理,通过分析比较、思想探究,在呈现《狂人日记》研究角度日趋多样化、研究思想不断转变的具体事实和过程中,对《狂人日记》研究中的狂人形象、启蒙思想、反封建三个核心问题进行总结评述,在此基础上重新阐释《狂人日记》,打破长期以来研究的静态生长模式,以图打开《狂人日记》研究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17.
鲁迅在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通过一个迫害狂患者的形象,暴露了“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把批判的锋芒直指整个封建社会及其精神支柱封建礼教,发出了五四前夕的第一声春雷,使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如此重大的主题,竟然能通过一个完全失去理智控制的狂人形象表现出来,确是值得令人深思的。长期来许多研究者  相似文献   

18.
<正> 对《金西厢》持批判态度的同志,比较集中于反对金圣叹对莺莺这个形象的修改和评论。有的同志说:莺莺原本是一个反抗性很强的“情”的化身,离经叛道的反封建形象;金圣叹却把她改成一个缺乏反抗性的  相似文献   

19.
鲁迅的文学创作是中西文化合璧的结晶,特别是与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艺术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中外学者在将鲁迅与俄罗斯作家进行比较时议论最多的是鲁迅与契诃夫的相似。两位作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狂人日记》和《第六病室》十分具有相通之处,而正是由于东西方传统文化的不同和主体意识的不同又造成了鲁迅笔下“狂人”形象的变异。  相似文献   

20.
今天这样的鲁迅学术讨论会,就我们山东说,过去从来没有过。就鲁迅研究来说,至少建国以来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研究最多,发表研究论文最多的作家,现在且有了专门研究鲁迅的刊物。特别是为了纪念鲁迅诞辰百周年,筹备委员会连续在扬州和大连举行了撰稿座谈会,鲁迅研究工作显然比过去展开了,涉及的面更广了,论述也更深入了,有不少新的论点新的看法出现,例如对“狂人”的形象,对阿Q的形象,对《野草》,对《故事新编》甚而对《庆祝沪宁克复的那一边》的理解,评价等,都提出了新的材料和看法,很显然,经过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