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明代蜀中文人结社兴起于正德年间,发展于嘉靖年间,至万历时期巴蜀地区的文人结社逐渐多样化。明代巴蜀地区的文人结社属于地域性文人结社活动,受地域文化传统的影响,巴蜀地区的文人结社与当地的地域文化相因相习、互为增益,文人通过结社酬唱展示巴蜀地区文人的文才风流,传播巴蜀地区的文学观念。明代巴蜀地区的文人结社是明代四川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了明代四川文学的发展,对巴蜀文学的传承以及文化传统的构建具有促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自古以来,胶东就是人类文明的热土,胶东半岛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早期海洋文明,其中神话传说可谓奇幻亮丽,发散着胶东文学最早的璀璨色泽。从海市蜃楼到三神山的奇美与神秘,再到蓬莱仙话和秦皇汉武的传说,以及精卫填海、八仙过海等故事,这里滋生了难以计数的原始文学,它们以美幻绮丽的想象表露了人类童年期的种种特性。其后或与之相随的文人制作也华彩独具,历代的"游仙诗""采药诗""海  相似文献   

3.
自古以来,文学与梦结下了难解之缘。文学史上,多少文人诗家把梦引进了自已的作品。无数奇妙的梦境汇成了文艺苍穹的璀灿星河。沈既济的《枕中记》,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皆是以梦弥盖全篇。《水浒》中的宋江梦见九天玄女娘娘,《西游记》中的魏征,梦斩泾河龙,《红楼梦》中更有大大小小三十多个梦境。小说写梦,散文写梦,戏剧写梦,诗歌,更是梦的艺术宫殿。李白梦游天姥,发抒“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的豪  相似文献   

4.
源于道家之哲学思维,兴于<楚辞>之文学创始,汉魏六朝诗赋文本的"人神同游",一方面在文学形态上涵括散体大赋、骚体赋、乐府古辞、文人乐府、游仙诗等,另一方面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呈展出程度不等、方式不同的传承和创变.不仅如此,"人神同游"隐含着某种固定的表达模式,其"游"中寓"忧",它往往通过文学幻想和时代演绎,表达出主体对客观世界和有限自我的超越.  相似文献   

5.
以明代万历年间作家屠隆为研究对象,以尺牍作为研究媒介,首先通过来往尺牍中屠隆友人的评价,彰显出其“吏才”“文才”。其“吏才”主要表现在地方任职期间的爱民之心与惠民举措,而“文才”则表现在对其文名声誉的总体称赞以及对其作品的具体褒扬。其次通过屠隆尺牍中体现的“出处矛盾”来还原屠隆的自我“写真”。最后通过晚明文人对其“炫才破法”的客观写照,试图还原出屠隆的真性情、真才子形象。  相似文献   

6.
源于道家之哲学思维,兴于《楚辞》之文学创始,汉魏六朝诗赋文本的“人神同游”,一方面在文学形态上涵括散体大赋、骚体赋、乐府古辞、文人乐府、游仙诗等,另一方面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呈展出程度不等、方式不同的传承和创变。不仅如此,“人神同游”隐含着某种固定的表达模式,其“游”中寓“忧”,它往往通过文学幻想和时代演绎,表达出主体对客观世界和有限自我的超越。  相似文献   

7.
摘要:汉魏六朝文学因其丰富的题材、多样化的文体特征,历来被学者视为后代文学发展的土壤。这一时期,无论诗歌、小说还 是散文,皆已初具模型。 《搜神记》,志怪小说的代表作,因其记载了大量鬼神故事、逸闻传说,初具小说模型,也历来是研究神怪 小说参照的原型。以神话母题为研究基础,从“死而复生”的框架中挖掘《搜神记》 “复生”母题所蕴含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8.
汉代通西域,输入了大量西域文化,增加了文化活力,对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全新的西域意象及神奇的西域艺术成为文人表现的兴趣。汉代人言说西域的方式,是在现实的基础之上,融合大量传说、神话,加以夸饰、想象,极大地提升了文学创造力,为文人描绘奇异国度及仙境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促进了地理博物小说的兴起。张骞等人到达传说中西王母的生活地,广泛传播了西王母传说,是爱好求仙的武帝与西王母相会的现实依据,大大丰富了西王母故事。  相似文献   

9.
古代柳文学的民俗文化内蕴及佛经文化渊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柳的人格化,起初是与文人的理想企盼联系起来.筑堤防汛的实践体验深化了民间对柳的植物神崇拜,甚或出现了柳神(植物神)与水神(动物神)斗以护民的传说.植柳,不只是为美化环境,亦有实用目的.柳传说在很大程度上充实了柳文化中的神秘崇拜部分,为柳文化注入了新鲜的活力.而佛教文化的传入为柳崇拜的中国化,起到了难得的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0.
徽州文人结社的兴盛,是明代文人结社的一个缩影。明代徽州文人结社活动正德之前很少,嘉靖、隆庆之际出现高潮,万历时达到鼎盛,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除汪道昆主持的白榆社外,其他明代徽州文人社团皆具有鲜明的地域印记,入社成员大都来自徽州本郡。明代徽州文人社团大体有诗社、文社和禅社三种类型,社团的社约规定了入社原则、经费来源和使用、处罚措施等,据此可了解这些社团的活动特点。明代徽州文人结社丰富了徽州文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了徽州文学创作的繁荣,提高了徽州文人的知名度,推动了徽州地域文学与主流文学的融合,使徽州在万历时成为在文学上比较先进的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11.
陶弘景是南朝著名道士、学者和文学家,他的学识、品行、风度等对文学的影响丰富而深刻:陶弘景作为道教宗师,通过与当时文人的交往进而影响到他们的生活及文学创作;他所流传的著作特别是搜集整理的道教经典《真诰》在后代文人中广泛流传,成为他们创作取材的重要源泉;由他所开创的道教上清派茅山宗对后世文人生活与创作有着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竞争尤为凸显.中国作为新兴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经济发展转型的攻坚时期,极需大量高层次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梦就是人才梦.根据全球人才流动的趋势和我国人才流动的现状,要使这一中国梦被世界优秀人才认可、接受并践行,就需要积极营造良好的“引才、留才”环境,具体而言,就是要加强制度环境建设,采取灵活的引才机制,积极拓宽引才渠道,以更加开放的人才态度吸引海外人才.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文献载有禹母修己吞食薏苡而怀孕的传说。"薏苡"作为植物再生的仪式和象征,它只是这一传说中的神显植物,在神话思维中有其一定的象征意义。把薏苡视为夏族的图腾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4.
当代文学史上,史铁生的文学叙事游离于意识形态的“跟风”和文学的“轰动效应”,别具一格地形成了“梦醒说梦”的叙事图谱,它在叙事的结构模式、文本形式、视角定位方面都形成了独特的面目,其背后的叙事动力就是“梦醒说梦”:“梦醒”就是“终极目的的缺席”:“说梦”就是“谎言虚设的在场”。在“梦醒”与“说梦”的二律背反中建构了史铁生的“过程即目的”的叙事悲歌,在实践理性上,既拯救了小写的“我”,更召唤了大写的“我们”,在当下的欲望化叙事和消费性叙事中奏响了清醒的“思想清唱”。  相似文献   

15.
尽管苏轼对高丽持雅拒态度,然而顺应高丽与北宋的文化交流,韩国高丽文学全盘接受苏轼及其诗文,形成“苏轼热”。其原因在于高丽重儒崇文的政治体制,苏轼敢于直谏、豁达入世的品格,苏诗的气质与文人的推动等。高丽文学着重是从苏轼诗文的题材、禅宗思想、化用典故、借用诗韵、活用诗句、摘用词语等视角入手接受苏轼及其诗文的。  相似文献   

16.
辞赋的本质特征(神趣)是"设辞虚构"。萧统"沈思"说实谓此也。理由是:古人重辞赋;《文选》要预立既硬又科学的标准,最好的选择就是以辞赋为范文,从中抽绎出标准;古人视赋为诗,很多文体有辞赋化倾向,衡鉴辞赋的标准遂被普适、跃升为衡鉴所有"文"的标准;符合萧统尚新变的文艺思想;受王充"超奇"论启发;可验以《文选》诸篇。"设辞虚构"不仅与"沈思"说一致,与翰藻说、个人性、单篇性、文本性、审美性等也无?格。  相似文献   

17.
伊斯兰教义学说中,神爱论是一个重要的哲学思想。苏菲学者把神爱观念纳入修行理论,爱被视为苏菲修行的最高状态。在吸纳不同地域文化的基础上,苏菲神爱论思想维度不断扩展。10世纪中叶,为避免与正统教义相抵触,苏菲神爱论渐趋哲学思辨,强调爱主和敬畏的结合。自安萨里把苏菲精神纳入到正统教义以来,神爱论在教义学、哲学和诗歌方面得到发展,并被赋予社会属性,转向"爱的宗教",强调爱主基础之上的宗教宽容。  相似文献   

18.
易晖 《东方论坛》2008,(1):52-60
金庸小说,正经历着一个从上世纪80年代的通俗小说到90年代以降的“经典化”的过程,一些学界人士热衷于将原本属于通俗文学范畴的金庸小说研究推向所谓的“金学”。金庸小说无疑是大众文学的经典,它的畅销性、长销性以及为读者带来的密集的阅读快感确保了这一点,但并不等于它是一般意义的文学经典甚至文化经典。金庸研究的根本意义恐怕也不在于将它客观化、对象化地树为经典,采取超然物外的文学批评的立场。实际上,金庸小说(或者说“金庸现象”)为我们展现出关于当代“文学/文化生活”的难得的“近身性”,它是“文本讲述的时代”与“讲述文本的时代”的合而为一。  相似文献   

19.
1927年,芥川龙之介之自戕极大地震撼了当时的日本文坛。作为新生代作家,横光利一继承芥川遗志远赴上海,以探索超越唯有“发狂或死亡”的狭隘文学,建构充满生命活力的新的日本文学,长篇小说《上海》正是横光苦心探求的结晶。芥川、横光分别作为拉上日本近代文学帷幕与揭开现代文学序幕者,二者的文学接合点“上海”在日本近现代文学史上具有不容忽视的深刻意义。通过论述上海的这段历史,寻求深入思考文学文化问题的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20.
约翰·斯坦贝克的中篇小说《人鼠之间》不仅着重刻画了主人公乔治和莱尼的"土地梦",而且饱含了对农业工人悲惨命运的关注和同情,以及对美丽自然风光的朴实描写,这些都是作者的土地情结的具体体现。同时,土地情结也是斯坦贝克试图通过文学创作为劳动人民乃至美国人民的困境寻求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