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传统儒学包括孔孟之道与孔荀之制两个方面,不论是历史上的宋明理学,还是当代港台新儒家,均采取尊孟贬荀的态度,对儒学的认识是不全面、不完整的。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也是继孔子、孟子之后儒家的最后一位思想大师。孔子以仁、礼奠定了儒学基本规模,孟子从心性维度深化了孔门仁学,而荀子则通过对人性问题的深入辨析和对礼义法度的诠释建构,拓展了儒学的外王视界。在体现出一种更加阔大的统合性视野的同时,也为即将到来的大一统时代奠定了正理平治的理论基础。今天儒学的重建应统合孟荀,兼顾孔孟之道与孔荀之制,这是荀子思想重新受到学界的关注、出现荀学热的根本原因。荀子思想可以概括为:性恶心善,义利两有;隆礼重法,积善成德;知通统类,法先后王。从当代视角看,荀子思想中蕴含的治国理念对于今人而言也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值得细加发掘。  相似文献   

2.
19世纪末,宋恕通过借鉴西方议院民主的政治思想,和挖掘、阐发传统儒学中民主性和经世性的思想要素,对汉后正统儒学予以全面地批判,将其概括为“阳儒阴法之学”。这在近代政治思想史上是颇具特色的。同时宋恕反汉后正统儒学的思想,也意味着儒学近代化变迁的一种思想尝试,即儒学为了适应晚清政治变革的需要,在西方民主政治影响下的自我调整与自我更新。  相似文献   

3.
儒学是中国传统社会最重要的文化思想学说,它兼容并包、与时俱进,最全面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儒学为中国文化提供了一个巨大的载体,各式各样的思想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它们在儒学的外衣包裹下,表达的却是自己独特的思想内核。正是凭借载体性,儒学作为“显学”,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极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4.
现代新儒学发展的逻辑与趋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如何从儒家内在的理论立场出发未有通道德理性与理智理性,如何从素重德性的儒学传统中发展出知性主休,以为理智理性在儒学传统中确立内在根据,内在地决定了现代新儒学之发展嬗变。就贯通德性与理性的不同方式而言,现代新儒家分为“尊德性”与“道同学”两个系统。从现代新儒学的发展历程看,“尊德性”一系的理路在现时代已经到了尽头,而“道问学”一系在实现了根本性变革之后,为儒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它不仅推进了儒学的现代化,而且使儒学获得了崭新的存在形态。  相似文献   

5.
梁启超的思想以"善变"著称,他对孔教的态度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早期,他师承康有为,力主"保教",提出了孔教的"六大主义"说;中期,他"尊孔而不保教",放弃了"保教"主张;而在欧游之后,他的儒家情结被激活,对孔子及其思想进行了重新解读。了解梁启超孔教观的"善变",有利于我们在当今多元文化的并立中重新定位和评估孔子及其所代表的儒家文化。  相似文献   

6.
"中"是中国儒学思想的精髓,是中国文化灵魂的直接体现。儒学典籍英译中,"中庸"二字作为重要范畴经历了西方译者各般阐释和比附。早期汉学家在释"中庸"一词时,颇多承续了亚里士多德的中道观,体现出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诉求,而当代汉学家安乐哲的翻译"切中伦常"则导向了对"中"在生活经验中的重新建构,昭示了儒学西方阐释的新动向,为中国哲学范畴的英译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7.
论儒学的人文理性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儒学既重人文,又尊理性,是高扬人文理性的哲学。儒学的这种品格是儒学思想长期发展的产物,它已经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和社会生活中积淀下来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文化传统。正确看待这一传统,发掘儒学的这种文化内涵、道德伦理,必然成为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的儒学思想是一种理论化的社会意识形态。它不是一尊不动的石像,也不是静态的、抽象的、呆滞的同一,而是一个“和而不同”的、具体的、流动的发展过程。作为历史范畴的儒学思想,对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和政治生活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历史上的儒学思想,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也有消极的成分。因此,辩证地研究儒学思  相似文献   

9.
明清之际,传统儒学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重新整合。这次整合体现为旧理学的分裂、理学的重建和理学在新的基础上的复归的过程。儒学的重新整合,是为了适应变化了的历史情势,解决儒学作为一种民族的精神命脉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虽然清代初期重建的儒家理学在文化的层面上未必保存了儒学的精义,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于促进民族和解、文化的融合以及恢复社会秩序还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大成学是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提出的关于“外王”的思想学说,该学说的创立,使其思想形成了一个完整体系,为泰州学派以及士大夫服务社会,普及儒学,提供了新途径。其主要内容是尊身尊道和立师道等,它体现了王艮的价值取向和独立人格的追求,同时也体现了英雄精神与保身思想的结合。该理论的实践与发展,对于社会向近代转型亦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论语》是儒家集团的共同纲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之所以从战国与汉初流行的众多孔子语录中脱颖而出,除了因为在流传过程中不断朝着官方需要的方向进行修订外,更重要的是,《论语》在修订中调和了儒家集团的内部思想分歧,并对儒家学说进行了纲领性的总结,使孝道和名教成为《论语》的灵魂。而孔子在《论语》中实际上沦为编者的工具。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论语》、《孔子家语》、《史记·孔子世家》等文献的研究,描述孔子礼学思想的基本面貌。重点在于阐明孔子为中国传统礼制、礼义、礼学思想所贡献的主要的理论原则和实践精神。  相似文献   

13.
在《史记·孔子世家》中 ,存在不少有争议的笔墨 ,这正好折射出司马迁所意欲表白的一家之言。对这篇史传中有争议材料的分析 ,可以看出司马迁之所以对孔子才干刻意夸大 ,是为了反衬孔子不幸的悲剧命运 ;同时 ,他是将孔子视为具有灵活处世能力而非生硬呆板者而加以描绘的 ,并不惜用大量轶事揭示其不废原则、勇于权变之思想特征及忍辱忘忧、奋发有为之人生态度。正是这种对孔子形象的独特描绘 ,才引起后世不休的争议  相似文献   

14.
以《论语》为代表的孔子语录文献,开始编纂于七十子"祭祀"孔子的严肃活动,祭祀活动产生了第一批孔子语录文献。"祭如在"是孔子及七十子所追求的祭祀境界,斋戒过程和祭祀进行中要求七十子必须追忆孔子生前的言语笑貌。当这种祭祀活动到达一定程度之后,必然产生孔子格言体语录。用尸制度要求由孔家的孙辈来充当孔子,目的在于重演孔子生前的种种情状;祭祀过程中所要求的表情及动作行为,必然产生叙述性文字。七十子的祭祀行为,产生了最初的《论语》类孔子语录文献。  相似文献   

15.
从传播学的角度解读《论语》,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着孔子丰富的传播思想,内容涉及:传播与政治、伦理、人际关系,传播的内容与形式及其相互关系,传者修养,传播与反馈,传者与受者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从《论语》看孔子及弟子的艺术观@雷绍锋$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湖北武汉430070~~~~~~  相似文献   

17.
《论语》君子观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论语>中反复出现的"君子",可说是孔子心目中理想人格的一种典范.<论语>中孔子对"君子"的界定,以比较具体的道德规范充实了"君子"的内涵,形成一个完整的"君子"理论体系,即:"君子"的修进之道、"君子"的特质,从而反映出孔子思想体系中的"君子"观.  相似文献   

18.
试论孔子的德育思想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子道德教育思想包涵着丰富的辩证因素,是一种把道德教育与社会变革、政治统治、经济发展、法治约束以及其它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的大教育观,有着教育目标明确、内容系统丰富、现实针对性强、教育形式灵活等特点.孔子道德教育思想对当代青少年道德教育有多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其伦理思想的根本原则和最高道德规范。对孔子《论语》中仁学思想的剖析主要是探索孔子仁学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仁学思想的内涵及其主要内容。孔子从"孝悌"的自然亲情出发,以推己及人为方法,进而把对人类的道德关怀推及到自然万物,突出强调了仁的爱人精神。  相似文献   

20.
孔子致力于道德教育,但孔子不认为美德是知识。他采取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等教学方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理论,被后人尊崇为"万世师表",他的有关教育的方法和精神流传至今,对今天的教育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